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特征及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建议

2024-04-09魏亮亮B秋王广智张国栋丁晶张军赵庆良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魏亮亮 � B秋 王广智 张国栋 丁晶 张军 赵庆良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如何结合当前国家建设需求进一步完善适合知农爱农新型环保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环境类专业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我国农业特色高校和环保强校涉农课程设置的前期调研,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人才需求,该文重点梳理当前涉农课程的类别及课程建设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涉农课程设置特色,并提出适合未来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建议。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环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与重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知农爱农;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31-04

Abstract: Regarding of the continuous pushing forward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and the vigorously promoting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how to cultivate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s, who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ia the revolu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ining scheme of the typical Chinese colleges/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zing of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mand for talents in China, here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etting of the agriculture-related curriculum categorie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for those major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knows agriculture and loves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nvironmental majors; talent training;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農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镇污染防治如火如荼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结合当前国家及行业需求,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并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农爱农新型环保人才,是当前环境类专业改革的重要议题[1-2]。由于我国传统的污染治理重点聚焦城市及广大城镇,“知农爱农”型环保人才缺乏,这与农村/农业污染防治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密切相关[3]。

基于此,本文在调研国内20余所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涉农课程建设特色;结合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领域涉农人才知识重构需求,提出了未来环境类专业涉农方向课程体系升级建议,以期更好服务我国知农爱农型环保人才培养。

一  调研高校环境类专业涉农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一)  主要调研高校及环境类专业分布

本次调研聚焦我国农业特色高校、生态环境领域强校环境类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农课程的设置,共涉及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2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上述高校中,涉及的环境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生态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等。

(二)  调研高校环境类专业涉农课程设置及特色

调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涉农方向课程设置富有特色,共建设涉农课程合计80余门,主要分布在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涉农课程最多,合计40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次之,分别建设涉农课程16门和10门,其余的环境生态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建设课程较少。

按照门类,上述高校环境类专业涉农课程可概括为:①专业导论类课程(如农业环境保护概论、农业概论、农学概论等);②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工程等);③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类课程(如作物栽培学、无土栽培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施肥各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研究法、植物营养学实验和植物营养研究法实验等);④农产品/肥料加工类课程(如肥料加工学、肥料加工学实习、肥料加工学实验、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学、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肥料制造与加工、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实验、农产品认证管理、肥料标准与法规和新型肥料研发与应用等);⑤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置类课程(如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养殖废物管理与土地利用(英文)、农业资源环境实习、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和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等);⑥农业污染监测/防治类课程(如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业废水处置与饮用水安全、农业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实验和小城镇及农村环境治理等);⑦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类课程(如农业气象学、农田水利学、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等)。可以看出,上述课程中农产品/肥料加工类课程设置最多(超12门),其次为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类课程、农业污染监测/防治类课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置类课程(在高校广泛设置);相反,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类课程尚处于建设阶段,建成课程较少。

纵观不同高校,青島农业大学在涉农环境类课程方面设置最多,该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三个专业共设置环境类涉农课程29门,主要包括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管理、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农田水利学、农学概论、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水处置与饮用水安全、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环境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和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此外,东北农业大学在涉农环境类课程方面也进行了广泛建设,该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三个专业共建设25门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加工学、农业生态学、农业废弃物处理、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和农业气象学等课程,与青岛农业大学差异显著。此外,浙江大学除了在传统课程方面进行建设外,在数字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与传统农业强校不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农村/农业污染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农村污水与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农用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小城镇及农村环境治理等课程,特色鲜明。

二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中涉及的农学知识需求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及村容村貌整治等专项行动,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上述举措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农业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然而,我国地域广阔且村镇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相关技术的适用性各不相同(图1)。另外,农村农业污染防治中污染源识别难、污染指标参数统筹难、处理处置技术选择难和设备设施运行难等技术/管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推进[4]。经过综合调研,当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对知农爱农型人才知识储备需求主要包括:①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全域推进中适用性技术筛选与装备开发;②农村区域/流域环境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源解析、污染物入河计算、河流自净及河流动力学等;③农业/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及资源化利用等低碳处理技术;④农村农业现代化环境治理/管理数字孪生技术及智慧农业/农村技术;⑤农村农业污染防治的新型、小型智能化设备研发;⑥适合农村农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环境管理技术。

