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及治疗
2024-04-09许夏澎王洪涛
许夏澎,王洪涛
(定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北 保定 073000)
引言
一旦猪感染上猪传染性胃肠炎,不仅会直接影响低月龄仔猪的健康状态,由于疾病具有传染性,还会对规模性养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首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疾病预防。若仔猪已经染病,则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与治疗工作质量。养殖工作人员也应当从日常管理、对症治疗等多方面入手落实预防和治疗工作,确保取得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良好治疗效果。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因与症状分析
1.1 病因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染病机理为,胃肠炎病毒从仔猪口鼻区域进入猪体内,附着在仔猪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一旦病毒进入仔猪体内会大量增殖,破坏仔猪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减低仔猪小肠的营养吸收率,导致肠道功能出现紊乱。染病后,仔猪肠道内对酶物质的生成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这时,肠道内外壁的渗透压水平会显著提高。这不仅会影响仔猪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更会导致组织内水分进入仔猪肠道。使病猪出现水样腹泻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病猪会面临脱水风险。若脱水严重,会进一步导致病猪出现脱水性中毒引起死亡。而此类疾病之所以在仔猪群体中高发,与仔猪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消化系统免疫力水平较低也直接相关。另外,染病后仔猪的胃肠道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差。加之腹泻的影响,病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会更进一步减弱,由此而引发病死率提升的问题。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环节工作中,需要饲养员和防疫管理人员首先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做到充分了解,以便进一步在仔猪出现一系列症状时,对其是否染病进行初步判断。
1.2 症状分析
由于此类病毒感染高发于在猪群体中,仔猪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因此,一旦发病,通常表现为突然群体性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除此之外,病猪的粪便颜色也会出现显著变化,染病后,粪便颜色变为灰白色或黄绿色。同时,病猪还会出现饮水量显著增加、烦渴现象。仔猪感染病毒后,病程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最短2日,最长7日。随着时间推移,病猪的疾病严重程度会显著提高。应当在发现染病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由于染病时间过长,给疾病治疗带来困难,导致病猪的病死率显著提升。通常情况下,若10日内染病仔猪仍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100%。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不同月龄的仔猪在疾病症状表现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如14日龄的仔猪若染病,会表现为突发疾病,且症状显著。呕吐现象会首先出现。随后,出现腹泻症状。6月龄以上的病猪在临床表现上,主要包括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此症状会集中在24 h内暴发,而对于其他年龄的病猪而言,其临床症状普遍表现为食欲显著下降,出现水样腹泻症状。部分病猪还可能伴随呕吐症状,病程一般为5~8日。但由于其他月龄病猪的抵抗力相对较强,一般在患病一周后,可自行痊愈。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也会随着疾病痊愈而消失。若母猪染病,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可能伴随出现体温显著升高、乳汁显著减少,严重时可能会阻碍母猪的乳汁分泌。
2 疾病预防措施
2.1 提高疫苗接种力度
这一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妊娠期母猪进行。一般集中在母猪产前时间阶段。通过注射弱毒TGE(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达到疾病预防目标。母猪注射疫苗后,会有效降低出生仔猪猪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此类疫苗的接种时间阶段主要集中在产前15日以及产前4~5日。若未能及时在母猪产前注射疫苗,可在仔猪出生1~2日内口服疫苗,达到疾病预防目的。疫苗接种是疾病预防中最具有针对性、成效最为显著的方式,应当由防疫人员结合饲养规模、饲养过程中猪体的生长阶段及时接种预防性疫苗,降低疾病感染率。
2.2 加强针对性预防力度
针对性预防力度是结合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时间阶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此类疾病的高发期一般集中在秋季末期这一阶段。由于气候变化,气温会显著降低。这时,应当针对猪舍环境进行针对性改善。提升猪舍对外部温度的抵御能力,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并且将此项措施延续至初春阶段。随着天气转暖,可逐步撤去防寒措施。这一措施有利于降低仔猪的应激反应发生率,保持猪的稳定免疫力水平。
