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全面分析及科学化管理策略
2024-04-09姜永胜陈坤利蒋娅徐新霞
姜永胜 陈坤利 蒋娅 徐新霞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健康安全有了更为突出的要求,对于饮品之一的茶叶来说,茶叶生产必须向健康化和无公害化的方向发展,无公害茶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茶叶消费的发展趋势,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和挑战。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优化传统的茶叶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绿色的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科学的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提高种植效率和茶叶质量,是现代茶叶种植的必然发展趋势,借助新型的种植技术,使茶叶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无公害茶园建园
设计建设无公害茶园是生产种植绿色无公害茶叶的第一要素。在建设茶园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为生产种植无公害茶叶奠定良好基础。
1、设计规划
规则茶园应坚持生态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主体种植,进行生态管理,可生产出绿色的新型茶场。结合生产规模与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梯形建园,规划坡度25度以上种植造林,以下种植茶园,零星地块可种植牧草、饲料、绿肥、豆科类作物,使茶园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
2、建园前监测
提前做检测,对标土壤、空气、水质标准,保障茶园符合无公害茶园种植标准和茶园的自然品质。
3、地块选择
茶园选择应遵循土壤肥力好、土层较深、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没有积水、生物植被丰富、营养丰富且均衡的弱酸性等条件的土壤种植。同时,园地周围环境必须符合农业生态保护要求,没有污染源和尘土,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4、种植规模
茶园规模符合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为茶叶生长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保证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的茶叶。
5、品种选择
无公害茶叶种植过程中,品种优良的茶树,是种植丰产和品优的内在因素。所以在种植茶树时,要选用高产、优质、抗逆、适宜和抗病性强的新型茶树品种。所选的品种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近年来主推品种有安吉白茶、黑茶、水仙、兴农117、如福云6号、福鼎等。
6、合理间距
按照实际地块,规划道路、水池等基础设施,划分好种植区,每亩种植茶苗7500株左右,茶行长度不得超过50m,保证种植密度,双行双株种植,即大行距1.5m,小行距0.4m,茶株距0.3m;另一种双行单株种植,即大行距1.2m,小行距0.3m,茶株距0.15m。
二、培育壮苗
“苗儿出的齐,丰收不用提”,只有管好了这壮实的幼苗,才会有那杯中阵阵的茗香。根据所选品种,结合当地实际培育壮苗,为了保证茶园内茶叶品种一致,品质稳定,最好对茶叶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方法通常选用扦插法。
1、扦插
(1)选择扦插枝
在扦插之前首先要选择扦插枝。通常,在每年的5-6月份,选择在刚采完茶一个星期左右的茶树上,剪下半木质化、略呈赤绿色的枝条作为扦插枝。應特别注意的是,每段扦插枝的长度保持在8-10cm,顶端带有一片叶子,剪枝的时候剪刀要倾斜剪下,使切口呈马蹄形,这样做方便扦插。
(2)扦插操作
扦插前要在整好的地块上铺上一层黄土,厚度在2cm左右,用木板拍实,然后洒一遍透水。扦插时用两手捏住扦插枝,将被修剪为马蹄形的一端倾斜插入土中,插入深度在3cm左右,株距和行距都保持在5cm左右就可以了,同时要保证扦插枝叶片和枝条倾斜的方向一致。
2、扦插后的管理
(1)浇水
刚扦插的幼苗没有根,在土壤中汲取水分的能力很弱,为了保证扦插幼苗的成活率以及根系发育,在扦插后2个月之内每天早晚要各浇水1次。浇水的时候,要将水顺着叶片倒伏的方向呈扇面状洒出。扦插2个月以后,幼苗基本上都已经生出了根系,这个时候1周左右浇水1次就可以了。在阳光强烈的正午,为了避免幼苗过度失水,可以覆盖遮阳网。
(2)叶面追肥
扦插2个月以后,为了保证幼苗健康成长,可视土壤的肥力情况,追施一次1∶600浓度的尿素叶面肥。
(3)除草
刚生长出根系的幼苗自身汲取养分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当田间出现了过多杂草的时候,要及时将这些杂草除掉,以免它们争抢过多的养分而影响幼苗的生长。
3、移栽
当幼苗扦插一年后,高度达到25cm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移栽了。移栽之前要先挖好栽植穴,为了节省空间,一般在挖双条种植的栽植穴时,要使栽植穴呈交错状,穴深保持在15cm,行距、株距均保持在20cm。挖好栽植穴后,将准备移栽的幼苗朝一个方向倾斜放在栽植穴内,然后逐一填土。填土时,一手将幼苗扶起,另一手向穴内添土,将土填至幼苗根部上方的痕迹处就可以了。填好土后,用手将土压实,拂去较大的土块,注意,下压的时候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幼苗的根系。
