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动教师“成长环”,让“小风车”产生大动能
——青岛升平路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

2024-04-08山东省青岛升平路小学赵健仲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升平作业学校

山东省青岛升平路小学 宁 香 赵健仲

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课程改革的“局外人”,课改这一项系统工程的神经末梢就是学校里的每一节课甚至是其中的每一个师生互动。宏观层面的教育清晰定位加之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和深度参与,会让教师对教育的认知随着一次次的践行、研究而成熟起来,而能够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架起桥梁的,是中观层面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教师要走出舒适区,挑战习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自觉丰富教育的内涵,持续不断研究、践行、感悟,将提炼出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中,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教师始终不断地用教育智慧,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这也是学校持久生命价值的体现。

2020年,青岛升平路小学在构建“升平气象”理念系统之初,在对教师成长现状调研中发现,教师缺乏自觉、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为切实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激发教师自发参与筑就共同愿景的内驱力,也让每位教师的价值被看见,学校逐步构建起教师“成长环”(如图1),对教师成长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规划,以期促进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围绕对“教育之道”的追寻与践行,学校设计了明道、行道、研道、悟道、成道五个环节,以“自上而下的设计与推动”,推动教师“自下而上的生长与创造”,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扎实践行、及时感悟、提炼总结,让教师成长的“小风车”转动起来产生大动能,成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图1

一、教师“成长环”的整体建构

经过前期的问卷调研、座谈交流,学校梳理了影响教师不同阶段专业成长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结合当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学校可以提供的成长平台,对教师“成长环”进行了整体建构。学校引导教师对最常态化问题进行研究,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用“研究共同体”的教研现场激发教师内在学习的热情和专业需求。学校打造的各处集备点、工作室、问题诊断室、读书俱乐部等,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场所,在教师日常的学习研讨中,帮助教师形成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于一体的专业化生活方式,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共同发展。

二、教师“成长环”的分步实施

(一)“明道”——“明”教育之道

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难免会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中,对教育变革的全景图不明。“明道”就是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什么是“教育之道”,对教育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寻根溯源。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育的初心使命、本质规律,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等,才能有正确的践行之态、之实。为此,学校通过升平论坛、明道学堂、师徒结对、网络研修等方式给予教师“线上+线下”“集中+自修”的多途径、多平台的培训。

以“升平论坛”为例。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学校领导班子会结合一个学期在听评课、参与集备、巡视班级管理等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判,确定存在于教师成长过程中急需破局的问题,进行聚焦式培训。“升平论坛”便是这样一个为升平教师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校本培训平台。

“升平论坛”有教育专家的指导与引路,邀请著名教育专家绘就教育全景图;也有校内草根专家的经验分享,邀请同行通过论坛把积累的经验讲出来,把经验传播出去,分享实践研究的成果。每学期一期的“升平论坛”,升平教师从教育专家、身边榜样中寻道、问道,汲取营养,把知识内化为己有,主动寻找正确的思考路径,校准方向授道,把“道”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

(二)“行道”——“行”落地之道

“明道”之后,当是勤勉、扎实的教育践行。如何让教师对教育之道的理解落地于每一天的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尊重学生差异、是否重视师生情感关系等,这些问题不是一次讲座、一次论坛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加以落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改革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学校除了要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再好的教育理念,若无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都将无济于事。为此,学校狠抓教学常规落地、学科习惯落地、课程落地、课堂建模落地等一系列“落地”行为,不断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学管理涉及面很广,校长带头深研实施推动,把核心问题聚集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再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查找问题,反思教学管理、学生常规等问题,用团队的智慧,通过找准问题点、扣准关键点进行深耕细研来抓实常规,在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再改进实施,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以“作业设计”这一教学常规落地为例。伴随“双减”“五项管理”政策的出台,月考、期中考试的取消,学生作业总量的管控、作业设计及实施的质量已然成为衡量课堂改革成效的尺度。为此,学校将作业设计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导处提前预警,设计了学生作业记录本,记录教师布置分层作业类型、完成所需时间等;教研组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深挖教材,研讨“精准打击型”作业布置策略;集备组学科分管领导及教研组长加强作业全流程监控,每月一查,有查必反馈。教师带着作业本参与“集备”,翻阅各个班级的作业本,教师之间互相找亮点、互相借鉴,在取长补短中自省,进而自觉跟进。此外,学校定期举办的“作业秀”等作业展,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研究热情,提升了教学能力。

