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养殖场中育肥猪饲养管理水平的具体应用
2024-04-09高迪
高迪
猪肉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为满足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在生猪养殖中,育肥是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育肥猪的饲养管理,以此来提高育肥效果,给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一、养殖场建设
1、选址
在育肥猪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可能会对土壤、大气、水环境造成污染。为减轻污染,要对养殖场进行科学选址。选择养殖场地址时,应结合育肥猪的生产特性,以背风、向阳、地势高、环境干燥、通风及采光条件良好的地块作为首选。养殖场既要远离居民区和屠宰场,还要与工矿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以满足育肥猪养殖需要。
2、功能区划分
当育肥猪养殖场选好地址后,应当依据防疫要求,对养殖场科学规划,按照饲养管理需要,对功能区合理设置。可将养殖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分别为生产区、管理区、病畜管理区。其中,生产区包含猪舍和料库,是整个养殖场的核心区域,在该区域内,根据不同的猪群,如仔猪群、育肥猪群等,对猪舍进行分区,不同的猪群在相应的区域内饲养,以保证各个猪群均能健康生长;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及设备设施;病畜管理区由隔离舍、兽医室组成,主要是为感染疾病的育肥猪提供隔离治疗和康复的场所。
二、育肥猪品种选择
在育肥猪养殖的过程中,提高商品率是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猪的品种与商品率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所以要对育肥猪的品种选择予以高度重视,这是确保商品率的前提和基础。以瘦肉型为父本的杂交品种生长发育速度相对较快,不但饲料的转化率高,而且猪的瘦肉率也比较高,可将此类品种作为首选。当育肥猪的品种正式确定后,还要优选个体,应当选择身强体健、有活力、抵抗力强、无疾病的仔猪,并在引种前做好相关的检疫工作,在确认无任何疫病后,先对这部分仔猪采取隔离饲养的方法,观察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问题,再混群养殖,这样能够有效预防猪群大规模染病的情况发生。建议养殖场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在该模式下,为确保育肥猪的品质,要加强仔猪的培育。
三、科学饲养管理
1、养殖环境
(1)定期消毒
养殖场为提高经济效益,通常会采取较高的养殖密度,由此会使环境质量变差,过多的猪只每天会在猪舍内、养殖场周围排泄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不仅带有刺鼻的异味,若是处理不及时,还可能滋生细菌,进而引起猪群感染,如果育肥猪发生传染性疫病,则会造成大规模发病,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养殖场在育肥猪的饲养管理中,要定期开展消毒工作,效果较好的方法有封闭熏蒸消毒、喷洒石灰乳加烧碱消毒等。通过消毒,为育肥猪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育肥工作顺利完成。
(2)温湿度控制
①控温。育肥猪养殖中,温度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对育肥猪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过高的温度容易引起猪群热应激,过低的温度会引发猪群寒冷应激,随着温度的变化,各类疫病的发生几率将会增大,一旦发生疫病,育肥猪的正常生长将会受到影响,采食量大幅度减少,免疫力降低。由此使得控温成为育肥猪饲养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猪舍温度的有效控制是确保育肥顺利进行的关键。最适宜育肥猪生长的温度为18-26℃之间,育肥猪的体重不足60kg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22℃;育肥猪的体重增长至60-90kg后,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7-21℃;90kg以上的育肥猪,比较喜欢16-20℃的温度。如果条件允许,养殖场可以按照育肥猪的体重,为其提供最适宜的温度,若是不具备条件,则要保证养殖环境的温度在18-26℃之间。因此,夏季气温较高时,要采取通风、遮阳等措施,或是在猪舍周围种植体量高大的树木,并在猪舍内安装风扇等设备。冬季气温较低时,养殖场要做好育肥猪的防寒保暖工作,关好猪舍的门窗,在圈内铺设干燥的垫草,或是安装取暖设施,以保持猪舍的温度适宜。
②控湿。当猪舍内的环境过于干燥时,尘埃会明显增多,部分病原微生物会隐藏在尘埃当中,一旦育肥猪吸入带有致病菌的尘埃,将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若是猪舍内过于潮湿,则容易滋生细菌。所以,控制好相对湿度显得尤为必要,可将猪舍内的湿度控制在50%-75%之间。
(3)空气质量
猪每天排泄的粪便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剩余的饲料和粪便发酵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显著增加。所以,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也非常必要。养殖场可以按照猪舍的面积,结合育肥季节,对养殖密度合理调控,安排专人及时清理猪的排泄物,用清水对养殖场全面冲洗。
2、分群与调教
(1)合理分群
