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小麦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2024-04-09赵威
赵威
小麦是怀远县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在小麦栽培中,常见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病害,以及小麦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和吸浆虫等虫害,这些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为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如此方可促进怀远县小麦种植业健康发展。
一、怀远县小麦栽培中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
1、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赤霉病是怀远县小麦栽培中的常见病害,虽然近年来的发病程度较轻,但仍不可忽视赤霉病带来的影响。赤霉病的病原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花粉,之后小麦植株茎秆、茎基以及穗部出现腐败,引发穗腐病。病株穗部有水渍斑,呈浅褐色,病斑不断扩大,造成整株穗部感染,直至麦穗枯死。赤霉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田间管理措施、小麦品种有着直接关系,当田间湿度过大、种植密度过大、小麦颖壳较厚、氮肥施用量较大时,都易发生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2)防治措施
①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疫地病情发展情况做好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工作,向种植户发布短期预报信息,指导种植户做好病情预防工作。在喷药防治中,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剂、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植保机械,保证用药防治效果。
②选用抗病品种,控制播种量,一般为9-11kg/667m2,避免因播种量过大造成麦田通风采光条件不良。适当早播种子,使小麦花期尽量错过阴雨天气,以减轻赤霉病的危害。对秸秆还田的麦田,应在粉碎的秸秆中加入腐熟剂,再将秸秆翻入土壤中,深耕25cm以上,以消除赤霉病的病原菌。
③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阴雨多雾天气,应提前至破口期施药,达到预防赤霉病的作用。药剂可选用咪鲜胺、氰烯菌酯、氟环唑、戊唑醇、井冈·蜡芽菌等无毒高效药剂。对已经发生严重赤霉病的地区,可采用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在喷药后,如果在6小时内遇到降雨,则要在雨停后补喷。在赤霉病流行年份,应喷2-3次药剂进行防治,喷药间隔时长为7d左右。在选用药剂时,为避免病害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药剂,或者混合搭配用药,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兼防虫害,以达到统防统治的效果。
2、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近年来,怀远县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危害程度为中等,此病害在小麦生长周期内都容易发生。在小麦受到白粉病分生孢子感染后,会在叶片、茎秆和穗部形成淡黄色斑点,在病情不断发展后,病斑处出现白色粉状物质,生出很多小颗粒。受害小麦的叶片逐步干枯,分蘖数逐步减少,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影响小麦产量目标的实现。白粉病的发生与种植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当气温在12℃-18℃时,白粉病会快速传播,当4月末温度达到15℃以上时,是白粉病的流行期,这也是白粉病防治的重要时期。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在翻耕时灭茬处理,以清除杂草和自生麦苗。在播种时要控制播种量,保持适合的种植密度,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在小麦生长期间适时追肥,保持小麦植株之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性,以增强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
②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除菌处理,选用3%敌萎丹10mL+2.5%适乐时20mL兑水0.5kg,将10kg种子投入到溶液中,闷种3h左右,以有效灭菌。
③在早春时期,查看小麦植株生长情况,当病株率达到5%时需要进行喷药防治。待小麦生长进入到孕穗期后,当病株率达到20%时也要进行喷药防治。化学药剂用量为:每公顷麦田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20-150g,或33%纹霉清可湿性粉剂750g,或50%粉銹宁悬浮剂1500g。
