APP下载

企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以电影《摩登时代》《桥》为例的对比分析

2024-04-10刘冰清李敏杨草园

南方论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资本家工人劳动者

刘冰清 李敏 杨草园

(1.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7;3.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主体性思想

主体性是主体所潜在的具有并能发挥出来的属性[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分析了劳动过程的客观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他揭示了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主体性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价值的追求,这种抑制会导致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发挥,最后也无法达到资本家想要的效果。

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主体性在劳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虽然资本家的目的是得到使用价值或者财产,但这不能改变劳动的这一性质。但劳动也是经历过漫长的演变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2],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劳动过程的自然属性,人通过自然力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这种劳动形式被马克思称为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也就是说,这种劳动没有体现出人的主体性,于是马克思提出,我们不考察这种动物式的劳动,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那种形式的劳动。而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在劳动过程开始前就已经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了。劳动者不仅在劳动中要实现自己的目的,还要使自己的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这种有目的的意志在劳动者从事体力和智力上都不能得到享受的劳动时显得更加重要。这里充分说明了劳动主体性在劳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劳动者在劳动之前对劳动结果有主观设想,在劳动过程中还有自己的情绪欲望情感意志,这些都会影响劳动。

劳动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客观的存在,都不具备主体性,但有目的的活动或曰劳动则具有主体性。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同样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能带来不同结果的就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对劳动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不再属于自己,经过他的劳动所得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他,而属于资本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劳动力加进去的劳动还是包含在劳动资料中的劳动,都只是按照时间尺度,作为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来计算。但劳动只是在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限度内才被计算,也就是说,不管是劳动者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劳动力本身,都必须属于正常条件。如果使用的生产资料或者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生产同种产品的劳动时间将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造成资本家的亏损。所以资本家不得不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盯着生产过程,不让他购买的劳动力白费。这在下文将要提到的《摩登时代》中有生动体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主体性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资本逻辑是劳动者主体性遭到破坏的根本性原因[3],而在对资本进行控制、管理的社会主义社会,除了政府、国家层面对资本进行管控,企业层面应该如何发挥劳动主体性,做到不抑制而是激活劳动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二、《摩登时代》中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是1936 年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影片以美国20 世纪30 年代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查理在工厂经历了从干活、发疯到进入精神病院,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劳动者主体性的被抑制。

影片一开头就对背景进行了介绍“Modern Times”.A story of industry,of individual enterprise--humanity crusading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摩登时代,一个发生在工业时代下私营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之间的冲突的故事)。紧接着是两个镜头的对比:一群羊互相拥挤着进入羊圈,接着是一群工人挤出地下通道进入工厂。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就像羊群一样,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只能服务于资本家资本增殖的目的,工人掌握不了其劳动产品,反过来还受其统治,工人劳动的目的只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劳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作为人的幸福被抑制。

影片里,董事长通过监视设备不停歇地监视着工人,不断让工人加速,查理在这个加速的流水线上一刻也不能放松,他必须高度紧张,不能被任何的事所干扰,否则就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进展。而查理身体瘦弱,根本就跟不上速度,这又导致了查理和工友之间发生冲突。到了换班时间,查理刚想歇会,又通过监视器被董事长发现,被叫回去继续工作。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里,查理不管是身体还是内心都遭受着折磨,他无法热爱这份工作,只能被动接受工作安排。董事长过着悠闲的日子,但这种悠闲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基础的,他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董事长为了剥削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还给工人使用了广告词为“提高产量,减少支出”的自动喂食机。工人不再作为人而作为异化了的生产机器而存在,他在劳动的时候不再感觉到自己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睡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工人的类本质被遮蔽,本该带来幸福的劳动带来的却是痛苦,只要没有强制,工人就会逃避劳动。工人除了生产的功能,作为主体的尊严、作为人的权利都被忽视。而资本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还会想方设法扩大生产,占领市场,尽最大的可能剥削压榨工人。

虽然影片有夸张的成分,但仍然展示了那样一个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是许诺的幸福,而是异化、失业的危机,这一切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工人将自己作为廉价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成果只能被资本家占有,而工人得到的远比他生产的少得多。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决定动机是剩余价值,这就造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进行不顾工人死活的增殖。工人拼命劳动,但由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不是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属于他而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走向了对立面,劳动者没有办法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反过来还要受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支配。在劳动中劳动者只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而无法享受劳动过程,劳动环境也给人带来竞争的焦虑、压迫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主体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劳动者的情感不能满足、意志被漠视、身体被摧残,在劳动中只能消极抵抗。但是这不是必然的,在《桥》中一切发生了变化。

三、《桥》中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

《桥》是中国1949 年上映的一部故事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影片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当时东北战场上敌强我弱的形态刚刚发生转变,在伪满工厂的某些技术人员和工人身上发生了从一开始对无产阶级的建设力量没有足够认识到坚决依靠工人群众的转变,从而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顺利完成抢修任务,而这些都表明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带来的效果。

