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课程建设中校本文化浸润的实践探索

2024-04-09牛雨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牛雨

【摘 要】学校文化是包含一所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理念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学校德育的目标,则直接指向学生的精神生长与实践成长。扬州市朱自清小学结合“朱自清”校名的地域特点与文化优势,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从明确“自清文化”内涵、营造物化的育人环境、规划合理的实践路径、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开展校本德育中文化浸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校本德育 课程建设 文化浸润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积极构建具有学校文化特色、体现时代育人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以校为本的德育课程及其开发与实践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文化是包含一所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理念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学校德育的目标,则直接指向学生的精神生长与实践成长,即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我是扬州人》中所述,先生一直自称“我是扬州人”。在朱自清120周年誕辰之际,扬州市政府将我校命名为“朱自清小学”。学校全面开展了以“自清精神”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文化建设,并积极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朱自清嫡孙朱小涛为广大学子题写谆谆寄语:“扬自清精神,做静美学生。”为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明确了具体的生长点和融合点。

一、校本德育研修,明确“自清文化”的内涵

(一)诠释“自清精神”

目前关于朱自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先生文学作品的品评与赏析,以及对其从教思想、高尚人格的综合评述上,没有涉及“朱自清精神”的思想内涵,尤其是缺乏“朱自清精神”对学校特色发展方向、育人目标和学生价值观影响等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阐述。

而作为以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作为学校的德育核心与育人目标,我们需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清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给广大学生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知?在校本德育研修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掘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品质、教育特质和文化气质,从先生的爱国精神、教育思想、人文情怀等方面进行全面评述和综合界定:春华秋实、笔耕不辍的文者之道;自治自动、弦歌不绝的师者之魂;浩然正气、宁折不弯的赤子之情。此番诠释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符合学生直观、感性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朱自清后人以及相关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二)弘扬教育思想

朱自清在教育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精神层面来讲,朱自清认为,教育者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坚贞的信仰,这样才能真正地爱学生和为学生所爱。从行为角度来看,教育过程要充分体现肯定人、注重人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朱自清在扬州中学担任教导主任时,就提出了“自治自动,文体兼重”的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充分学习朱自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德育影响力、人格吸引力、管理号召力,使学生主观能动地自觉接受,从而统一德育认知,形成团队合作,实现共生共长,全面提升德育实施的效果,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教育的信仰》,提高认知,升华境界;共写一篇文,书写心得,交流体会;共上一节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围绕朱自清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等教育论著,学校还专门开设“自清论坛”,学习思想,明确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物化的育人环境

朱自清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成长故事和精美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可是毕竟先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小学生并不熟悉。只有全面地了解他,才能深入学习他的思想。学校总体布局,精心谋划,全面开展“自清文化”建设,五大场景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又温润的校园“自清文化”氛围。

(一)建设自清广场

学校在广场东侧建造了一座朱自清铜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在脑海中产生立体、鲜活的形象,从而施以可观、可塑的影响。广场南侧的“自清文化墙”,主要从悠悠故乡情、书卷传薪火、教益永流芳、傲骨仰千秋等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朱自清先生的光辉一生和伟大成就。

(二)开辟自清长廊

校园里原本有一条水杉步道,道路两边的水杉高大挺拔。春夏枝干茂密,郁郁葱葱;秋冬黄叶飘落,碎金一地。现在学校将这里打造成了“自清长廊”,板块式呈现朱自清先生的成长故事、求学故事、教育故事、家风故事和爱国故事。学生漫步其中,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

(三)打造背影广场

学校在南侧的中庭广场,以朱自清著名的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的场景为原型,建设了“背影广场”。旧时站台、浦口站牌和老式火车等文学场景的象征性呈现,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散文情境,走进人物内心,去回顾那个触及心灵而又终生难忘的背影,去体会一份普通而又厚重的父子深情。

(四)营造月色荷塘

学校结合实际,在北侧的中庭广场建设“月色荷塘”。以彩绘浮雕等嵌入方式,呈现皎洁的月光、湖畔的亭台、弥望的荷叶、绽放的荷花,营造出荷塘月色的独特意境。学生流连其间,诵读着精美的散文佳句,凝望着这虚拟的场景,体会先生因不满当时社会现状颇不宁静的内心。只有这静静的荷塘,这如水的月光,带给了先生一份清疏淡雅,一股醉人芬芳。

(五)开设自清讲堂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朱自清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走上街头请愿、掩护抗日义士,撰写抗战檄文,始终以文人独特的方式表达家国情怀,同时也激发了无数民众的觉醒,这是校本德育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资源。开设“自清讲堂”,就是要宣讲“自清故事”,弘扬“自清精神”,促进广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与道德品质提升。

