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对患者苏醒及体温的影响

2024-04-08林杉杉陈闽榕王晓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5期
关键词:温度控制肾镜苏醒

林杉杉 陈闽榕 王晓芬

肾结石是由钙、草酸、尿酸、膀胱酸等晶体物质在肾脏的异常聚集所致, 属于泌尿系统常见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左右侧发病率差异不大。当肾结石体积较大、移动度小时患者可表现出明显临床不适,包括腰部酸胀、活动时隐痛;较小的结石则可引发阵发性肾绞痛。经积极对症治疗后若病情仍无改善,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取出结石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在临床肾结石治疗中应用广泛, 适用于肾结石过大无法用肾镜直接取出的情况, 碎片可通过超声碎石器杆的中空管吸出, 手术结束后立即在手术台摄一泌尿系X 线平片以寻找有无碎石片残留, 该手术方式创伤小、取石成功率高, 受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中需大量冲洗液灌注肾集合系统以提供清晰视野、从而达到更好清除结石的效果, 同时由于大面积皮肤暴露、麻醉药物、输入液体等原因, 易出现患者术中核心温度降低、应激反应增加、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苏醒困难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障碍。目前不少学者支持维持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核心温度稳定、避免体温明显降低, 是确保手术成功、术后预期疗效获得的重要步骤。术中温度干预对患者的体温可产生重要影响, 常规将患者的体温干预主要着眼于手术室温度、湿度调节以及裸露部位的覆盖, 对于患者术中核心温度保护的意识不强。术中温度控制技术是了解围术期各个操作可能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 并制定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 尽可能减少手术患者的术中体温下降及其带来的不良反应[1,2]。本文将温度控制技术引入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中,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苏醒、体温、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为后续外科手术患者体温干预措施选择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②符合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指征;③患者年龄>18 岁且<80 岁;④首次接受肾结石手术治疗;⑤手术顺利进行、患者配合治疗及干预、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输尿管结石;②既往肾脏手术史;③合并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⑤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⑥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经随机号码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温度控制组, 各70 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此次研究计划。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体质量指数(kg/m2) 手术时间(h)对照组 70 37/33 40.81±6.59 23.19±2.43 1.18±0.25温度控制组 70 38/32 41.10±7.33 23.08±2.28 1.12±0.26 χ2/t 0.029 0.246 0.276 1.392 P 0.865 0.806 0.783 0.166

1.2 术中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中常规干预, 包括患者入室后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在适宜范畴, 一般温度在20~24℃、湿度为50%~60%。术中采用常温冲洗液, 具体冲洗液选择0.9%氯化钠溶液(温度22~25℃), 及时覆盖裸露的皮肤部位。

