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的光景越来越好
——陕西省构建“大救助”体系全面提升帮扶质效
2024-04-09范佳富
☉ 本刊记者 范佳富
“以前每月靠低保金维持生活,现在通过自己的手艺,每个月可以赚 2000 多元。”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长安路街道朱北社区枫绿国际小区的韩杰难掩激动之情,“感谢政府和社区的帮助,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年38 岁的韩杰,视力一级残疾,父母去世,一个人独居生活。他通过社区链接社会资源,学习盲人按摩技术,成立“韩氏推拿” 工作室。每天往来的顾客,可观的营收,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作为重要关切和重点任务,积极整合人社、医保、住建、慈善等救助资源,着力构建“大救助” 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大数据+铁脚板”实现主动发现
去年9 月,雁塔区长延堡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收到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预警提示,青松路社区居民王新民家庭支出因看病骤增。原来,王新民被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仅自付医疗费用就超过5 万元。突如其来的变故,使王新民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了解情况后,雁塔区民政部门主动采取“先行救助、后补手续”的方式,为王新民发放临时救助金1.5 万元。根据《西安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中扣减因病刚性支出相关条款,工作人员又帮助王新民一家办理了低保。每月2000 多元的低保金,让王新民全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为实现主动发现,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西安市建成以“123+N”为服务架构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1”是一个救助数据中心,“2”是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信息核对数据库,“3”是救助业务管理、防返贫监测和动态监测预警、社会组织资源链接三个应用场景,“N”是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困难群众的多个应用模块。
“平台自2022 年9 月上线以来,在数据共享方面,已汇聚民政、乡村振兴、医保等部门数据175 万余条。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筛查,对全市低收入人口发布防返贫监测预警5.3 万余条。”西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平伟介绍,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救助格局,有效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除了通过“大数据”赋能,还得益于全省各地建立的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
家住府谷县新民镇新尧村的余云霞,今年50 岁。去年7 月,余云霞的丈夫突发脑干出血,花光家中积蓄仍未能挽留丈夫生命。家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生活一时陷入困境。新尧村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及时上报民政部门。经府谷县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对遭遇特殊突发状况和重大医疗费用支出的余云霞家庭实施临时救助,给予帮扶资金4 万元,解其燃眉之急。
自2020 年6 月以来,陕西省各地陆续组建起以村(社区)“两委”成员为主体,包括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在内的不少于5 人的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快速响应服务队的主要职责是经常性深入本辖区村(社区)开展入户走访,宣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协助困难群众申请办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事宜。
“截至目前,全省村(社区)已建立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19969 个,配备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2.1 万名,开展各类救助核对业务810 万人次 。”陕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戈养年介绍,“我们不断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构建形成线上动态监测、线下走访排查的主动发现立体网络,真正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政府救助+社会力量”实现弱有众扶
“小雁”志愿服务队提供家务清扫服务,爱心医院每月免费上门更换一次导尿管……多项关爱服务让钟志贤老人的老伴马耀茹感动得潸然泪下,“原本一蹶不振的家庭,在社区的热心帮助下,看到了新的希望。”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的钟志贤老人,年逾八旬,与老伴一起居住,晚年生活原本平淡而幸福。3 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钟志贤老人高位截瘫,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平添了一份痛楚。
去年3 月初,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摸排中发现钟志贤老人家庭情况后,积极对接社区“融救联助”工作室为老人制定详细的需求匹配计划,助其走出生活困境。
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为留守老人上门安装烟感报警器。
“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我们希望能够减轻像钟志贤老人这样的困难群众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让他们第一时间得到社会帮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黄雁社区党委书记杨潇说,为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对标“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得怎么样”五个帮要求,社区充分挖掘和链接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资源,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简称“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切实服务困难群众,实现弱有众扶。
