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巧的深入研究
2024-04-09韩峰
韩峰
近期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提高,同时实际种植过程中同样存在多样化因素干扰作物产出,例如:地区气候的改变、耕作方式应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土地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促使最终产出效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工作的主动性,限制了国家大豆种植业的不断前进。为此应重视大豆种植技术深入研究工作,增强管控工作力度,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关键帮助。
一、大豆高效种植技术要点
1、整地轮作
开展大豆种植过程中,土地整理工作至关重要,依据其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使土壤更加松软,还能有效锁住大量水分、营养物质,以便作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发育,之后结合科学的深耕操作,将地表存在的害虫、病菌等物质翻入地下,降低病虫害出现概率。
农户需在秋季大豆收获后开展土地翻耕,该过程中会利用农用机械设备将大豆根部位置打碎,完成土地翻耕操作,挑拣出其中较大的石块、植物根茎,然后将土地耙平、整理压实,其达到一定平整度后再开展打垄,以此为之后开展的种植打下良好基础,这时如不具备适宜农机的帮助,便需要利用人工方式在秋季将残留茎秆全面清理,并在下一年播种前将农家肥施洒在垄沟处,最后将田垄铲除,为土地播种做好准备。
由于豆科植物不适合连续耕作,因此长期种植大豆的区域内不适合再继续种植该类型作物,这会导致产生大面积病虫害,严重干扰作物产量,同时重茬耕种还会干扰大豆正常发育,影响其最终产出质量。面对并未种植大豆的区域时,可依据种植玉米、高粱的方式降低土地内部有机酸浓度,使营养元素含量得到有效平衡,并且在种植过大豆的土地内还会存在丰富氮元素,可为其他植物提供充足营养。为此,同一块土地连续种植三年大豆后便需要开展轮换,实现土地状态良好保养。
2、种子选择
大豆种植过程中,种子类型的挑选至关重要,种植人员需根据本地气候状况、土壤特点开展合理挑选,确保其具备优秀抗逆性,能实现良好丰产、稳产效果。大豆作为优秀养地作物,细致分析本省内部多方面种植条件后,挑选出以下适宜品种:辽豆15、铁豆49、沈农豆12,以上提及种类产量相对较高,每亩产出≥300kg,并且还是经过正规省级实验审定,拥有产出稳定的特点。
3、种子处理
确定使用的大豆品种后,农户需对其开展精细挑选,这时其品质会决定植株最终成活率,干扰日后幼苗整齐率、强壮程度,以及最终产出数量。因此,大豆选种时应注重其品质状态,确保其籽粒處于饱满状态,之后合理使用选择工具,剔除其中质量偏差种子,以便在根本上改善植株发育状态。
播种工作前农户还要科学使用药剂、肥料完成拌种工作,提升其在病害方面的抵抗能力,确保植株得以健康成长。面对第一次播种大豆,或长期未种植的土地时,农户需使用根瘤菌剂,之后在每50kg种子内部投入200g根瘤菌粉溶液均匀搅拌,之后将其晾干;或选择将2g钼肥放入1kg大豆种子内部进行均匀搅拌,晾干之后便可开展播种。农户为提升种子面对细菌病毒、虫害时的抵抗力,还应利用50%浓度多菌灵溶液完成二次搅拌,但该方式处理的种子需当天进行播种,避免等待时间偏长限制药效发挥。
4、大豆播种
①播种时间
大豆种植过程中,播种时间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作物最终生产效益。一旦时间挑选存在不合理情况,便会严重影响幼苗发芽率,一般情况下,较为适合的种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期间,还要确保气温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以及栽种区域土壤存在5cm至6cm深度。现实播种工作进行时,农户需根据使用大豆品种、本地真实状况,达到“晚熟品种早播种、早熟品种晚播种”目标,科学调整播种时间,使其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②播种措施
大豆播种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依据以下措施有效提升产出数量,分别为窄行密植播种措施、等距穴播措施、精量点播措施。
大豆种植工作进行时,国内目前较为流行的措施是窄行密植。农户通过将60cm至70cm的宽行距改变为40cm至50cm的窄行,实现合理密植,该方式应用后,可使每亩地增加20%的产出数量,并且播种、中耕、收获过程时,都可实现机械化操作,确保幼苗整齐率。大豆进行窄行密植后,同样达到了群体布置合理化改善的效果,依据光线、土地的合理应用,全面控制杂草生长状态。
等距穴播措施同样可依据农用机械设备实现高效率作业,并将栽种质量大幅提高。幼苗破土后可保障植株之间距离合理、分布科学恰当,达到均衡生长效果。应用等距穴播措施后,还能使大豆结荚密实,与条播措施相比较来讲,每亩地可增加10%的产出数量。
大豆种植过程中应用精量点播措施前,农户需在秋翻耙地、起垄之后,选择使用精量点播机器,以此达到双粒平播、垄上点播效果。该情况下,可有效保障种子数量使用均匀,还能确保播种深度处于合理状态,从而实现良好的保墒保苗目标。
③合理密植