工厂里有不同身份、心态的工人。有敢想敢干,一心为公的铁路厂电炉组长,是一名党员。他抱病坚持工作,与工友们抢修化钢炉,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是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帮助老百姓摆脱受剥削、压迫的命运,过上好日子。有和蔼可亲,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厂长,他与工人同甘共苦、深入群众、依靠党员,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还有在旧会饱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的老工人,他爱党爱厂,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明了风钻子的新用法,提前完成了为桥梁工程所需的五万个铆钉钻孔的任务。同时也有一些思想不那么进步的工人,比如思想保守的总工程师。他一开始对工人阶级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持怀疑态度,把科学技术和外国书本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定电炉组长用土法修炉的发明创造。但后来通过事实的教育以及大家的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关键时刻,亲手排除了鼓风机的故障,保障工程完工。还有懒散消极,爱发牢骚,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落后工人。因为他在工作时偷懒,以化铁砖代替耐火砖,造成化钢炉“跑火”。事故发生后,他追悔莫及,在工友帮助下痛改前非,成为生产积极分子。

在这个工厂里,虽然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他们用的很多技术都是土方子,但他们仍然干得很起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抢修大桥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什么他们还愿意这样去做呢?在《摩登时代》里,查理深受科技异化的困扰,甚至最后疯掉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可以说劳动环境对劳动者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但为什么《桥》里大家面对巨大的困难反而越干越有劲,最后还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本文尝试从劳动目的、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入手来分析劳动主体性的发挥。

在《桥》里,大家的劳动目的一开始也不统一。有的人是感恩党把自己从旧社会中解救出来而拼命工作,有的人是想让全国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站起来而拼命工作,还有的人是受到革命理想的鼓舞,怀着一腔热情拼命工作,但也有的人雇佣思想很严重,觉得自己就是拿工资吃饭,不管活干得怎么样,能拿到工资就行。但是厂长很会做思想工作,厂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大家最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后大家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将老百姓从旧社会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目的从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不得不为资本家打工、被迫成为资本家的赚钱工具变为了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去努力奋斗、为了一个崇高的事业去拼搏,而且最后也会解决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的生存问题。在这种目的的指引下,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新创造能力、面对困难的心态都会有所变化,所以造桥厂的工人们才能想方设法咬紧牙关攻坚克难,最后取得了胜利。像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桥》中,其实上个世纪新中国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红旗渠、塞罕坝、北大荒、两弹一星等等,这些奇迹都是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所以劳动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劳动者真正能通过劳动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是被当做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赋予劳动更多的意义,劳动者的意志也会被抑制。

在《桥》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充满冲突、火药味、对立的。在《摩登时代》里,查理和他的工友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肢体冲突,而查理的上级更是丝毫不在意查理的感受,让查理去做自动喂食机的试验品,又时时刻刻通过监视器盯着查理不让查理休息。查理对董事长而言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帮助他完成资本增值的工具,他不用在意工具的感受。但在《桥》里不是这样,厂长只是管理者而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大家的劳动所得他不会占有,而他对大家的管理方式也不是监视,而是关心大家的实际困难、给大家做思想工作,通过解决大家的问题来引导大家主动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斤斤计较、别人不能触碰自己利益,而是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下,每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缺点,但身边的人总愿意包容、帮助他改正,每个人感到自己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工具。而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工具是没有主体性的。

四、两部电影企业价值观的不同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摩登时代》以及《桥》这两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是不同的,劳动者的幸福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摩登时代》中,企业价值观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这个利益是为了资本家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剥削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基础上的,而不会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工人独特的个人价值。在这里人的感受、人的健康、人的生命都可以被无视,人最好是机器,除了吃饭干活什么也别干。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十分紧张的,时刻提防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其次劳动者也无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因为他是为了资本家的个人私利而劳动的,他创造的价值越多,被占有的就越多,他没有动力去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这也会导致他的主体性会被抑制,因为他的劳动和他的幸福没有什么关系。

在《桥》中则相反,工厂的企业价值观是为了实现每个工人以及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的相对最大化,是为了给解放战争提供保障,是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包括工厂工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幸福,所以工人们愿意为之奋斗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自己除了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能让别人也获得幸福,这样就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克服困难以至牺牲。而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互爱的,大家都想让自己以及对方获得幸福,会更加的包容、会愿意帮助别人改毛病。

五、对当代中国企业如何激发劳动者主体性的启示

企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劳动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很大,在当代中国其实也有体现。以华为为例,华为的企业价值观里很核心的一点是号召员工为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复兴以及员工的家庭幸福而奋斗。华为的目的里既有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又有小到每个员工的个体幸福,在华为工作,既能实现自己以及家人的幸福,又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一点贡献,在这样的企业下,人的主体性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对于企业而言,明确企业发展的目的十分重要。企业如果只是为了企业家个人的利益服务,这样的企业很难让员工激发出主体性,因为员工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他只是赚钱的工具。而企业的格局如果能大一些,能为了全体员工甚至更多人的幸福服务,那员工的主体性会更好地发挥,因为他在做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的事,这有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更多层次更大范围的幸福,也能使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资本家工人劳动者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调配工人
在云端
基层关工人的梦
劳动者之歌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