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蕴含属性与理论要义
2024-04-10闫奕澎高正星
闫奕澎 高正星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党的二十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本质与特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创新性阐释,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现代化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逻辑,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并将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贯穿于其中的新型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经百年,从受压迫中寻求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的全面推进。四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显示出探索的艰辛,又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孕育的强大生命力。
(一)验证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孕育初生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落后的农业体系无法战胜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体系,落后的封建农业模式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清政府统治下的近代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面对危亡之局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发出“怅望前途,不寒而栗,黯黯中原,将沦为盗贼世界”的深深忧虑[2]。列强的野蛮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使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摆脱民族弱小、国家受辱的局面,就必须要实行工业化来促进民族觉醒与富强。早期革命志士李大钊清醒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振农、通商、惠工”[2]。建立强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建立一个能代表人民利益、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近代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尝试从失败转向光明,经过革命的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角度,准确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使民族摆脱受压迫地位,尝试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工业化国家。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强调,“全国各族人民要为工业化不断斗争”[3],只有建立一个工业化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使中国摆脱落后局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战争的烈火之中,工业化进程被战争打断,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关于现代化的验证与初步尝试,是在西方现代化的阴影之下完成的。
(二)定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20 世纪50 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中国工业发展蓝图,为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依然是在西方现代化与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中国特色还未完全体现。
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封锁,在艰难的时局前夕,毛泽东就准确预见新中国发展面临的局势并对建国后的发展提出:“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压迫,使新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国”,使剥削现象广泛存在的社会有“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迈向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作出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决策[5]。同时期,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理论,后经毛泽东修改形成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框架,满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
这一时期现代化仍然处于借鉴模仿西方与苏联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陷入苏联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之中。但是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探索为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开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大势,有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历史时期,是现代化霸权国家统治下的两极格局时期,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占据统治地位,但也存在明显劣势,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既不能走入西方现代化的困境,也不能对苏联现代化进行单一模仿,只能“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面对外部发展困境,邓小平立提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6]”在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基础上,邓小平出访日本,借鉴日本现代化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小康之家”的发展设想。进而,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十六大上,为更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及解决新世纪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党中央提出“新三步走”战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21 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对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党中央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现代化发展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不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为己任。工业化的发展也逐渐立体化、智能化、全面化,现代化发展不断展现出中国特色。
(四)拓展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创新
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全球现代化发展进入大变革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人民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补充完善现代化发展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彰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责任。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强调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对改革中的“硬骨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紧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盘”。党中央进一步明确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现代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贯彻在十四个五年规划中的统一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与人类社会的新机遇、新选择。党的二十大强调现代化蕴含的中国特色与发展的必然性,创造出现代化理论体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取得不凡的发展成就,并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迈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蕴含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在性质上具有质的差别,蕴含着的鲜明的发展属性,共同富裕是其根本属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现实属性,叠加式与并联式相结合是其重要的发展属性,以鲜明的属性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在现代化发展中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代以来,各阶级、各团体都为寻求国家富强之路,试图建设强大祖国进行探索,“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3]”。新中国的建立为富强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度强调经济发展,通过先后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迈向现代化,不断破除西方国家施加的经济压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属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破解了西方资本为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不可协调的矛盾”,尊重自然规律同时注重人的发展,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是以资本掠夺为目的,以残忍血腥的方式掠夺人民的劳动力与他国的资源,同时将大工业发展的污染物排放与自然,对自然界产生巨大危害。中国式现代化则注重人的作用,突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向往,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中国,通过不断使自然与人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逐渐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属性,不断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石。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属性:叠加式与并联式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串联型”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叠加式与并联式相结合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的“串联型”现代化是按照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成长,并致使农村人口大量移居城镇,城镇发展再促进农村发展的顺序依次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多方并举”,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多方协同推进,同时以人民为中心走出的叠加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物与人不相容”的悖论,坚持密切联系人民,以人民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走出了多方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国情内化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使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丰富的理论要义。
(一)核心要义: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结合国内国际形势认识到必须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使中国站起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更是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使国家富强起来,就必须要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对中国要走的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各行业发展要“社会主义化”,努力“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解了西方现代化悖论,扩展了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0]”。纵览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的现代化思想,不难发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发展也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目标要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做出了巨大牺牲。在社会主义发展之初,毛泽东强调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要使“中华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在伟大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1]。中华民族只有独立自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6]”,只有不断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振兴中华,才能不愧于人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进入新时代重要的目标就是民族复兴,并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行战略安排。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现代化是社会变革的过程,是社会不断走向繁荣的长期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三者是阶梯式不断上升的发展,并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本质要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面对列强的压迫,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探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中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历史。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到新时代的经济巨变,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现代化的发展进一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现代治理能力与现代治理体系。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要求,充分发挥领导优势,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百余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并以不可阻挡的蓬勃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根本要义: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的发展为立党之根本,中国现代化更是以促进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民主主义时期革命进步人士以制度、器物为主导的现代化路径,实现了革命从失败向胜利的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人民的幸福发展摆在第一位,激发人民的主动创造精神,促进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完善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十八大以来,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价值要义: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现代化,是基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的现代化[12]。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发展优势,吸收了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难题,不仅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还通过新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其他后发国家提供了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与西方现代化中的“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不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强调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