4、移栽后的管理
(1)浇水
刚移栽后的幼苗由于还没有扎根,因此需要较多的水分。移栽后的头2个月每天早晚要各浇水1次,浇水的时候,要从幼苗的根部浇下,水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棵茶树约为0.5kg。移栽2个月后,1周浇水1次就可以。
(2)施肥
移栽2个月以后,幼苗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扎根的过程,这时可以给每株茶树施粪水0.5kg,以促进茶树迅速生长。
三、成年茶树管理
1、浇水
成年茶树不需要频繁的浇水,但是如果在生长季节,遇到干旱天气,那么就需要每4-5d,利用洁净、无污染水源喷灌1次,以保持土壤的湿润。
2、施肥
根据茶树生长要求,无公害茶园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作为补充,使营养元素平衡,安全施肥。坚持重施基肥,利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改善土壤环境和理化性质,提高肥料的吸收率和有效利用率。采用绿肥等覆盖茶园土壤,保持土壤水分不流失,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和污泥,人畜禽粪尿施用前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施用。
(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秋季开沟20cm深施,每亩施饼肥和复合肥150-200kg,N、P、K配合施,也可饼肥加生物肥或复合菌肥100kg。
(2)结合茶树生长过程中的需肥规律进行多次追肥。追肥以化肥为主,在茶叶开采期前15-30d开沟施,每亩不超过15kg。化肥限量使用要一次提出来,年最高用量不超过60kg,施后要覆土。
(3)叶面肥与土壤肥相结合,采摘前15d喷施,茶芽有一芽一、二叶初展期使用,喷叶面肥要求用水量加大一点,最好叶面能基本喷湿,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叶面追肥主要是使用化肥,但根据无公害标准,只能喷施1次1∶600浓度的尿素。
3、锄草
在茶树生长过程中,每季茶采完后都要进行锄草,锄草的时候不必将所有杂草都除干净,因为一些杂草具有防虫的效果。例如,每株茶树旁留下1-2棵臭草,可以有效地防止红蜘蛛虫害的发生。
4、修剪
茶树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减少树冠病虫害的有效措施。茶树修剪一般分定型修剪、轻度修剪,深度修剪和重度修剪。
(1)修剪时间
一般应在冬季的11月到第二年的2月之间进行,处于休眠期的茶树营养集中在根部,修剪可以促进茶树更好地利用养分生长和发展。
(2)修剪类型
①定型修剪是指当茶树苗生长到距离地面20cm左右时剪掉主茎,后面2次则是在前面剪口提高20cm时剪掉枝梢,完成3次定剪后,茶树可以留大叶进行打顶采茶,不断扩大树冠和增加生产枝组密度。
②轻度修剪是为了促进茶芽萌发生长,正常采摘的茶树一般每年秋天修剪1次,修剪时,剪去蓬面3-5cm的枝叶就可以了。
③深度修剪适合于因多年采摘,萌芽能力已经减弱的茶树和被病虫侵害较为严重的茶树,深度修剪也在秋天进行,修剪时,剪去蓬面与四周15-20cm的枝叶。
④重度修剪适用于已经衰老或半衰老的茶树,一般在冬天进行,修剪时在离地面30cm处将枝叶全部剪掉,使茶树重新发芽。修剪时要求剪口平滑、不破损、略带斜度,使主枝的不定芽重新萌发。
5、铺草
茶园每年铺草2次,一般主要用于一年龄的幼龄茶树。铺草以干枯的蕨类植物为最佳。夏季铺草可以保持土壤的湿润并抑制杂草生长,冬季铺草可以防止茶树被冻伤。
6、茶园土壤管理
(1)耕地松土
4-5月份,在茶树两侧35cm范围内进行6-10cm的深度浅耕,可与除草同时进行;7-8月份进行第二次浅耕除草,不宜过深,与此同时进行适量培土。在青年期茶树进行耕地松土,避免土壤板结,影响茶树生长,7-8月份进行6-10cm深度的中耕,将杂草清理干净,10-11月份进行第二次耕地,茶蓬附近进行浅耕,其余地方进行中耕。成年期茶树在7-8月份進行耕地除草,茶蓬附近13cm左右中耕除草,其余地方可以在17cm以上的中耕。
(2)施有机肥
每2年施1次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有条件每年实行机械化中耕1次,既节省工本、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改善了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机械化中耕深度均匀、泥块大小一致,机械化中耕质量要高于人工中耕。
(3)茶园饲养蚯蚓
蚯蚓可吞食茶园枯枝烂叶和未腐解的有机肥料,使之变成粪便,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物的腐化分解,提升有效养分释放,提高土壤肥力。
(4)间作绿肥
在幼龄茶园间作绿肥,增加雨水渗透,减少水土流失,间作豆科类可以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加速土壤熟化,改善茶园生态条件。
(5)水分管理
为促使茶树更好地生长,在适当耕地的同时,还需控制土壤水分,在干旱严重时,应及时引水灌溉。可将坡地整改为梯地,保护好种植梯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同时在多雨季节做好防洪沟。
四、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1)适时采收。根据茶叶生产要求及时采摘幼嫩芽叶,减少在茶树蓬面上的小绿叶蝉、叶螨类害虫基数。
(2)合理修剪。结合茶园管理需要,在春茶结束和秋末进行修剪,减少病虫基数,降低病虫害生存条件。
(3)深翻土壤。结合秋施基肥,对茶园进行耕翻,对土壤越冬的鳞翅目、象甲类害虫生存不利,使其来年害虫发生率降低。
(4)及时清园。秋季对茶园的落叶和表土清理深埋,防止叶部病虫害,减少土壤中越冬害虫的发生。
2、生态控制
(1)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在茶园种植杉树、马尾松、油桐等防护林,间作豆类作物,为瓢虫、草蛉等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
