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导向下住区环境满意度影响研究
——以石河子市为例

2024-04-08欧阳吟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住区舒适性居民

欧阳吟

(1.石河子大学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绿洲城镇与山盆系统生态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最快的、最具有规模化的城市化进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物质生活和居住条件水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2014)》《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等关于健康城市、人民健康、环境健康的一系列举措,并在2016 年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然而,物质生活富有的时代,长时间久坐伏案工作、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颈椎病、肥胖症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2019 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引起了学界对公共健康问题的关注,居家隔离、足不出户的抗疫措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原本可以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变得更加困难,当时住区环境成为了人们外出最频繁的场所,居民也对住区环境有了更强烈的依赖。住区环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是居民邻里交往、亲近自然、户外运动、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建设优质的住区环境,有利于促进居民体力活动,保障身心健康,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对推动健康城市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住区环境对居民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现有研究内容集中在建成环境对居民的心理健康[2-3]、出行行为活动[4]、体力活动[5-6]、情绪[7]、精神压力、疲劳等方面[8]。研究对象集中在老年人和[4,9,10]儿童[3,11,12]。住区景观绿地、户外活动场所、文化氛围、建筑环境、游憩环境、住宅密度、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地植物类型、可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对居民体力活动意愿、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对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其健康水平,缓解其精神压力等有重要影响[13-15]。在此方面相关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重庆、哈尔滨、南京、大连等大城市,但对于西北地区小城镇住区与居民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7 小区、48小区、52 小区的各个年龄段的居民视角为切入口,调研住区环境对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以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为西北地区小城镇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有价值参考。

1 研究范围与方法

1.1 研究范围

石河子市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位置,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了客观了解居住区环境对居民活动之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类型的住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选取了石河子市7 小区、48 小区和52 小区。三个住区的建造年代约在2000 年-2015 年间,这一时间段的住区入住率都在80%以上。在规划设计方面,三个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计都比较完善。居民年龄结构方面,三个住区中7 小区偏向于老龄化,48 小区偏向于多样化,52 小区偏向于年轻化,年龄结构的不同,不同个体之间对住区环境的差异化评分有异。

1.2 调研时间选择

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问卷填写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调查对象尽可能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发放时间选择在5~6 月天气温暖良好的双休日。时间为8:00~23:00。分别对石河子市7 小区、48 小区和52 小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累计发放210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达91.90%。

1.3 调研方法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预先通过实地调研来了解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居民住区的环境特征,再以问卷来获取居民的相关信息。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居民的基本信息、居民活动情况和环境满意度。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居住模式;第二部分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类型、活动频率等;第三部分主要为居民对住区的环境满意度,该部分调查依据前期现场预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完善,最终制定出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量化表共涉及12 个描述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尺度来测量,并将满意度划分为5 个层级,1~5 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1.4 数据处理

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5.0 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住区环境健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共同成分。采取独立样本T 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住区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居民样本分布情况

从性别来看,被调研的人群中,男性98 人,女性95 人。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从年龄层面来看,小于34 岁的年龄占比为24.9%,35~59 岁的年龄占比为34.2%,60 岁以上的年龄占比为40.9%;从居住模式来看,独居的居民占16.5%,夫妇同居的占24.4%,多世同居的占59.1%;从文化程度来看,68.9%的居民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2.2 样本活动特征分析

从居民日常活动分析看,65.8%的居民活动主要为闲坐、静坐;45.7%的居民主要活动为推婴儿车照看孩子;44.04%的居民选择散步、慢跑的运动方式;37.82% 的居民选择跳广场舞;24.87%的居民选择球类运动,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青年;16.58%的居民活动内容为唱歌、乐器演奏,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老年人。

居民的活动场地主要在房屋前后(45.59%)和广场绿地(61.66%),其次是在商店门口(30.57%)、道路交叉口(23.83%)以及社区门口(22.80%)。居民使用住区环境的频率以“每天都活动”和“一周3~4 次”为主,活动时间主要以1~2h 为主。60 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住区环境最为频繁并且时间也最长。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天气比较暖和舒适的时段,适合外出活动的下午(38.86%)和晚上(88.6%)。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表2 住区环境满意度因子分析

2.3 信效度检验

本次问卷使用SPSS25.0 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数据前,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得出Cronbachs α 系数为0.730,(α>0.7),表示本次量表总体信度较高。取样适切性量表数(KMO)为0.774,(α>0.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0.05),12 个住区环境满意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适合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该分析具有可行性。

