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有效应用
2024-04-09郑睿
郑睿
目前,国内水产养殖的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以及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水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得到了明显提高。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日益追求,该产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可持续、高效和健康的养殖环境。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一、水产养殖中运用生态养殖技术的意义
1、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水产养殖中运用生态养殖技术的意义正日益受到业内外的关注。特别是在资源日益有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生态养殖技术显示出其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该技术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依赖,确保水质的稳定,同时降低了水资源浪费。生态养殖技术能够通过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饲料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一些养殖廢弃物可以作为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高效的生态系统。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促进养殖废弃物的有机循环,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从而实现对土壤和水质的保护。
2、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传统的养殖方法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废弃物排放,这些废弃物可能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过剩,引发藻类过度繁殖,从而破坏整个水体生态平衡。而生态养殖技术则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平衡,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自然降解和循环利用。例如,在鱼类与水生植物共同养殖的生态系统中,鱼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养分,而植物则能吸收这些有害物质,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此外,生态养殖还能够减少化学药物和农药的使用,降低这些化学物质对水质的潜在污染。生态养殖技术不仅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降低了对外部环境的污染风险,为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提高养殖产品质量
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关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更直接关联到养殖产品的质量。生态养殖技术追求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养殖条件,为水生动植物创造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鱼类、虾、蟹及其他水生生物能够吸收更丰富、更天然的营养物质,同时,减少了化学添加剂和药物的使用,使得养殖出的产品更加健康、肉质更加鲜美。此外,生态养殖技术中的物种多样性能有效地限制病原菌的蔓延,进一步减少了对抗生素的依赖。这样,养殖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大大降低,为消费者带来更为放心的食品选择。不得不说,生态养殖技术为提高水产产品的内在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健康、营养且美味的养殖产品。
4、保障水域生态平衡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正是为了直面这一挑战,致力于实现与水域生态的和谐共生。首先,生态养殖采用多物种混养的模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使得上下游生物之间能形成有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降低单一物种过度增殖造成的生态失衡风险。其次,生态养殖注重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因过度密集而导致的缺氧、疾病蔓延等问题,保障了水体的健康状态。再次,生态养殖技术重视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与农业、园艺等其他产业的互补,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益资源,大大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所以,生态养殖技术不仅使得养殖活动与环境实现了和谐共存,更为水域生态的长远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养殖行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二、水产养殖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策略
1、循环水系统应用技巧
在水产养殖领域,循环水系统成为一种提高养殖效率的关键技术。为确保该系统高效运行,以下是具体的实际运用技巧。系统设计与布局:合理的设计是循环水系统成功的基石。养殖池、沉淀池、生物滤器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和位置应精确计算,确保水流通畅,减少能源消耗。流速与流向调控:为了确保充分的氧气交换和废物处理,应调整泵的流速和确保系统内的水流方向符合鱼类的生活习性。备用能源准备:任何电力中断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应确保备用发电机的准备,并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在电力中断时可以迅速投入使用。紧急处理设备:应预备如氧气泵、备用水源等紧急处理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设备维护与升级: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清洁。当发现新技术或更高效的设备时,考虑及时进行升级,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结合这些技巧,养殖者可以确保循环水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高效地运行,从而为养殖活动提供持续、可靠的支持。
2、有机物分解处理方法
在水产养殖的实践中,对有机物的分解处理显得尤为关键。好氧微生物降解:在养殖水体中,可以人工投放一些具有高效分解能力的好氧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异养细菌。这些微生物能迅速地将鱼粪、残饵和其他有机废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为了维持这些微生物的活跃,养殖池需要保证充足的曝气,以保证水中氧气的供应。生物滤床:养殖池可以配置生物滤床,通常由陶瓷环、海绵和其他具有大表面积的材料组成。这些滤床可以为有机物分解的微生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从而加速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底部吸排系统:实际应用中,底部吸排系统可以有效地将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及时清除。通过定时开启,吸走池底的积淀物,再经过外部处理设施,如沉淀池、微生物处理装置,使有机物得到进一步的分解。植物吸附法:在养殖池或其附近种植如水葫芦、水生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部可以吸附有机物,并通过其生物活动进行分解转化。加入高效酶制剂:市场上有专为水产养殖设计的高效酶制剂,它包含一系列能分解鱼粪、死亡微生物和残留饲料的酶。定期向养殖水中加入这些制剂,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速度。
3、生态饵料选择与应用
在水产养殖行业,选择与应用生态饵料是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态足迹的重要措施。以下是生态饵料选择与应用的具体实践方式:①本地野生微藻饵料:采集当地的微藻资源,如硅藻、绿藻等,经过浓缩、干燥后用作饵料。这种饵料既能满足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又能实现饵料的本地化生产。②复合生态饵料:将鱼粉、大豆粉、微藻粉等多种原料进行合理比例的混合,确保饵料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达到平衡。同时,这种复合饵料能够减少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依赖。③昆虫饵料:如黑水虫、家蝇幼虫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生态饵料来源。通过人工饲养,然后通过烘干、粉碎,制成饵料,可为鱼类、虾类提供丰富的营养。④植物源饵料:比如螺旋藻、鸭脚草等植物资源,都可以作为生态饵料的来源。这些植物饵料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而且来源广泛,易于大规模生产。定期饵料质量监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定期对饵料进行质量监测,如检测蛋白质、脂肪、水分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饵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合具体养殖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生态饵料,并根据养殖生物的摄食习性,进行定时、定量的投喂,以达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4、多元共生养殖模式