3、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怀远县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在发病前期的病株率较高,后期病害程度降低。小麦植株受到纹枯病侵害后,位于土表附近的叶鞘处最先出现病斑,病斑为黄褐色椭圆状。进入到拔节期后,纹枯病的病状开始明显,当气温逐步升高后,病斑会扩散到茎秆和节腔内,导致植株分蘖枯死。进入到5月上旬之后,病情处于稳定状态,麦田内会出现白穗,影响产量。在小麦栽培中,如果出现播种过早、重施氮肥、磷钾肥不足等现象,则会增加纹枯病的发生率和病害严重性。
(2)防治措施
①采用轮换种植多品种的方式以减轻苗期纹枯病的危害,在施肥时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田间管理中,控制好田间湿度,遇到多雨季节要及时开沟排水。小麦收获后要翻耕灭茬,以减少土壤内的菌源。
②在化学防治中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适用于纹枯病的农药为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一般在3月中下旬喷药防治,当麦田病株率超过10%时必须喷药。每公顷麦田可喷施井冈霉素150g、井冈·蜡芽菌390g、丙环唑150g、苯甲·丙环唑90g或烯唑醇112.5g。喷药时间选在上午露水未干时,喷施药液后确保药液能够顺着植株茎秆流到基部。对纹枯病较重的麦田,需间隔10d后再喷药1次。
4、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植株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近年来,怀远县小麦栽培中的锈病以条锈病为主,危害程度为中等。条锈病的传染性较强,能够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快速传播。在小麦苗期受条锈病侵害后,叶片上出现黄色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排列。进入到成株期后,叶片上出现小长条状的夏孢子堆,表皮逐渐破裂,可见锈褐色的粉状物质。进入小麦成熟期之后,叶鞘处散发出黄色粉末。
(2)防治措施
①尽量不采用早播方式,播种前进行翻耕灭茬,做好中耕,阻断菌源传播。增施磷肥和钾肥,避免小麦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以减轻锈病危害。查看田内小麦生长情况,及时摘除已发生锈病的叶片,集中带离麦田后销毁。
②对常年发生锈病的地块,在播种前需进行拌种,药剂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50g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g配制成药液,将60g种子混入药液中搅拌均匀,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③当麦田内的病叶率达到5%以上时,需要喷施药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兑水750kg,或者用20%粉锈宁乳油600mL兑水1050kg,或者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兑水1050kg喷施防治。当病叶率超过10%时,需增加药量和浓度,每公顷喷施烯唑醇120g兑水225kg、丙环唑150g兑水225kg、三唑酮150g兑水225kg或者醚菌酯135g兑水225kg,采用机动喷雾防治方式,以提高病害防治效率,避免发生锈病大流行。为控制锈病传播,可对周边未发病的麦田进行喷药预防,可最大程度地降低产量损失。
二、怀远县小麦栽培中常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在小麦种植中,如果遇到春季气温高、干旱少雨的天气情况,则易发生红蜘蛛虫害。红蜘蛛可寄生在田间杂草上,造成周边杂草附近的麦田成为红蜘蛛暴发的主要地块。红蜘蛛虫卵可潜藏在土壤中顺利越冬,如果常年未深耕土壤,则容易暴发红蜘蛛虫害。一般情况下,红蜘蛛在3-4月产卵繁殖,对麦田造成危害,5月中下旬的虫量逐步减少。红蜘蛛具有避强光性、群生性和傳播蔓延性的生物习性,在遇到风雨天气时会快速传播,从中央点状发生虫害,扩展到成片、整片麦田发生虫害。红蜘蛛危害的叶片会出现褪绿斑点,影响小麦正常发育。从全天红蜘蛛的活动轨迹来看,早上6-8点和晚上18-22点为活动高峰期,在日照强烈的中午,红蜘蛛会潜藏到植株的基部。
(2)防治措施
①对发生过较为严重虫害的麦田,应采用浅旋耕2年、深翻耕1年的耕作方式,不得常年采用浅旋耕方式。在播种前2-3周,应深翻晾晒土壤,深度为20-35cm。小麦收获后,要浅耕灭茬,将杂草、秸秆带离麦田,以减少红蜘蛛的繁殖场所。在冬季封冻前浇入封冻水,开春后浇入返青水,用于闷杀土壤中的红蜘蛛虫卵。
②在小麦返青期,每公顷使用2.5%联苯菊酯450mL进行喷施预防,可配合除草剂一起使用,能够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③在发生虫害时,对初期虫害的麦田每公顷使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mL进行防治。对虫害严重的麦田每公顷使用20%的阿维·螺螨酯悬浮剂1500倍液,10%的阿维·哒螨灵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者50%氯氰·毒死蜱乳油300mL兑水后喷施防治。喷药时选在晴朗天气,重点喷施植株叶片和根部。对发生严重虫害的麦田,可连续喷药2-3次,间隔期为7d左右,每次使用不同的药剂,以免红蜘蛛产生抗药性。
2、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怀远县小麦蚜虫对穗期危害最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蚜虫主要以吸食叶片、茎部汁液为主,对叶片组织造成破坏,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阻碍小麦植株健壮发育。在小麦出苗期,蚜虫危害幼苗的根茎部和叶片部位,春季气温回暖后,蚜虫数量增多,造成叶片逐步干枯死亡。在虫害严重时,会出现麦粒不饱满的情况。同时,蚜虫在破坏叶片时可能会携带病毒,对小麦带来二次侵染,加重小麦病害。