2.4 因子提取

本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12个变量共提取出3 个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8.046%(超过50%的最低要求),其余住区环境满意度因子荷载均大于0.5,意味着这3 个主成分可以概括原来12 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这3 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因子,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主成分因子进行旋转,将12 个变量分别归类到所属的公因子下,第1 个住区健康环境满意度的公因子由道路交通、照明、路面平整度、隔离设施构成,将公共因子命名为安全性;第2 个住区环境满意度的公因子由空间场地、配套设施、卫生状况、噪音构成,将公共因子命名为舒适性;第3 个住区环境满意度的公因子由绿化景观、空间质量、植物多样性、活动数量构成,将公共因子命名为愉悦性。

由3 个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值计算每个主成分的权重。据此推算出居民对住区环境满意度的综合表达式:F=F1×0.351+F2×0.338+F3×0.311。获取主成分因子的权重表示主成分因子的重要性,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住区环境的满意度主成分因子重要性排序: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

2.5 不同社会属性居民对住区环境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为了分析住区环境满意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并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将性别、年龄、住区、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家庭经济特征与住区环境满意度公因子进行差异性比较。根据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在安全性满意度、舒适性和愉悦性满意度的P 值分别是0.662、0.000、0.005、0.000,说明男女在安全性满意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舒适性、喜悦性和整体环境的满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且男性在愉悦性的均值得分和在整体环境的满意度的均值得分为3.41 和3.52,均小于女性。

从年龄的差异性来看,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在安全性和愉悦性、舒适性、环境满意度的P 值分别为0.435、0.097、0.009、0.002。说明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在安全性满意度无显著差异,而在舒适性和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且中年人群在舒适性和整体环境满意度均值均高于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通过访谈发现,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对于住区环境的要求更高且更多样化,尤其是青年人对配套设施的需求,老年人对安静和独立的空间场所需求更加强烈。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于住区环境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家庭结构在住区的安全性和愉悦性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多世同堂的满意度整体高于独居和夫妻同居的家庭。经调查发现,多世同堂的居民主要活动为带孩子到绿地、广场玩耍、运动,心情比较愉悦,且这类人群对居住环境依赖性更强,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对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而言,家庭经济宽裕的居民对住区环境的满意度高于困难和一般居民,通过访谈发现这样的家庭比较愿意生活在多样化的住区环境中,尤其是对于服务设施比较齐全、人群多样化、住区环境比较成熟、交通比较便利的环境更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满意性,见表3。

表3 住区环境差异性分析

3 结语

住区是城市最小的居住单元,但关于住区环境的满意度却比较容易忽视。住区的环境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交流、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更加依赖的场所,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住区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石河子市7 小区、48小区和52 小区不同居民进行住区环境调查,结论如下:影响住区环境健康的三个主要影响因子按照重要性排序为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舒适性对于住区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场地的质量、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活动场地的数量,这些因素的降低会影响居民外出的时间和频率;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住区环境存在着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提出相应改进住区环境的策略如下。

①加强住区环境的安全性。住区在主要道路实行人车分行,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减速装置。宅前屋后也是居民日常互动的地方,加强宅前绿地和空地的独立完整性,防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随意停放,而占据空地破坏绿地。加强道路和绿地的照明,在不同的场所安装不同亮度的路灯,增强道路的照明和识辩,确保出行的安全性。对于年久失修的路面要及时给予修补,尤其是砖砌铺装路面,砖体脱落造成路面不平整,对于老人和儿童的出行存在安全隐患。

②提高住区环境的舒适性。适当增强空间场地的趣味性和舒适性,儿童活动的场地应注意色彩明亮、软质及防滑铺装。老年活动场所应增强半开放—半私密性,尊重不同人群对空间场地和配套设施的多样化需求。

③增强住区环境的愉悦性。住区绿地可采用不同季相、不同色彩的植物,采用多层次的植物对主要绿地进行点缀,提高植物的观赏性。适当增加住区的活动场地数量,在房屋前后的绿地中增加适当面积的活动场地供居民交流互动、娱乐玩耍,以提高活动场地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本研究从健康的视角下,以住区环境为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市三个典型的住区居民进行调查,探索影响居民住区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住区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方面。在国家建设健康城市战略背景下,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对促进居民外出活动交往增强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住区舒适性居民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一种新型送风方式的送风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基于Airpak的教室热舒适性优化模拟研究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黛安芬、曼妮芬聚拢系列舒适性较差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 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