大豆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栽种密集程度会决定作物的产出数量、品质,因此利用科学合理的密植措施可达到丰产效果。现实种植工作进行时,农户需合理管控植株间隔,并在栽种范围内合理规划栽种数量,避免存在密植盲目性。与此同时,密植操作环节内,农户还需多角度分析栽种范围内的土地状况、大豆品种、本地机械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例如:栽种辽豆系列时,土地处于肥沃状态时每亩需要保苗1.6万至2.2万株;土壤肥力处于中等状态时每亩地需要保苗2万株至2.3万株。
④科学施肥
大豆种植过程中农户施加底肥时,需将有机肥料作为关键组成部分,之后与磷肥、钾肥合理搭配,这时不需要施加氮肥,这是由于植入可以完成空气中氮元素的吸附固定。整地工作开展前,每亩地应施加有机肥料500kg,搭配5kg尿素,以此来增加氨元素含量,使得大豆得以快速生长,等待全部底肥施加完成后开展翻耕操作,确保将其埋入土层内,为植株日后发育提供充足养分。大豆施肥工作多利用分层施肥措施,避免将所有肥料混在一起,同时还应重视将其与种子分离,避免存在烧伤问题,影响出芽整齐率。
大豆植株体型较小期间,需开展一次施肥操作,这是由于该阶段植株根部并未完全发育成熟,根瘤位置尚未产生,因此无法实现氮元素的有效固定,这时便需要及时进行施肥,通过使用尿素,以及含有氮元素的磷钾复合肥,并让三者的比例处于1∶1∶3状态,促使作物健康生长。大豆根部位置发育成熟后,进行根外施肥操作能大幅提升产出总量;开花、结豆荚、豆粒鼓胀等时期,需对植物根部合理追肥,保证其产出数量达到预期标准。
5、田间管理
①苗期管理
农户开展苗期管理工作时,最为关键的任务便是查苗、补苗、间苗。黄豆幼苗破土后,种植区域内如存在严重缺苗、缺垄的情况时,需注重第一时间补充,保障田块内部生长整齐、苗体健壮。该情况下,农户多利用补种、移栽的措施,将缺少的幼苗补齐,完成后第一时间补充水分。为大幅提高幼苗成活概率,移栽工作避免选择在光线较为强烈、温度偏高的正午时间,应在阴天、傍晚时期开展;为有效提升大豆作物的产出数量,农户还应开展间苗作业;面对种植密度相对较大的幼苗时,农户要在播种完成后的两周内开展间苗作业,有效改善田块内部植株间的疏密度、整齐程度,使其拥有良好的通风、光照效果。
②中耕培土
大豆植株处于幼苗期时,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群体偏小,因此环境内极容易产生大量杂草。为合理改善该情况,农户完成间苗工作后,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便将其中存在的杂草全面清理。该情况下,农户需根据大豆植株根系状态确定中耕深度,一般多依据“浅-深-浅”的方式开展,大豆生长期间内,农户需进行3次至4次的相关操作。正常情况下,幼苗出土后,并且叶子完全展开期间内,便能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操作;大豆幼苗生长至13cm时,可开展第2次中耕培土作业;大豆处于开花前期时,应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依据该方式合理使用,能使土地有效拢聚至植株根部,从而在抗倒伏、抗旱涝方面展现良好作用。
③开花结荚
大豆开花结荚时期中开展管理工作,关键重点便是加快其开发速度、增加开花数量、避免花荚脱落、提升豆荚数量。这时,农户需根据大豆植株的真实生长状态,科学选择保控结合措施开展作业。面对高产地区时,人员需给予适度控制,避免存在过早封垄行为,使植株叶片面积处于最大状态,增强叶片光合利用率。封垄工作进行前,人员需开展田地内部杂草清除工作;植株开花初期要适量追撒肥料,避免植株存在贪青徒长问题;大豆处于花荚期间时,应注重磷肥的合理追洒,一旦叶片颜色呈现深绿色,以及存在萎蔫状况时,便要第一时间提供充足水分;大豆处于盛花末期时,农户应进行植株打尖处理,防止存在疯长状况。
6、合理浇灌
农户在大豆种植管理过程中,需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天气状况科学开展浇灌作业,一旦存在天气较为干燥的情况时,便要重视植株补水工作。大豆处于花荚期间时,水分需求数量相对较高,该时期内土地过于干旱,会使其严重脱落,一定程度上降低作物产出数量,导致农户承受严重经济损失;面对外涝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时,应第一时间开展排水操作,避免对植株生长发育、产出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1、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会在大豆幼苗至结荚期间出现,多在生长较为旺盛的时期发病。植株染病后叶片病斑背面会产生灰白色的霉层,叶子颜色变成黄褐干枯状;大豆成株时期感染霜霉病,会导致叶子表面存在圆形、不规则的黄绿色病斑,严重情况下还会转变为褐色,染病植株内部多个病斑交汇会使叶片大面积脱落;豆荚外部感染霜霉病时,症状用肉眼很难观察到,但在荚内会存在黄色霉层;豆粒感染霜霉病时,表皮上产生大量灰白色霉斑。
为有效降低霜霉病对大豆植株的影响,农户可依据以下措施有效防治:①挑选对该病害具备较强抵抗力的品种,栽种区域开展三年轮作;②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之后通过深翻土壤的方式降低病菌源数量;③大豆播种工作进行前,农户使用种子重量0.5%的50%浓度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均匀搅拌,或利用0.3%种子重量的70%浓度迪克松、80%乙磷铝、35%瑞毒霉有效避免病害的侵扰;④大豆感染霜霉病的初期,使用65%浓度的代森锌500倍稀释液、75%浓度百菌清800倍稀释液、50%浓度退菌特800倍稀释液,每间隔一周喷洒一次,连续使用3次至4次,可产生良好效果。