2.3 加强清洁管理力度
清洁管理是对猪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卫生清洁状态实施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措施。此种措施能够预防病原在猪群体内快速传播,从根本上消灭病原。同时,也能够为猪饲养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加强清洁管理力度的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及时观察猪群体的排泄规律,定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其他污染物保持猪舍内环境干燥清洁。结合病原传播途径和外部环境因素,通过集中消杀切断病原传播路径,提高疾病预防有效性。若已经发现周群内有感染情况,病猪应及时隔离,并且对病猪的粪便和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无害处理;二是在病猪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应当由专人按照疾病治疗流程落实病毒治疗工作。检疫人员饲养人员出入隔离猪舍时,应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并应用专门的工具、穿戴专门的防护服装执行疾病治疗工作流程。除此之外,在外防输入维度,还应当在养殖场区域内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引发病毒感染。具体措施为,对养殖场猪舍周边的猫犬应做好出入管理措施,避免由于其他动物造成感染发生率提升。
2.4 加强饲养管理力度
饲养管理的要点在于结合仔猪生长阶段对其进行针对性喂养。一方面保持饲料干净卫生。另一方面,应对饲养方式进行合理规划,按照不同年龄段猪生长发育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营养供给。同时,还应注重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具体饲养时,可通过调配饲料,加入维生素含量相对更高的饲料进行喂养,确保获得更好的喂养效果,饲料质量提升,猪的免疫力也会同步提升,这对于预防疾病及患病后快速恢复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5 加强针对性消杀力度
针对性消杀工作主要是指,结合冠状病毒的敏感性特征,选择更加精准有效的消毒方式,提升消毒工作质量。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而言,病毒传播中的典型病毒为TGEV冠状病毒。为提高病毒消杀率,常用的消毒技术有紫外线消毒、光照消毒、甲醛消毒。上述消毒剂对病毒的敏感性较低。若应用上述消毒方式对猪场外部环境实施消毒,能够更好地预防这类传染病的发生,降低传染率。
3 疾病治疗措施
3.1 常规治疗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导的原则。一旦染病需结合染病严重程度以及猪的生长阶段对症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有效治疗不仅能够促进康复,也是有效防止继发疾病的重要措施。在疾病治疗时,需结合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若病猪出现了腹泻症状,应当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或口服药物进行补液,防止脱水中毒问题发生。同时,为了解决腹泻问题,还应当给病猪服用一些能够止泻并改善肠胃功能、提升免疫力的药物,达到疾病治疗目标。具体药物配方为,活性炭与硫酸蛋白配合用药。其中,活性炭用药剂量为10 g,鞣酸蛋白用药剂量为2 g。除此之外,还需搭配应用稀盐酸和蛋白酶达到改善胃肠道功能的目标。其中,稀盐酸用量为1 mL,蛋白酶用量为0.5 g,按照上述药物配方进行药物配制,并按照每日2次的频率进行用药。用药期间,需紧密观察病猪症状缓解情况。通常情况下,用药持续时间为3日。
3.2 重症治疗措施
若病猪病情严重程度较高,则应当通过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达到及时补液、缓解脱水现象的目标。具体来说,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10%,用药剂量为30~60 mL,碳酸氢钠注射浓度应控制在5%,注射剂量为25~50 mL。若无法采取注射补液措施,还可选择口服10%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浓度为10%的VC溶液达到疾病治疗目标。部分病猪还可通过肌肉注射方式加强治疗,注射药物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量为2 mL。关于治疗期间的猪舍温度控制要求,比日常温度提高1~2℃。同时,若母猪染病仔猪,则应当停止哺乳。若病猪病情严重程度较轻,或腹泻已经得到改善,则可选用中药治疗方案持续进行调养式治疗。中药治疗时,应严格控制中药药物配伍剂量、合理规划药物配方内容,以便确保中药治疗达到预期效果。在中药治疗方案执行时,汤药需通过灌溉方式对病猪进行用药,用药频率每日2次,连续用药时间2~4日。通过中药治疗的辅助措施达到止痢泻火、消炎解毒的效果。同时,中药治疗也能够达到调理病猪肠胃状态,提升其抵抗力的目标。
4 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与治疗,可分别从猪舍的日常管理、猪群的饲养很多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对已经感染的病猪,应当通过用药治疗、注射治疗等多种措施达到疾病治疗效果。只有本着早预防早治疗的原则,重视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并及时采取精准的措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才能够提高此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效果,提高猪饲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