育肥猪养殖期间,体型较大的猪会欺负体型小的猪,机体强壮的猪经常欺负瘦弱的猪,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合理分群。通过分群,能够给育肥猪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育成率会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分群后的猪只基本不会出现弱肉强食的状况,圈舍也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可以按照猪的品种、体重、采食习惯、机体强弱等进行分群,品种相同、体重相近的猪分为一群。分群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留强、拆多、夜并,分群后要保持稳定,避免二次调动引起不必要的应激反应。如果分群后的猪只发生咬伤的现象,则应及时调整。
(2)科学调教
对育肥猪进行调教是饲养管理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通過调教能够使猪只养成在固定区域采食、休息、排泄等习惯,便于饲养管理,可以降低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调教要从仔猪做起,仔猪达到日龄转入育肥舍后,应及时调教,逐步养成三点定位的良好习惯。调教期间,要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一旦发现猪只有异常状况,则应隔离观察。
3、饲喂
(1)明确营养需要
在育肥猪的饲养管理中,饲喂是关键环节,与育肥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应当对育肥猪的营养需要加以了解和掌握,给饲喂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大体上可将猪只的育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骨骼与脏器发育阶段,这是育肥的第一个阶段,在该阶段,猪只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比较高,如氨基酸、矿物质等;肌肉增长阶段,这是育肥的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猪只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较大;生长沉积阶段,这是育肥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猪肉产量和胴体的瘦肉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对饲料的饲喂量进行限制,避免猪只摄入过多的能量。若是猪只在育肥期间营养物质不足,则会对生长发育及体重的增加造成不利影响,机体的健康水平会呈现下降的趋势,猪只的免疫力也会降低,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加。所以,养殖场要对育肥猪的营养需求加以了解和掌握,在不同的育肥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饲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成本,控制育肥猪脂肪的沉积,使猪只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2)优质饲料
在整个育肥过程中,饲料对育肥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选用优质的饲料有助于提高育肥效果。养殖场应当根据猪只在各个育肥阶段对营养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饲料,具体如下:
①第一阶段。在该阶段,育肥猪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尤其是矿物质和蛋白质,可选择蛋白和能量高的饲料,要注意饲料中氨基酸的含量,确保配比合理,以此来促进猪只骨骼与肌肉发育,实现第一阶段的育肥目标。
②第二阶段。该阶段的猪只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对日粮中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饲料的选择上,应当以含有充足能量的饲料为主,避免猪只因能量不足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③第三阶段。进入该阶段后,猪只已经基本长成,为维持瘦肉率,要限制其采食,并及时补充矿物质,铁、锌等元素,给育肥效果提供保障。选择饲料时,要考虑适口性,防止有毒物质混入其中,可将草籽加入谷物类饲料内。同时,要保证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育肥期间,要灵活调控饲料的供应量及供应次数,最大限度地满足猪只的育肥需要,避免因饲料搭配不合理或是供应量不足,影响育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冬季和夏季的喂食次数应当比春季和秋季多,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免诱发疾病。
(3)饲喂方式
部分养殖场在育肥猪养殖期间采取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相结合的方式,育肥前期不限制猪只的采食量,让它们自由采食,以此来促进生长发育。育肥后期,则会对采食量严格限制,以免猪只脂肪沉积过多,影响瘦肉率。这种饲喂方式相对比较合理,为提高育肥效果,可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如采取定时、定量的饲喂方式,每天饲喂2-3次,按照外界的环境变化,调整饲喂量和饲喂时间,以满足育肥需要。夏季时,日间增加1次饲喂,冬季时,夜间增加1次饲喂。
(4)保证饮水质量
猪只生长发育期间,需要通过充足水分的摄入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在育肥猪饲养管理中,要确保饮水质量。养殖场应当为育肥猪提供洁净的饮用水,从而使猪只保持良好的食欲,如此方可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猪只如果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则可能诱发疫病或是寄生虫。所以,要加强水源及饮水管理,保证水源干净,定期对供水系统进行消毒杀菌。