(2)保持茶园生态平衡。清除杂草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给天敌提供活动场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蜘蛛类提供越冬地点,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增强茶园生态调控能力。
3、物理防治
(1)采用人工捕杀,对危害明显及有假死性害虫如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茶芽粗腿象等,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其危害。
(2)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尽量不用除草剂除草。
(3)色板、杀虫灯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使用黄板、杀虫灯等昆虫诱捕器诱杀,减轻田间发生量,对黑毒蛾、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尺蠖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生物防治
(1)应做好保护和利用茶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2)使用生物农药,如在茶园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农药等防治茶园害虫。
5、化学防治
选用适用农药,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按防治指标用药,允许茶园中有少量害虫(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倡一药多用或合理混用。
(1)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可选用的农药品种:35%赛丹乳油、10%吡虫啉、98%巴丹、天泰、2.5%敌杀死、5%氯氰菊酯、0.6%清园保、20%除虫脲、10%螨死净、73%克螨特、99.1%敌死虫、70%艾美乐、1.8%虫螨光、强力杀蚧乳剂、石硫合剂(晶体)等。
(2)使用有效期限内的农药(一般农药有效期限为2年),提倡低容量喷雾,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3)严格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杜绝农药残留造成的新污染源,严禁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等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造成茶品质下降。
6、在病害方面
茶树最容易发生的病害就是叶枯病,其次就是炭疽病和白星病。叶枯病和炭疽病可以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增加肥料,勤除杂草等方法来进行防治;白星病可以通过实行及时分批采茶来减少侵染源。对于非药物防治效果不佳的茶园,在非采摘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连喷2-3次进行防治。强隔离带的建设也可以有效防止茶树病害的发生,隔离带也要定期进行消毒。
7、虫害方面
茶树最常见的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蚜虫和蝗虫等。
(1)人工防治。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对农药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一般当茶园发现害虫的时候,要尽可能保护好茶园内部的小型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害虫的天敌效应,同时还可以结合使用一些人工治虫的方法,例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而不要急于使用农药。
(2)安全用药。如果虫害现象严重需要使用药剂防治,那么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农药时要符合国家制定的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常见的如菊酯类、敌百虫等。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类农药,例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对硫磷等等。要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例如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喷施可以用来防治咀嚼式口器以残食茶树叶片为生的害虫,如茶毛虫、茶尺蠖等,安全间隔期为5-7d,而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喷施可以防治刺吸式口器以吸食茶樹茎叶中的汁液为生的害虫,如小绿叶蝉,茶蚜虫等,安全间隔期为10d。不同药物的具体使用浓度和间隔期,种植户需参看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具体使用。
(作者单位:324000浙江省开化县水花家庭农场;324000衢州市锦德宋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324000龙游圣堂茶业专业合作社;324000衢州市大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