2、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可影响植株茎干、叶片、豆荚等位置,使作物产出数量减少,或存在豆粒斑驳问题。植株感染灰斑病害后,初期阶段叶片位置存在褪绿色小圆斑,随着时间推移向中心蔓延,变为灰褐色,周边斑点呈现蛙眼状,大小为1mm至5mm,同时还存在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环境湿度偏大时,其背面还会出现灰色霉层;茎秆位置感染灰斑病后会存在纺锤状斑点,中心呈现褐色,边缘为红褐色,存在小黑点;豆粒感染黑斑病后,相应斑点为圆形状,与青蛙眼较为相似,中间区域呈现灰色,边缘为红褐色。
为有效防治大豆感染灰斑病害,需依据以下措施开展有效防治:①农户在大豆种植工作开展前,可选择抗原病种;②大豆处于盛花期,可通过喷洒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可以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或在发病盛期之前使用50%浓度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70%浓度甲基托布津液,每间隔7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具备明显效果。③大豆播种工作前需保障使用田地未受病菌感染、种子不存在病菌携带、将挑选出的种子科学消毒、及时清理田间存在病苗,实现病菌有效控制、注重杂草清理,避免由于其数量过多影响田地内部通风、透光效果。
3、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会对植株叶片、茎秆、豆荚、豆粒位置造成危害。叶片位置感染紫斑病后会呈现不规则形状暗褐色半点,环境湿度相对较大时,叶片两面会产生紫黑色霉斑;茎秆位置感染致病后,会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情况下会使茎秆存在分布稀疏的灰黑霉层;豆荚位置感染紫斑病后,会在内外分别产生形状不规则的灰黑色病害斑点;黄豆籽粒感染紫斑病后,不仅存在紫色病斑,还会使其干缩存在裂纹。
为有效防治大豆紫斑病的出现,农户需注重以下要点:①大豆种植前开展种子类型挑选时,注重抗病性更强的品种,优先考虑无病种子;②播种工作进行前,人员需使用种子总重量0.3%,浓度为50%的福美双、50%浓度克菌丹进行拌种;③大豆种植区域要与禾本科、非寄生主植物进行三年轮作;④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排除其中存在的多余水分,降低栽种环境内部的湿度;⑤在大豆开花初期、结荚期、嫩荚期等阶段使用70%浓度甲基硫菌灵1000倍稀释液、1∶1∶160比例利用波尔多液、65%浓度戴森锰锌500倍稀释液,实现病害的有效防控。
4、蛴螬害虫
大豆种植过程中,蛴螬害虫在东北地区两年一代,成年害虫、幼虫交替生发,次年春季由于上一年害虫越冬数量偏大,便会对幼苗地下位置造成严重破坏;第二年春季内,年成虫越冬数量偏大,便会对幼苗地上位置造成严重破坏。害虫喜爱啃食大豆叶片,成年后可进行多次交尾,完成后25天内开始产卵,雌虫每次可产出35—188粒虫卵。
为有效预防大豆蛴螬害虫,害虫盛发时期使用90%浓度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稀释液、2.5%浓度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稀释液喷洒在大豆上;大豆点播时期,农户可在每亩地内使用5%浓度的地虫硫磷,其不仅药效持久,还具备较强的触杀效应,可有效避免生长期内受到威胁;7月下旬时害虫体型较小、抗药性差,这时每亩地可使用3%浓度的辛硫磷5kg、14%的浓度乐斯本1.5kg,与50kg细土均匀搅拌,撒至大豆植株根部,之后及时浇水;前期防治工作如存在不足,便会在8月中旬至下旬期间存在零星大豆植株被害问题,该情况下应立即使用90%浓度的晶体敌百虫、50%浓度辛硫磷乳油1000倍稀释液,最后在大豆植株旁边开沟,利用液肥气灌注方式产生良好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充分合理掌握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可使作物产出数量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还能改善种植环境,增加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细致分析大豆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措施后,了解到目前工作開展过程中,农户需全面掌握本地气候状态、环境状况、技术要点,然后根据栽种区域实际情况,科学挑选适宜措施,注重其中操作要点,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逐渐改善作物产量、品质。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