三、德育课程开发,规划合理的实践路径

(一)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朱自清先生毕竟生活在与学生相距较远的时代,要想消除这种时代差和距离感,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他,才能深入地学习他。关于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很多,他的教育研究论著也不少,但是记录朱自清个人成长历程、表达教育理想与家国情怀的读本却鲜有传世。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走访了诸多的学者后人,历时两年,几易其稿,自主编写的文化读本《吾师朱自清》终于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全书讲述了先生挥之不去的扬州情怀,引领学生赏析先生的名篇佳作,颂扬先生宁折不屈的伟大精神。

朱小涛先生为《清流润后人》欣然作序,并在新书发布会上对此书表达了高度赞誉:“本书集人物传记与文学读本于一身,采用了朱自清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资料,突出强调了先生的思想情怀和人文价值,便于孩子们阅读、浏览和记忆,是全面了解朱自清,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至此,校本特色德育课程的实施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实现了有本可依和有章可循。

(二)構建主题德育课程

文化读本《吾师朱自清》全面讲述了朱自清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和人文情怀。校本主题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以文化读本为依托,结合朱自清美文诵读与赏析导读,讲述朱自清的教育故事、成长故事、家风故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弘扬“自清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发挥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功能。学校组织广大教师按照文本篇章结构的顺序,按年级、分主题制作德育微课,对微课的教学形式、授课内容以及序列化推进工作进行广泛探究和深度研讨,最终形成个性鲜明的校本德育资源数据库,通过班队晨会课全面实施校本德育课程。

(三)融合学科德育课程

学科课程不仅承担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教学任务,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学习和传承“自清精神”作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重要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目标,要全面落实和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开展基于校本主题德育的学科融合性实践与探究,一方面,围绕学科教材拓展“自清精神”的德育外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爱国思想、家国情怀、亲近自然、为学勤勉、正直向善等课内外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全面关注学科差异和自身优势,围绕“自清文化”特色,明确德育生长点,梳理学科融合点,找准实施切入点,打破学科壁垒,从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延伸,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合理权重,形成融会贯通的课程德育主题,构建指向明确的德育目标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学科教材中人文主题的德育功能,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对学生施以课程育人的道德影响。

学校在开设道德与法治德育必修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自清精神”浸润下的德育选修课程建设,不断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塑学生自清特质,创新德育课程文化,全面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向并举的课程文化建设目标。

(四)固化特色活动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道德品质提升,学校结合“八礼四仪”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等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朱自清故居,讲授入学启蒙第一课;带领学生走进朱自清公园,朗诵经典美文,再现文学场景,种植十岁成长纪念树,培育桂花飘香“自清林”;六年级全体学生相聚在自清广场,流连在美文石刻前,吟诵《月色映照荷塘》,感怀匆匆春日时光,一代又一代学子,必将胸有鸿鹄,志在四方,潜心所学,精彩绽放。

四、课程全面实施,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编印实践成长手册

为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全面开展“自清精神润童心”德育系列活动,包括诵读一篇美文、制作一份书评、讲述一个故事、撰写一篇征文、排练一部剧作、开展一次随访等“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并贯穿于六年的小学生活。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自主表达、勇于实践,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学校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成长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内心感受,实现内化表达。学校自主编印的《自清实践与评价手册》,努力从精神生长、实践成长、文化素养、我的分享等四个层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时刻与精彩瞬间,时刻激励每一个学子从小学习朱自清,做自清式的好少年。

(二)明确德育评价标准

为了保证校本德育目标的落实,“六个一”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全员参与和竞赛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比如,围绕诵读一篇美文,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校园好声音,最美朗读者”评比展示活动,全体学生通过班级海选、年级复赛、校级决赛,最终选出12名“自清好声音”学生,分别走进朗读亭进行现场录制。朗读亭不仅提供了沉浸式的朗读空间,还配备了专业高清的录音设备,内置多元化的配乐曲目,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自助体验,满足个性化的诵读需求。录制好的“校园好声音”,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广泛运用和传播。一是通过广播台进行展播,二是导出后保存在留声墙上随时点击回播,给广大自清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保存了一份清澈的记忆。

在编写《自清实践与评价手册》的同时,学校也将各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同步融入其中。除了内容有具体的指向性,要求有明确的层次性,活动评价也分为自评和他评,将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及学校的综合评优活动相结合,健全德育评价功能,创新德育评价机制,突出学校德育目标的综合性。

学校校本德育活动的开展起始于朱自清,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朱自清。从学校德育的长远培养目标来看,要改线上的纵向深入为面上的横向发展,进一步拓展“自清文化”和“自清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以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