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要义,重点识别污水、垃圾、农业养殖、农业种植和农村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污染治理需求,在实现基础信息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课程建设形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储备,才能够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科学识别并有效服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三  调研高校涉农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环境类专业培养方案涉农课程设置情况,可发现当前所调研的高校在相关课程设置中在以下方面亟需升级。

(一)  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相关的课程建设不够,亟需升级

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与作物栽培、植物营养、农产品/肥料加工等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多,部分课程内容与农学基础课重复明显;然而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课程建设较少,对农村水体、固废、土壤和生态污染防治相关的课程建设不够[5]。

(二)  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课程设置较少,亟需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大空间、跨流域、广域污染源的信息收集及综合分析,诸如3S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对建设成效保障意义显著。然而,当前高校环境类专业涉农方向与农村/农业相关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智慧环保相关的课程明显缺乏,未能站在时代制高点对复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进行布局[6]。

(三)  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课程较少,亟需布局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复杂体系,在整体治理过程中需统筹农村农业、田间村镇、岸上岸下和生产生态等,因此,亟需从山水林田湖草整体出发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7]。然而各高校对流域、区域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课程关注度不够。

(四)  与“双碳”战略、乡村振兴等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亟需推进

时代日新月异,我国生态文明持续推进,如何结合当前的国家“双碳”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重点培养具有系统思维、能够服务国家战略任务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重要的工作重点[4]。

(五)  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污染防治标准/规范及政策解读性课程尚未设置

为了强化农村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我国大部分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制定了各自的农村污水处理构筑物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污水再生利用和农业肥料等相关的标准及规范[8]。然而,当前各高校在涉农课程体系中对相关内容讲授的课程建设不够。

四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课程体系建议

基于上述调研,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中对知农爱农型环保人才知识储备的需求,对未来相关课程改革建议如下。

(一)  构建涵盖现代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新农科专业导论课程

基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污水、垃圾、农业养殖/种植和农村产业发展等单项/综合污染治理的技术需求调研,全面升级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导论课程体系,以期使得相关专业学生站在系统治理的层面上思考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4,7]。建议在未来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或更新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导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等课程。

(二)  精简合并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类课程相关课程

面向新时代,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建议对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类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并与环境生态工程技术有效结合[2-3]。因此建议将作物栽培学與植物营养学进行组合,考虑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土壤污染与植物/动物修复、流域生态补偿等课程。

(三)  构建面向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管理课程体系

我国环境污染历史欠账多、问题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管理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体系升级[9]。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等课程的比重,强化农业污染“源头防控”的理念。

(四)  构建空天一体化的农村农业环境污染监管课程体系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乡镇星罗密布,呈现污染检测难度大、治理措施难开展等问题。因此,如何结合3S技术,全面推进空天一体化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监管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新时代知农爱农型人才的必要措施[10]。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3S技术与国土规划、3S技术与农业应用等课程。

(五)  构建涵盖现代新农科方向的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化课程体系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日渐提升,美丽乡村“智能化”需求凸显[11]。目前,我国在环境类专业涉农方面依然存在处理工艺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度不高的问题[6]。因此,有必要结合大数据处理、全球感知等新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建设数字农业环保、智慧农业环保等课程。

五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持续推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治理需要相统一的知农爱农型生态环保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保障新农科建设成效的关键。本文基于国内20余所典型高校涉农课程的设置情况开展调研,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治理知识体系需求,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升级建议,以期为构建乡村污染治理及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魏亮亮,冯玉杰,张照韩,等.“工工”结合下环境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课程支撑[J].高教学刊,2021,7(S1):1-6.

[2] 蔡河山,黎晓霞,徐颂,等.环境工程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9):33-34.

[3] 王莉淋,罗玲,张延宗.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156.

[4] 陈娟,马国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269-271.

[5] 陈强强,杨婕妤,杨清.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1):51-58.

[6] 尹冬雪,姬江涛,李心平.“互联网+新农科”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2021(37):17-19.

[7] 王宗莉,李名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分析[J].环境工程,2021,39(8):263.

[8] 田甜,张明,王冬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及标准综述[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263-266.

[9] 许海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J].河南农业,2020(17):51-52.

[10] 熊斯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广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

[11] 郭丽君,陈春平.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80-8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