(2)防治措施
①在小麦栽培管理中,做好除草工作,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封闭除草,消除蚜虫的寄生场所。合理施入肥料,加强水分管理,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当小麦进入扬花期时,应适当浇水灌溉,避免因田内过于干旱导致蚜虫大量繁殖。到小麦成熟期时,控制田内湿度,减轻田内蚜虫危害。
②根据蚜虫的趋光性,可以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蚜虫。
③利用蚜虫天敌降低蚜虫数量,天敌包括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在生物防治时也可以采用生物制剂,苦参素+灭蚜松混合配制的制剂能够有效防治小麦蚜虫。
④当小麦有蚜率超过50%,百株蚜虫数量超过500头时,需要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以采用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1500倍液、75%百菌净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者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在喷施化学药剂时,应同步喷施缩节胺、芸苔素内酯、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起到防虫、防早衰的作用。
3、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小麦种植中的地下害虫包括蛴螬、金针虫和蝼蛄,地下害虫会破坏种子,啃食幼苗基部和茎部,造成麦苗死亡。如果在春季发生虫害,易导致枯心苗。蝼蛄在播种后开始危害,成虫咬断幼苗根茎,影响幼苗生长;蛴螬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成虫或幼虫可以潜藏在土壤内越冬,到第二年对麦苗造成严重危害;金针虫在苗期和返青后至灌浆期对小麦造成危害,成虫会咬断破土的幼苗。
(2)防治措施
①深翻土壤,对地下虫害严重的麦田可采取药剂拌种处理方式,选用50%辛硫磷100g兑水3kg拌种100kg,堆闷种子4h。或者,采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苯醚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0g包衣处理,以有效防治金针虫。
②对虫害严重的地区,每公顷用3%辛硫磷颗粒剂30kg撒入土壤中,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3.5L兑水30kg拌入300kg细土中制备成毒土,将其耙入到土壤中。
③在成虫期,采用性诱、灯诱、食诱等方式杀灭成虫,确定好杀虫灯的开关时间,避免误伤有益昆虫。
④在出苗期,可将辛硫磷乳油随水灌入田内,防治地下害虫。也可以在傍晚时将敌百虫+炒熟麦麸堆放到地下害虫较多处,可有效防治蝼蛄。或者,采用40%甲基异柳磷、50%辛硫磷乳油顺着垄浇入,有效防治蛴螬和金针虫。
4、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特点
吸浆虫对小麦造成的危害大于其他虫害,可导致减产20%以上,如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的麦田有可能会发生绝收。吸浆虫的幼虫潜藏到颖壳中,取食浆液,导致麦粒受损,出现大量的秕粒空壳,降低小麦产量。吸浆虫的幼虫会在土层内越冬和越夏,存活期长达11个月。当小麦进入到拔节期时,土壤温度上升,吸浆虫的幼虫在土层中结茧化蛹,开始快速繁殖,到小麦扬花期造成严重危害。成虫的卵一般产在麦穗颖壳上,幼虫进入颖壳内吸食浆液。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虫性良好的小麦品种,要求品种麦粒种皮偏厚,以抵御幼虫对颖壳内部的侵入。
②在小麦播种前的浅耕作业环节,用48%毒死蜱乳油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200mL兑水3kg,将药液喷施到25kg细土上,制备成用于灭杀吸浆虫的毒土,随着浅耕翻入到土壤中,能够有效灭杀结茧幼虫。
③在小麦拔节期,重点防治破茧出土的吸浆虫幼虫,消灭虫源。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3L兑水4kg,或48%毒死蜱乳油2.25L兑水3kg混入25kg细土中,在傍晚时间段将毒土撒入麦田内,可以配合浇水同步施入毒土,以有效灭杀虫蛹。
④在吸浆虫的成虫期,即小麦抽穗期,选择内吸性农药进行防治,农药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公顷喷施的药液量为450kg左右。或者也可以采用阿维·吡虫啉、氯氟·吡虫啉等药剂。喷药时选在无风晴好天气,不仅能够防治吸浆虫,还可以同时防治小麦蚜虫,以避免成虫迁移。
综上所述,怀远县农业部门要做好统防统治指导工作,科学监测和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指导广大种植户及时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种植户要增强防治意识,坚持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提高小麦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并选用无毒高效的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安全,为小麦稳产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233433安徽省怀远县双桥集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