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特征·路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维探赜
——以浙江省开展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工作为例
2024-04-10黄晓景马毐琳
黄晓景 马毐琳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之一。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充裕、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浙江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上率先迈出一步。2021年5 月20 日,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定浙江成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浙江省确定在6个领域、28 个地区进行试点,建立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其中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金华东阳市成为了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区域。四市在建设精神文明高地、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可供推广与参考的经验。本文将以浙江省开展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为例,立足于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金华东阳市四地精神文明高地建设的实践,探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精神生活是人们为满足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层面的活动与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巩固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优势。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指明了未来社会必将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需要物质条件。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马克思认为未来生产的目的是所有人的富裕,即共同富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建设过程中一步步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5]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邓小平还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是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摆在突出位置,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二是既要求“富口袋”,也重视“富脑袋”,认为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协调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物质贫穷和精神贫穷都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共同富裕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内涵。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现实需求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解放,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迫使人走向异化、物化以及人的精神生活虚假化、片面化的弊端,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本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也崇尚精神自由,注重构建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这样的思想:一个社会的人,不仅需要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还有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追求美好生活成为人民的迫切所需。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更加强烈。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浙江省便推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强调“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7]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文化大省建设视为现代化建设一项紧迫的任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助推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助推器”。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2021 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对口支援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丰富贫困地区的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贫困人民的内生动力,振奋贫困地区和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实现长久性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同时,也出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躺平”,以及“佛系”等不良现象。现实的困境要求我们必须警惕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泛滥,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文明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为人民奋发向上提供动力支撑,进而巩固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优势
人类文明的实质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个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人的依赖性”包括了原始文明、奴隶文明、封建文明,“物的依赖性”主要指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当下,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文明向未来文明迈进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新”是指弥补原有形态的不足,实现对原有形态的创新和超越。这启示着我们要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入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命题。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运行规律为前提的文明形态。一方面,这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资本家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劳动者被物的力量主宰,沦为资本资本增殖的工具,引发了严重而普遍的劳动异化。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资本至上”的逻辑原则,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精神共同富裕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使人走向“异化”“单向度”的问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可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特征——基于浙江省精神文明高地建设的概括总结
整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渐进性和共建性的特点,这在浙江省开展精神文明高地试点的实践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从主体层面讲,其全面性体现在全体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内容层面讲,其全面性体现在全方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这里的人民指的是“全体人民”。在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脱贫攻坚战过程中,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同样也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浙江省开展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的工作,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和金华东阳市积极落实浙江省加快推进全民阅读的政策,使书香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如嘉兴市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阅读推进文化高地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划了到2023 年全民阅读工作蓝图,明确了重点任务,建立全民阅读联席会议制度,使全民阅读真正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
全方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在认知、审美、情感、信仰等多方面的富足,而不是片面或者只有部分精神层面的富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体性特征还体现为全方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和金华东阳市在满足人民群众认知、审美、情感、信仰等多方面多层次精神需要过程中作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如开展各种理论宣讲活动、党史教育活动,满足人民信仰方面的精神需要;举行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满足人民审美方面的精神需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满足人民认知方面的精神需要。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渐进性