多元共生养殖模式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种革新策略,旨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各类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状态,具体的运用如下:鱼-虾共生模式:在同一养殖池中,同时放养鱼类和虾类。例如,草鱼与明虾可以共同放养。草鱼主要吃水草,明虾则以池塘中的有机碎屑为食。这样,池塘中的食物链得到了完善,有助于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鱼-植物共生模式:利用鱼类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养分。如在罗非鱼池塘上方悬挂浮游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这些植物可以吸收鱼类排泄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植物生物量,同时为水体提供氧气。三位共生模式:鱼-虾-藻。在这种模式中,放养鱼、虾,同时允许藻类生长。例如,鲤鱼、小龙虾和浮游藻类共同生长。鱼吃藻,虾吃底泥中的有机物,藻类则吸收鱼、虾的排泄物,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魚-贝类共生模式:例如,与鱼类共生的贝类,如扇贝或蛤蜊,能有效地过滤和清洁水体。鱼类提供有机物为贝类食物,而贝类则过滤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维持水体的清澈。综合共生模式:在一个大型的养殖系统中,结合多种共生模式,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比如,将鱼-植物、鱼-虾和鱼-贝类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共生系统,提高整体的生产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养殖物种的特性,进行合理的搭配和管理,确保共生养殖系统的稳定和高效。
5、水质监控与自然调节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监控与自然调节技术已成为行业标准的一部分,具体的运用方法有以下几方面:定期抽样监测: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或每月,对养殖水体进行抽样。重点监测水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关键指标。采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实时获取数据。使用生物指示器:引入对水质敏感的生物,如某些藻类或小型动物,观察其生长状况,作为水质变化的“预警系统”。例如,当水中氨氮浓度升高,某些藻类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植被过滤系统:在养殖区周边或池塘上方,植入吸收速率快、生长速度快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香蔺等。这些植物可以快速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起到自然净化水体的作用。底泥定期翻耕:底泥中的有机物是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主要来源。每隔一段时间,使用专门的工具对底泥进行翻耕,有助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设置自然氧化池:在养殖区设置一块区域作为自然氧化池。引入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养殖水体经过这个氧化池,可以提高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实际运用中,结合养殖规模、物种、地理位置等因素,灵活调整监控频率和调节方法,确保水质始终处于适合养殖的状态。
三、水产养殖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1、循环水养殖技术
循环水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具体实例表明其效益显著。位于浙江的某鳟鱼养殖基地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案例。基地占地约10亩,起初面临着传统开放式养殖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大、水质不易控制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地决定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首先,他们建立了一个封闭的水处理系统,其中包括沉淀池、生物过滤池和消毒池。鱼池内的水首先流入沉淀池,通过沉淀去除大部分悬浮物,接着流入生物过滤池。有益微生物帮助分解鱼排泄出的有机物,将有害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经过消毒池处理后,水得到消毒并再次回到鱼池。鳟鱼生长在水质稳定、几乎无病菌的环境中。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后,基地的鳟鱼死亡率明显降低,同时,由于水质的改善,鱼的生长速度和肉质也有所提高。此外,基地还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2、“稻一鱼”养殖技术
“稻一鱼”养殖技术是水稻与水产动物(如鱼、虾)共同栽培的生态养殖模式,也是近年来得到农业专家和养殖户关注的生态养殖新方法。某稻田位于江苏沿海,占地约50亩,是此技术的成功案例。传统上,这片稻田仅用于种植水稻,但近年来,农户们开始尝试将特定品种的鱼引入稻田。在播种水稻的同时,鱼苗被放入稻田中。这种模式为水稻和鱼创造了一个互利共生的环境。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而鱼的排泄物则为稻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同时,鱼在稻田中游动,有助于土壤松化,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随着生长季节的进行,稻田的鱼逐渐长大,并为农户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到了收割季节,除了丰收的稻谷,还有肥美的鱼可以销售。此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田的生产效益,还极大增强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这一成功案例证明,“稻一鱼”养殖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效、生态、可持续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池塘原位技术
池塘原位技术是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中蓬勃发展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浙江的一家鱼塘企业便成功地运用了此项技术,该企业的鱼塘占地约100亩,原本面临着养殖污染、鱼病频发的问题。采用池塘原位技术后,他们对鱼塘进行了多方位的生态改造。首先,在鱼塘四周种植了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吸收鱼池中的多余营养物质,从而减少蓝藻等有害生物的滋生。其次,他们引入了多种鱼类和小型生物共同养殖,如草鱼、鲢鱼、贝类,这样能够形成一个食物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草鱼吃掉水草,鲢鱼吃掉藻类,贝类则通过滤食方式,帮助净化水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鱼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鱼的生长速度加快,而且鱼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有所提升。此外,鱼病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大大减少了投入的成本。这一成功的案例表明,池塘原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综上所述,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实际应用已成为推动该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这种技术所倡导的自然、环保的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对维护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未来生态养殖的优势将更为凸显。期望各方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广生态养殖,为人类和地球创造一个更美好、和谐的未来。
(作者单位:276300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渔业发展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