(5)断尾去势
仔猪出生24h内,应当将尾巴断掉,断尾的仔猪不但生长效率有所提高,而且还能避免咬尾症的发生;7-15日龄是去势的最佳时间段,去势后的猪只食欲显著增加,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饲料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四、疾病防控
1、常见疾病
育肥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感冒、咳嗽、腹泻、链球菌病等。
(1)感冒
当环境温度突然改变,或是长途运输后,容易引起育肥猪感冒。染病的猪只会表现出如下症状:体温急剧升高、食欲不振、拒绝进食、流鼻涕、打哆嗦、经常蜷缩成一团。当育肥猪出现上述症状时,可以判断为感冒。
(2)咳嗽
导致育肥猪咳嗽的主要原因是猪舍内的环境问题,如消毒不到位、空气湿度大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细菌,育肥猪吸入含有细菌的灰尘后,便会引发咳嗽。染病的猪只在早晚进食时,咳嗽的现象较为明显。
(3)腹泻
育肥猪腹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腹泻,另一种是顽固性腹泻。前者主要是因为养殖场内的育肥猪饲养密度过大所致,气温突变也会造成育肥猪腹泻,若是猪只本身存在肠胃问题,也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腹泻时猪只的食欲有所减退,排泄物呈稀水状,颜色为灰黑色,带有腥臭味;后者的典型症状如下:病猪四肢无力,毛色苍白,随着病情的加重,体内的微量元素会大量流失,如果补充不及时,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排泄物为稀便,长期食欲不振且精神萎靡,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育肥猪死亡。
(4)链球菌病
该病分为普通型和脑炎型两种,主要是由链球菌引起,感染普通型的育肥猪会表现出如下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感染脑炎型链球菌病的育肥猪会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倒地前会出现随意游走的现象。脑炎型链球菌病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导致死亡。
2、疾病防控措施
(1)科学的饲养管理
为有效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养殖场在育肥猪饲养期间,应当坚持采用自繁自养的模式,对猪只分群饲养,加强调教,避免互相撕咬。要给育肥猪提供良好的环境,以确保猪舍干燥、洁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育肥阶段,选用适宜的饲料进行合理饲喂,这样才能提高育肥猪的机体抗病能力。
(2)全面消毒
为保证养殖场环境清洁,应当定期开展全面消毒工作,选用适宜的消毒剂,做到不留死角,可以将消毒的重点区域放在猪舍及育肥猪的活动场所。新的育肥猪在正式入栏前,要对猪舍彻底消毒,先用清水将猪舍的地面及食槽、水槽等清洗干净,然后置于阳光下晾干,并用苛性钠溶液消毒,猪舍内的草垫也要定期更换,以免滋生细菌。如果猪舍内出现病猪,必须在第一时间将病猪转入病畜管理区隔离,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一旦病猪死亡,应采取深埋或是焚毁的方式处理,以免感染其它猪只。病猪所在的猪舍、使用过的器具,均应当进行消毒。因病猪的排泄物中含致病菌,所以要对粪便消毒,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3)接种免疫
当养殖场需要引种时,应当对猪的免疫状况加以了解和掌握,未接种疫苗的猪只应按规定要求接种免疫,先注射猪瘟疫苗,待7天后,再接种猪丹毒灭活疫苗,以此来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新引进的猪只要先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无病后,方可正式合群。
(4)定期驱虫
寄生虫会对猪的育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养殖场应当定期对育肥猪进行驱虫。通常情况下,仔猪正式进入育肥期到出栏的时間约为120天左右,时间相对较短,在整个育肥期要对猪只做好驱虫工作,以降低寄生虫对猪只育肥的影响,确保育肥效果。育肥猪入舍后的第三天,可以将敌百虫加入饲料中,要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避免对猪只的身体造成危害。根据育肥猪的体重计算药量,每5kg加入1片,将药片磨成粉状后混入饲料内,让猪只食用,以此来达到驱虫的目的。育肥猪入舍的第五天时,可在饲料中加入小苏打,间隔3天,使用大黄苏打,以增强肠胃蠕动。
五、适时出栏
育肥猪养殖的过程中,出栏是比较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育肥猪的商品价值,养殖场可以采取全进全出的方法,当育肥猪达到出栏日龄和体重后,及时出栏。通常情况下,180日龄和体重达到90-120kg的育肥猪均可出栏,如果继续对此类猪只进行饲喂,不但会浪费饲料,而且还会导致猪肉的品质下降。育肥猪出栏前,必须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提前向有关部门申报检疫,当育肥猪检疫合格后,便可正式出栏上市。在夏季时,育肥猪应当选择早上或是夜间出栏,冬季时,可在晴天的午后出栏,这样能避免温度变化对猪只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为此,养殖场应当了解并掌握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使猪只顺利完成育肥,达到预期中的育肥效果。
(作者单位:233400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