温度控制组患者接受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干预, 具体如下:①患者转运途中的保温干预:术前访视患者, 指导其在去手术室的途中注意保暖,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4~25℃, 手术开始后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3~24℃。②床单元预热: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4℃左右后, 预测手术床、保证麻醉完成后手术床的温度在24℃, 避免交换车与手术床温度差异过大影响到手术效果。③消毒液加热:手术开始后术者需消毒手术区域皮肤, 将消毒液加热至37℃, 在消毒过程中奖双层被单覆盖于患者的背部及腿部并加一条防水巾。④术中灌洗液及注入液体加热:将冲洗液置于水浴恒温箱中, 升高温度至30~35℃并维持。输注的液体需提前在恒温水浴箱中加温至37℃。⑤裸露身体部位保温:患者取俯卧位后于其胸背部覆盖充气式保温毯、温度控制在40℃, 在麻醉诱导结束、手术开始时启动开关, 且在患者下肢裸露处覆盖棉被保温。双脚可采用套棉脚套方式进行保温。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情况, 包括麻醉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体温情况, 具体时间点为麻醉诱导阶段、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术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寒战、低体温、躁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情况比较 温度控制组患者的麻醉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情况比较( ±s, min)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情况比较( ±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拔管时间 清醒时间对照组 70 13.21±2.49 22.71±4.30温度控制组 70 8.54±1.60a 15.82±2.19a t 13.201 11.946 P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体温比较 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阶段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控制组患者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术后体温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体温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体温比较( ±s,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诱导阶段 手术30 min 手术60 min 术后对照组 70 35.19±0.43 36.01±0.25 35.37±0.39 35.41±0.22温度控制组 70 35.15±0.47 36.10±0.23a 36.52±0.26a 36.31±0.20a t 0.525 2.217 20.527 25.326 P 0.600 0.028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温度控制组患者的术后寒战、低体温、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产热及散热平衡是人体体温控制的主要模式,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散热>产热, 从而出现身体核心温度下降。身体温度过低可严重影响身体机能甚至对术后康复产生负面影响。接受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的患者, 术后一小部分出现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 甚至可能增加管道拖出、伤口撕裂风险。寒战、躁动的出现是典型的身体温度异常下降所致表现, 如何积极避免手术患者的体温异常下降、使其平稳度过手术及术后苏醒期, 以良好的身体状态面对术后康复, 是目前临床及手术共同的研究重点[3-5]。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中患者体温下降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①麻醉中应用的肌松药使肌肉产生热量降低、导致患者低体温;②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对机体中的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 经传导及蒸发等途径导致患者体温下降;③手术开始后消毒皮肤所用的大量消毒液, 可带走机体大量热量并使体温下降;④术中大量使用灌洗液冲洗肾脏过程, 可带走大量热量并引起体温下降;⑤术中长时间皮肤裸露可增加人体散热并导致体温下降。保温毯加热后覆盖于非手术区域,可有效维持患者的正常体表温度直至手术结束;加温冲洗液使患者血管更易舒张, 增加循环血量并减少血管外周阻力, 可促进体温稳定并减少血小板机能障碍。基于上述手术过程中存在的较多使身体体温下降的点,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保护人体体温十分必要。术中温度控制技术是针对手术保温的专项干预措施,有别于传统手术中只涉及手术室温度湿度调节、裸露皮肤覆盖, 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对每一个可能使患者热量大量散发的环节均进行针对性干预, 如患者转运途中的保温干预、床单元预热、消毒液加热、术中灌洗液及注入液体加热、裸露身体部位保温等, 尽可能维持机体产热/散热平衡[6-9]。

文中温度控制组患者经一系列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后, 首先在麻醉苏醒方面展现出优势, 该组患者的麻醉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较短。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延长与术中大量热量散失、体温下降密切相关, 术中体温明显下降后可增加麻醉药物代谢时间、抑制肌肉活性恢复。温度控制组患者的迅速苏醒本质上得益于患者的体温维持, 即该组患者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术后体温分别较高。反观对照组患者, 因未将术中各个可能大量散热的环节进行针对性干预, 在术中及术后均表现为较低的体温, 这与该组患者苏醒延迟的结果吻合。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 温度控制组患者的术后寒战、低体温、躁动发生率均较低。术后寒战的发生是一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共同调节失衡的过程, 麻醉及术中热量散失均促使血管扩张, 促使肌肉战栗来增加能量产生。术后躁动与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术后体温偏低、导尿管或胃管刺激、低氧血症等均相关, 有研究指出及时增加患者的核心稳定、减少热量散失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可靠措施之一[10-12]。上述结果也进一步佐证了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在优化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术中温度控制技术引入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的手术中,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的大量热量散失, 积极维持患者术中及术后体温在理想范围内,减少术后低体温、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是保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进入康复期的有效措施之一, 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数仍不够多, 可能使数据产生一定偏倚, 后续可纳入更多病例并开展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相关结论。

猜你喜欢

温度控制肾镜苏醒
船舶主机温度控制方法优化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植物人也能苏醒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锻造温度控制
基于模糊控制的PLC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连续筋膜扩张法和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镜通道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对比研究
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