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
2024-04-09杨汉春
杨汉春,周 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
1.1 非洲猪瘟
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
2023年,非洲猪瘟(ASF)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型/II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型与基因II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型/基因II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导致生猪养殖企业在非洲猪瘟防控中采取的精准清除技术低效或失效。
1.1.3 非洲猪瘟病毒污染加重成为非洲猪瘟防控难题
据相关实验室以及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检测数据显示,与2022年相比,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和农贸市场样本以及养殖企业涉及车辆、人员、物资及外部环境样品样本的非洲猪瘟病毒检出率呈现升高或大幅增高的态势。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生猪养殖大环境中病毒污染的加重造成疫情发生、传播、扩散的风险极高。尽管生猪养殖场强化了猪只流通的控制、人员控制和运输工具清洗消毒、物资控制与消毒以及环境的监测与消毒等各项生物安全措施,但因污染面广、污染源多样、传播环节多,生物安全防控成效大打折扣。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总体而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流行态势较为平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传播与流行强度进一步下降。全年无暴发性和大范围疫情,仍以规模化猪场内流行和疫情散发为主,但部分大型规模化猪场疫情呈偏重态势。在秋末、冬季和春季,疫情多发于大型规模化猪场和高层集群养殖集团猪场,导致猪场不稳定,对养猪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2个种,即PRRSV-1(基因1型)和PRRSV-2(基因2型)。我国以PRRSV-2毒株为主,依然呈现多谱系(Lineage)和多样性,包括以类NADC30和类NADC34为代表的谱系1毒株、以类高致病性PRRSV减毒活疫苗毒株(疫苗病毒演化或返强毒株)为代表的谱系8毒株和以类QYZZ为代表的谱系3毒株以及它们之间的重组毒株。对临床样本中PRRSV ORF5基因检测及其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RRSV-2谱系1的类NADC30毒株占比71.70%(38/53)、类NADC34毒株占比9.43%(5/53),谱系8的类高致病性减毒活疫苗毒株占比7.55%(4/53)。此外,也检测到以谱系8为骨架与谱系1和谱系3重组的PRRSV毒株,以及以谱系1为骨架与谱系8和谱系3重组的PRRSV毒株。
此外,部分地区有PRRSV-1流行,属于PRRSV-1亚型1(Subtype1)毒株,演化于我国早期的毒株。虽然从临床样本中可检出一定比例的PRRSV-1,但对养猪生产的影响轻于PRRSV-2;已有文献报道发现PRRSV-1疫苗毒株(Amervac株和DV株)间的重组毒株,其来源可能与养殖企业从欧洲引进种猪有关。
1.3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与发生情况重于2022年,疫情多发于1ü4月份和10ü12月份。一些大型规模化猪场和高层集群养殖集团猪场发生的疫情较重,疫情涉及的猪场较多,哺乳仔猪呈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且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大批哺乳仔猪损失,严重影响正常养猪生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基因GⅡ型毒株是优势流行毒株,但GⅡa型毒株的检出率高于GⅡb型。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猪场(产房、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不能完全实现全进全出,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猪场内环境中污染较重并在猪群间循环与传播。因运输工具清洗消毒不彻底、人员管控不严、引入带毒后备母猪等造成PEDV传入,也是猪场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的原因之一。
1.4 其他疫病
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口蹄疫呈平稳态势,仅零星散发。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较为普遍,所致的临床疾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类似,对生猪生产有一定的影响。猪丁型(δ)冠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对生猪生产的影响较轻,一些地区猪场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此外,主要影响哺乳仔猪的盖塔病毒(GETV)感染呈现散发,可致哺乳仔猪的损失。临床上,猪丁型(δ)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混合感染可加重临床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猪格拉瑟病(旧称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支原体肺炎、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状况与2022年持平,主要以病毒性疫病的继发或混合感染形式出现,呈现常见、多发的特点。其中,猪格拉瑟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造成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死淘率增高,对生猪生产影响较大。
2 2024年主要猪病的流行趋势分析
2.1 非洲猪瘟
由于养殖大环境非洲猪瘟病毒的污染面大、范围广,且不断累积,形成恶性循环,生物安全风险点与传播环节多样,加之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化,非洲猪瘟流行和发生不仅会呈常态化,而且发生区域或集中暴发的风险极高。因此,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严峻。由于冬季气温低,消毒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养殖环境的消毒效果受到影响,是北方地区非洲猪瘟的高发季节;而在雨季,容易造成非洲猪瘟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是南方地区非洲猪瘟的高发季节。鉴于目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重组会进一步加剧,基因I型/基因II型重组毒株的流行面会进一步扩大,临床疫情更趋复杂。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024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仍以猪场层面和大型养殖企业内部猪场间的流行和发生为主,不会发生大范围或暴发性疫情。PRRSV感染率高和仍在使用安全性低的减毒活疫苗的猪场会持续、不规律地出现临床疫情。因演化和重组出现新毒株或传入新毒株的猪场,疫情发生会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PRRSV-2谱系1的类NADC30毒株及其与其他谱系毒株的重组毒株仍然是优势流行毒株,谱系1的类NADC34毒株的流行范围会进一步扩大,PRRSV-2毒株间的重组和多样性继续有增无减。南方部分地区PRRSV-1的感染率会有所上升,其流行情况以及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值得关注。
