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癌止痛散穴位贴敷联合埋针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疼痛以及胃肠功能的意义分析

2024-04-08王春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5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直肠癌穴位

王春梅

结直肠癌是一种主要在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 该病通常表现为患者贫血, 同时常伴有大便次数增加, 含有黏液, 同时, 患者也常常出现腹痛等临床表现。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复杂,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相对常见。近年来,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3 名, 且死亡率居高不下, 对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全社会应密切关注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事实。对癌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 在亚洲, 癌症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临床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外科治疗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采用针对性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及其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肿瘤的侵袭范围, 以及患者临床表现, 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疗效。临床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在手术进行中, 由于患者胃肠的暴露和其他因素, 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胃肠动力下降, 从而抑制患者手术后的胃肠功能,且麻醉会进一步导致其出现肠道蠕动, 延缓其胃肠功能的恢复, 造成身体排气不畅, 并且导致患者出现排便困难, 严重影响其术后的生活质量, 并且术后疼痛也是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采取消癌止痛散穴位贴敷联合埋针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60 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 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9~82 岁, 平均年龄(65.32±6.56)岁。试验组, 男18 例, 女12 例;年龄49~83 岁, 平均年龄(65.03±5.99)岁。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等临床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 行腹腔镜根治术, 术前无新辅助化疗, 无其他引起疼痛疾病的患者;近期未服用其他可能引起恶心和呕吐的药物;良好的合规性,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实体瘤疗效的评估标准为完全缓解阶段, 患者估计生存时间>8 个月, 配合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性疾病患者;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及有精神疾病患者;如心肺、肝肾、血液系统患者;非原发性癌症或广泛转移或术后病理诊断不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且不愿合作的患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临床常规治疗。患者在术前5 d根据医嘱, 对患者给予相应抗生素以进行肠道细菌抑制, 防止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加强患者营养, 纠正其贫血情况, 同时给予患者优质营养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引导其食用高蛋白、高热量, 以及易消化的低残留饮食,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前1 d, 指导患者口服液体饮食, 术前应禁食, 以减少粪便, 以方便清洁患者肠道。术后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根据患者情况评估能进行的措施, 通过面对面讲解等方式, 增加患者对结直肠癌的了解, 及时疏导患者对结直肠癌排斥心理, 积极配合;观察患者的造口恢复情况, 注意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出血的发生, 并定期帮助患者更换造口。更换造口时, 注意避免粪液对患者刺激,以免引起湿疹或其他术后皮肤并发症;注意观察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和体积, 确保引流通畅。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采取消癌止痛散穴位贴敷联合埋针治疗。消癌止痛散组方:生黄芪30 g、大黄10 g、芒硝10 g, 白术20 g、威灵仙20 g、桑寄生20 g、补骨脂20 g、乳香20 g、没药20 g。以上研磨成粉末, 使用1.5%氮酮调成糊状, 做成直径5 cm、厚度1.5 cm 的药饼, 将药饼敷于脐上, 使用纱布将其固定,24 h 换药1 次, 排气后停贴。术后使用埋针疗法, 选取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使用酒精消毒, 将揿针贴于穴位上, 使用拇指按压, 并且询问患者感受, 痛感以患者耐受为度, 留针2 d 后更换。埋针期间每天按压3~4 次, 并且密切观察埋针周围是否有出血、红肿、瘙痒、脱皮等不适症状。如发生及时终止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疼痛情况。

1.4.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患者肠鸣恢复时间、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患者首次排便时间。

1.4.2 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中药新药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临床量化标准, 建立中医定量标准, 将中医证候分为“无”、“轻”、“中”和“重”4 个级别, 分别记为0、1、2、3 分, 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1.4.3 临床疼痛情况 术后第1~3 天通过VAS 评估临床疼痛情况, 评分范围为0~10 分。分数越高, 疼痛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s, d)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肠鸣恢复时间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试验组 30 4.79±0.45a 2.11±0.18a 2.67±0.55a 3.12±1.01a对照组 30 7.99±0.51 3.75±0.42 3.20±0.66 4.21±1.03 t 25.770 19.658 3.379 4.139 P 0.000 0.000 0.001 0.000

2.3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术后第1、2、3 天, 试验组患者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第1 天 术后第2 天 术后第3 天试验组 30 5.62±0.15a 3.30±0.12a 1.62±0.15a对照组 30 6.61±0.13 5.35±0.21 3.66±0.13 t 27.318 46.423 56.291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胃肠道肿瘤, 手术治疗是迄今为止该病治疗的首选方式, 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 结直肠癌患者在进行腹部手术后, 其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的胃肠功能出现蠕动减弱。数据显示患者在进行腹部手术后, 大约4.25%患者在术后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2]。若患者进行结直肠癌手术后, 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并发症, 可影响患者对于正常食物的吸收情况, 导致患者的消化系统无法进行营养补给, 可能会延缓患者术后恢复, 甚至导致术后发生营养不良并且发生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临床传统的促进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 有进行胃肠减压锻炼, 患者结直肠癌术后进行早期活动, 术后服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或术后服用促副交感神经活性的药物,如新斯的明、甲氧氯普胺等方法, 对患者术后结直肠癌恢复期患者有促进作用, 但临床效果不显著[3]。术后疼痛作为根治性手术的并发症, 一直是临床外科患者术后亟需解决的研究热点, 也是影响患者术后患者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临床治疗并不特别重视疼痛, 患者也将术后疼痛理解为治疗过程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提高, 如何快速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成为促进患者身心早日恢复、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中医学认为, 胃主受纳, 并有“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说法, 这一说法进一步强调了脾胃联合的重要性[4]。同时中医认为剖腹疗疾, 必伤元气, 元气受损, 其温煦推动作用减弱, 胃肠无力, 故静息不动,应当扶助正气, 疏通胃肠。穴位贴敷为传统的中医外治法, 历史悠久, 以经络学说为基础, 将药物贴于患者穴位, 以激发经气, 从而发挥调五脏及和阴阳的作用,增强药物相互作用。消癌止痛散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研究而成, 方中大黄、芒硝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之功;生黄芪、白术补益脾气, 培补后天之本;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补骨脂温肾壮阳、健脾益胃, 合用培补后天之本;威灵仙具有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的功效;乳香、没药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扶正、消除腹胀及通便、止痛的作用。同时贴于神阙穴, 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 进一步增强药物对胃肠功能的作用[5-7]。埋针疗法又称皮内针, 属于传统针法中的浮刺和浅刺, 在使用中需针刺留针, 与常规的治疗相比, 埋针可以持续地对穴位刺激,能够候气或者调气, 达到阴阳平衡[8]。同时中医认为浅刺可以调节卫气, 促进机体卫外强度, 最终治疗疾病。同时, 埋针于患者双下肢足三里等穴位, 具有生发胃气的作用。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 天, 试验组患者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将消癌止痛散穴位贴敷于神阙穴上, 可以穿透皮肤药力经穴位、经络、脏腑发挥作用, 达到行气通腑之功[9,10]。埋针也可以时刻刺激穴位起到治疗的功效。

综上所述, 消癌止痛散穴位贴敷联合埋针疗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疾病症状, 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直肠癌穴位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