为推广黄雁社区社会救助经验,碑林区民政局印发《推行“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碑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常晓华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区在105个社区建立“融救联助”工作室,引导各社区建立完善“融救联助”5 项清单,统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17 个部门的53 项专项救助资源,链接68 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供给,形成覆盖辖区全体低收入群体、体制机制高效顺畅的多元化梯度“大救助”格局。
在实现政府救助资源和社会力量救助资源深度融合方面,宜川县也探索创新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融救助”工作模式。
“家庭每月享受农村低保金1955 元,乡镇一次性给予临时救助金3000 元,县红十字会给予人道救助金3000元……”宜川县壶口镇高柏史家庄村村民张延生对“融救助”工作模式赞不绝口,“一趟都不用跑,就能领取各种救助帮扶资金。”
42 岁的张延生患有肾衰竭尿毒症、高血压,妻子体弱多病,常年看病吃药,一双儿女在上学,一家四口生活十分困难。2023 年2 月,张延生通过“掌上办”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县融救助中心第一时间安排工作组实地调查,发现其符合多项救助政策条件,经县综合研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给其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保、子女教育资助等救助政策,使其家庭状况得到改善。
宜川县融救助“一厅办”受理困难群众诉求。
“以往困难群众因对救助政策不清楚,往往需要到多个部门单位询问、申请。”宜川县低保办主任呼东安说,2022 年3 月,宜川县委、县政府提出“大民政”工作思路,创新成立民政系统党委,将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总工会等7 个部门单位党支部纳入民政系统党委,并统筹具有社会救助职能的17 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同年6 月,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挂牌运行,受理大厅设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6 个救助服务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一次办结的“大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如今,困难群众最多只跑一次,省去在几个部门单位来来回回盖章签字,救助更便捷、精准、透明、高效。”
宜川县民政系统党委副书记、民政局局长黑文祥介绍,融救助工作机制打破了常规救助模式,统筹多部门救助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搭建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系统大数据平台,形成综合救助模式。自“融救助”工作模式运行以来,全县累计实施救助项目204 批次,惠及困难群众1.37 万户2.62 万人。
“就地办+圈层救助”实现扩围增效
“我们是外地户籍,没想到能在汉台区成功申请低保!”家住汉中市汉台区七里街道博望社区的任某,户籍地在汉中市略阳县,平时与妻儿居住在汉台区,因突发重病,加之视力二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大额的治疗费造成家里经济困难。得知情况后,七里街道民政干部同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入户核查,依据居住地申办救助相关政策,为任某一家办理低保。
自2022 年以来,汉台区作为汉中市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业务试点地区,印发《开展居住地申办救助业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持有汉台区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群众可依规实现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就地办”。
汉中市在探索打破申办社会救助的户籍壁垒,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的同时,宝鸡市也在创新救助举措,根据群众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将救助对象划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特殊层”、“重点层”五个救助圈层,分类施救。对纳入“核心层”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高度重视;对纳入“中间层”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密切关注;对遭遇突发性情形或家庭支出突然加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境的 “外围层”,重点关心;对纳入“特殊层”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始终关爱;对包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的“重点层”,持续紧盯,确保所有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家住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厥湾村的张大爷,年过古稀,肢体一级残疾,全家4 口人,妻子肢体二级残疾,儿子在监狱服刑且离异,孙女在高中就读,家庭因残、因学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去年8 月初,包村干部将该户情况反映至高家镇民政办,经过工作人员跟进调查审核、镇级研判审批纳入低保,每月享受低保金1718 元,并给予临时救助1770 元。与此同时,经防返贫动态预警监测,同年9 月,该户识别为边缘易致贫户作为“重点层”群体,纳入防返贫关注监测对象。
诸如类似情况,渭滨区民政局与区乡村振兴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紧密配合,共同施策,精细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的动态监测、快速预警和主动帮扶。2023 年,经常态化动态监测筛查预警线索291 条,纳入农村低保10 户31 人,实施临时救助2 户4 人。
陕西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表示,今后,全省将以提高标准纳入一批、主动发现救助一批、入户走访摸排一批、部门数据比对一批、集体研究解决一批“五个一批”为抓手,强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