2.3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呈常态化流行。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污染的规模化大型养殖场,依然呈现冬春季节多发态势,疫情会比较严重。引种是造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入猪场的主要风险因素。
2.4 其他疫病
做好疫苗免疫工作的前提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将呈现平稳态势。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有发生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零星疫情的可能。细菌性疾病仍以猪格拉瑟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大肠杆菌病等为主,高层集群式养殖场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会进一步加重。
3 防控对策
3.1 拧紧生物安全之弦,严控各个风险环节,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传入猪场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严峻,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多样和疫情复杂。虽然非洲猪瘟防控面临防不胜防的境地,但不得不防。降污染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也是生猪全行业的任务。
从猪场层面而言,生物安全是目前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唯一出路。因此,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传入,保障生猪生产稳定是猪场重中之重的工作。一是强化猪、人、运输车辆、饲料、进场物资(包括生物制品)的管控,将生物安全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二是强化猪群临床监测与样本检测,增加对猪场外、内环境样本的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频度,及时发现风险;针对低毒力的非洲猪瘟病毒,除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而外,可采用ELISA试剂盒对猪群随机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受感染风险小或无风险的猪场,可每周检测1次;而感染风险大的猪场,可每周检测2次;三是加强对猪场外及其周边环境的消毒,南方猪场在雨季应对用水(地表水、深井水)实施消毒处理措施,以消除水源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隐患;四是规模化养殖场应优化场内的分区物理隔离,防止内部交叉污染和疫情扩散,有助于采取分区清除,从而降低疫情发生造成的损失;五是严格管控疫情,对病死猪和发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和污染猪场。在评估疫情发生状况和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清除方案。
3.2 育肥猪场以稳定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为目标,推进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
对于规模化育肥猪场,在定期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状况监测以及毒株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发病情况和对生猪生产的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以稳定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为目标。一是完善猪场内、外生物安全措施,特别是要强化引种检测与隔离,确保引进种猪为PRRSV核酸阴性和抗体阴性(双阴),以防止PRRSV新毒株传入;二是用安全性好的PRRSV减毒活疫苗对经产母猪群在配种前和哺乳仔猪断奶前进行一次免疫,或者用猪场PRRSV流行毒株(感染猪血清或分离病毒)接种或减毒活疫苗免疫对后备母猪或引进的种猪在配种前1~3月进行驯化;三是适当采用抗菌药物控制生长猪群(保育阶段和育肥前期)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是可以实现的,2023年新增国家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2个,迄今为止,通过评估和认证的国家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已达7个。种猪场(特别是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应扎实推进净化工作,阴性种猪场应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维持阴性,阳性种猪场可采取闭群结合检测与淘汰的技术措施,实现种猪群的净化。
3.3 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减轻疫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猪流行性腹泻对猪场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在对妊娠母猪进行产前疫苗免疫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措施,有助于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降低发生率。一是加强引种、人员、运输工具、饲料、物资管控等环节的生物安全,避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入,特别是要对引进种猪的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确保不带毒;二是做好妊娠母猪群的饲养管理、哺乳仔猪的防寒保暖等工作;三是为了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猪场内环境的污染及其在猪群间的传播与循环,应严格实行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猪群的全进全出,对猪舍彻底消毒、干燥,对猪场设施与用具、场内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四是划分净道与污道,控制猪场内人员流动;五是及时清除发病与病死仔猪,对产床、产房地面等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