精神方面想要达到共同富裕,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这意味着我们要优先实现物质生活富裕,进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体现了渐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9]人民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后,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增加。这正说明了渐进性这一特点。另一方面,精神生活有不同方面之分、不同层次之分,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循序渐进地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神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0]其中精神需要相较于物质需要更具无限性和广泛性。精神生活包括认知、审美、情感、信仰等方面。不同方面有不同层次之分,例如信仰有不同层次,例如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等。要享受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浙江省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浙江省在2000 年出台《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 年,浙江省委开展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系统调研。2005 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 年来,浙江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浙江,再到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到开展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可见,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共建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共建性。这是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人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写道:“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11]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一同建设。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和金华东阳市各市党领导人民群众一同建设精神文明高地,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诸暨市在打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地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互助共富”模式,大力营造互助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持续打好基金互助、云端互助、邻里互助、志愿互助、专项互助系列“组合拳”,以互助之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同人民群众一起谋求精神共富之局。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金华东阳市四市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可供推广与参考的经验,具体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事业;重视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研究四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导和旗帜。衢州市、嘉兴南湖区、绍兴诸暨市、金华东阳市作为精神文明高地建设试点地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助人民群众树立理想信念,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指引。四市的经验如下:
一是重视理论宣讲工作。四地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过程中,坚持挖掘自身资源,以宣讲形式来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思想的传播。例如绍兴诸暨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8090 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板凳课堂”等融入式、流动式宣传宣讲,创造了诸多新颖的宣讲形式。二是充分发掘本地红色资源。例如嘉兴南湖区利用自身红色资源,打造“南湖桨声”标志性成果,开发出“南湖水上党史课”“喜马拉雅有声书”“艺术党史课”等一系列37 堂精品党史课,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重视线上线下宣讲平台建设。例如东阳市以集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广泛开展主流价值宣传、理论政策宣讲。使理论宣讲有固定的平台支持。再如绍兴诸暨市打造线上宣讲平台,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聚力培育“一起学习”理论宣讲品牌,开设“一起学习·暨阳微时论”三分钟快讲、“1963 法润”直播、“金句接力”云端速递等平台。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12]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建构,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四地在助力打造精神文明高地的过程中,开展文明示范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风尚。以下是部分经验总结:
一是开展好人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榜样,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南湖市弘扬崇德向善,打造“最美南湖人”标志性成果,多措并举完善“最美南湖人”选树机制,以创“好人之城”为载体,放大好人效应凝聚正能量。二是开展互助活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例如诸暨市积极开展“互助共富”模式,大力营造互助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以互助之力,谋求精神共富之局。三是开展志愿服务。例如诸暨市持续扩面“爱心食堂”“爱心驿站”,以志愿服务凝聚人民力量,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完美融合,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地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例如南湖作为红船起航地,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构建主流思想铸魂体系,除“红船精神进校园”金名片外,南湖区还积极打造了“365 红船Yi”主流思想巩固壮大体系、“南湖桨声”理论宣讲品牌等标志性成果,提升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守根护脉意识,全面展现了红船“护旗手”的高标准站位,筑牢了红色信仰之基。
(四)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完备性、优质性,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融合健康发展成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石。四地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首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3]浙江省十分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如南湖传递艺术力量,打造“合唱之乡”标志性成果;高质量办好南湖合唱节,实体化运作中国合唱协会南湖基地;打造文艺创作新集聚平台,完善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政策。
其次,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建成,《计划》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版,在硬件设施上实现升级:每个市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和剧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全覆盖。这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是激活市场力量,提高文化产业的建设。市场能快速感知社会上最新最潮的活动或服务,也能快速把握群众喜好、需求。同时,市场能灵活地将资源送到不同地区,有利于促进基层文化服务均衡化。衢州余东村充分发挥农民画的优势,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与万事利等公司合作,开发以余东农民画为主题的手机壁纸、文创丝巾等产品,既发挥了当地文化优势,让礼堂常态运行,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市场参与基层文化阵地的管理运营,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重视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地区的文化底蕴、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务必重视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重点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四地在实现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是扎根乡村人民的实践,创作共同富裕题材的文艺作品。浙江省东阳市等地区进行乡村共同富裕题材的文艺创作,坚持人民为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推出了一批展示反映当地农民勤劳致富和展示试点村庄共富发展成就的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又反过来激励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和信心。二是建设乡村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浙江省推动城乡均等化服务,提出以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利用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例如东阳市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定位,按照有队伍、有机制、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的“五有三型”标准,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加快建设集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并以此为阵地,广泛开展主流价值宣传、理论政策宣讲、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乡土文化展示、乡风文明弘扬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