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实践策略
2024-04-09贺敏
贺 敏
(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来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其艺术风格、题材内容还是用途,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时代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大力支持,民间剪纸艺术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民间剪纸艺术也不免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缺乏创新动力等困境。
一、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的困境
(一)传承人才匮乏。民间剪纸艺术首先面临的就是传承人才匮乏的难题。自古以来,民间剪纸艺术多为口口相传和家族性传承,通常为自家的长辈将手工技艺教给晚辈。然而在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从事剪纸艺术的手艺人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离世,民间剪纸艺术面临着剪纸艺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同时,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使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更加关注新的事物,追随新的潮流,对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关注程度较低。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剪纸艺术兴趣不高的年轻人很少主动去了解这项艺术,更难以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使得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才越来越稀缺,人才培养亟须加强。
(二)传承环境消失。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乡村的地域特色逐渐被城市所同化,乡村艺术被现代城市所解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民间剪纸艺术也同样如此,乡村的城市化使得剪纸艺术的传承环境逐渐消失,在城市的夹缝中失去生存空间。过去,剪纸艺术是乡村居民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家中的喜事、丧事,衣服的裁剪、鞋袜的制作等等都是通过剪刀剪出来的,存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习俗在逐渐消失,人们对于剪纸艺术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都大大降低,人们不再需要自己裁剪窗花,不需要自己缝制衣物,剪纸艺术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逐渐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其传承环境也在逐渐消失。
(三)传播方式滞后。当前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方式是比较滞后的,多通过报刊的图片宣传或者艺术馆展览的方式向外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途径较为单一,受众面也比较狭窄,仅能对当地居民有一定的宣传作用,传播效果较差。而且静态的图片传播方式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剪纸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民间剪纸艺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但正如前文所说的,当前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才青黄不接,老一辈剪纸艺人不熟悉互联网,不懂得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剪纸艺术,导致即使拥有新的传播技术也无法发挥出其全部效用,民间剪纸艺术在探索新的传播途径的同时,也应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四)现代审美需求被忽视。民间剪纸艺术除了实用性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反映现代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现今信息时代,世界各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民间剪纸艺人多为中老年人,对于新兴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依然延续着过去的审美观,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使得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造型、选题上忽视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大大降低了剪纸艺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使剪纸艺术停留在“传统”艺术的阶段,其进一步传承受到阻碍。
(五)作品缺乏个性。民间剪纸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样图案表达剪纸艺人的思想情感。民间剪纸艺人在裁剪图案时,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出来,因此民间剪纸艺术一定内含着当时当地的独特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然而,剪纸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等的影响,其观念价值发生很大变化,艺术风格也逐渐失去独特性。例如,一些北方剪纸艺术的风格越来越写实,转变了夸张变形的写意风格,其豪放的浪漫情怀也消失殆尽。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使部分剪纸艺人产生了“惯性思维”,当网络中某种风格、题材关注度较高时,就会纷纷效仿,逐渐与北方的独特传统文化相背离。没有扎根于土地的艺术只会“跟风”飘扬,缺少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缺少了“匠心”和“匠气”。
二、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实践新途径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1.社区传承环境。社区是最小的城市单元,人们每天都生活在社区之中,因此社区氛围对人民群众有很大的影响。民间剪纸艺术要想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应从最基本的单元——社区入手,在社区中营造剪纸艺术氛围,从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一,社区工作人员要将剪纸艺术体现在社区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社区的宣传板中使用剪纸艺术的形象,在各单元楼内使用剪纸作品作为墙面装饰等,使社区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常见到剪纸艺术作品,对其“习以为常”,更利于人们对剪纸艺术的接纳。第二,社区应积极开展剪纸艺术的相关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亲子剪纸活动,动员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剪纸艺术,共同用居民自己剪的剪纸作品装饰社区。这样不仅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更能增加居民对剪纸艺术的认同感。
2.校园传承环境。要培养更多剪纸艺术人才,就需要使当代年轻人从小就受到剪纸艺术文化的熏陶,将民间剪纸艺术引入校园是很好的办法。剪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之一,是我国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在我国各省市的中小学开展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打造新生代的剪纸艺术文化。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课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的重视,可以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美术课相结合,聘请专业的剪纸艺人进行剪纸教学,使学生学习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剪纸艺术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学楼中设置剪纸作品展示角,鼓励学生创作并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与时俱进,创新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播是保护和继承的一个主要手段。通过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受众关注到民间剪纸艺术,首先要能够让人看到,才会让人有进一步地了解,从而产生兴趣,这是传承的开始。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应该跳出传统的家族式传承方式,运用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媒体,让民间剪纸艺术传播得更远。
一是创新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视频逐渐替代文字和图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视频时代”。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应该积极运用网络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通过录制、直播视频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民间剪纸艺术,提高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力。
二是创新民间剪纸艺术的展示方式。虽然网络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民间剪纸这类艺术作品来说,以肉眼真实地观看、以手真实地触摸更容易让人感受艺术的魅力。而通过互联网或图文形式的呈现总是将剪纸作品和观者隔离开来,无形之中拉远了观者与艺术作品的距离。面对这一问题,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运用新技术,创新作品展示方式。例如通过AR、VR 技术,使观者身临其境欣赏民间剪纸作品,甚至可以与作品进行互动,跟随VR影像一起制作代表性的北方剪纸作品,提高观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
(三)明确定位,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
1.内容题材反映生活。内容题材上,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当下人民的生活,这样才能拉近与人们的距离,使更多人关注到民间剪纸艺术,并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剪纸艺术,使剪纸成为一种“日常的艺术”。例如,日本剪纸紧跟当地人喜爱旅行的潮流,制作出与自然风光相关的作品,内容题材涉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在纸面上雕刻出日本的社会风貌,因而深受人们喜欢。这为民间剪纸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民间剪纸艺术在选择题材时,也应紧贴人们的生活,通过剪纸艺术反映大众真实生活,做到与时俱进。
2.文创产品融入生活。文创产品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民间剪纸艺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使其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的日用品之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一方面,应做好产品设计,保证剪纸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市面上一些文创产品只注重新奇、美观,缺少实用性,消费者只能将其放在家里当摆设,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对文创产品的喜爱。剪纸艺术文创产品应该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产品,例如带有剪纸艺术纹样的窗帘、手机壳、文学用具等。另一方面,应合理制定价格,让剪纸艺术文创产品成为人们都买得起的日常用品,而不是高档的奢侈品。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有剪纸,增强人们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民间剪纸艺术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实践和发展中形成风格各异又具有共性的剪纸艺术派别,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展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对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