(三)“研道”——“研”改变之道

“研道”是将“明道”中学到的教育之道和“行道”中的教育实践进行整合后,发现教育事实和改造教育生活的过程。所以,“研道”聚焦于教育行为的改变和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间的连接之处,便是理论与实践交汇之处。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日常研究问题都产生于教学现场,教学现场又是教师研究共同体形成的自然场域。为此,学校通过组织教研组“集备”加强学科组内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推动各级课题立项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通过组建工作室开展攻坚项目、引领性项目的研究等,让研究浸润教师生活,成为教师生活的一种方式。

以课题研究为例。学校从校园文化入手,整体规划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架构,既有学校文化引领的大课题研究,也有教研组、工作室的共性课题研究,更有教师的个人小课题研究。学校通过“研道”鼓励教师做教育实践中的行动研究者,不断探寻教师教的行动和教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学生学的行动和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在解决教育中的“痛”的过程中获取成长力量。

(四)“悟道”——“悟”成长之道

“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修养,是在学问之上的精密功夫。修来求得人格的纯粹完美,养来等待它的充盈足够。修就是切磋雕琢打磨,养就是蕴含培养慢慢濡染。在学校文化的慢慢濡染中,在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下,教师得以从更专业的视角、更多维的角度揣摩、体悟教育之道的实践优劣,实现学问上的精密功夫,期待人格的充盈,得以改造自身,这便是“悟道”的精髓所在了。为此,学校强化课后反思、二次培训、读书交流等,引导教师在“悟”中成长。

以读书交流活动为例。学校需有一方集中悟思之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每位年轻教师都渴望成长,初入职的迷茫与扑面而来的教育困惑,往往使其久思而不得法。学校急年轻教师之所急,吹响“‘90后’班主任”集结号,“斑竹”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了,每月一次的线下读书活动,明道中提升理论支撑、研道中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在具体问题中悟道,摸索班级管理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步步地探究到班级管理的本质。“斑竹”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在一室之内,回归“学生”身份,克服种种困难,在一次次的读书交流中、观点触碰中,享受班主任工作乐趣,外练班级管理技能,内化育人修为,在精进不休中增强底气和底色。人不磨事事磨人,班级中有很多问题是共性的,若不琢磨事件发生的因由和解决之道,必然让小事件一直折磨自己。“斑竹”们在读书与持续讨论解决班级问题的过程当中,因为屡次成功地解决问题而将自己的思维塑造得更加缜密,形成了一种“善于将事情做成”的思维框架。

(五)“成道”——“成”名家之道

教师成长“小风车”的最后一环是教学成果的提炼、转化、展示和发布,也即“成道”。也就是把教师“成长环”中“明”到的、“行”到的、“研”到的、“悟”到的教育之道言说出来、书写下来、传递出去,让教师站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中央挥斥方遒,走向名家。

学校要改革,动力激发是相对容易的,难的是将改革可持续化。教师是否在持续不断学习、创新的路上,具备解决最常态化教育问题的专业能力,并能以值得言说的故事传播开来?直抵内心深处的教育幸福感,使教师能在教育写作中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作品,对教师来说,其作品可以是一堂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好课,一个可以持续不断研究的课题,或是一门精品的课程。

自2020年建立教师“成长环”以来,学校51名专任教师中,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区级优秀班主任、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40余项;省级论文发表、市区级课题获奖及经验交流类20余项;各类市区级公开课、优质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等20余项。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升平声音传播出来,有更多升平名师代言教育的新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升平教师,恰是如此,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源动力,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将反思变成习惯,不断转动教师“成长环”,让“小风车”输出大动能:在“明道”中知不足,在“行道”中知其困,在“研道”“悟道”中补足、解困,在“成道”中传其声、美其名。

猜你喜欢

升平作业学校
但祈蒲酒话升平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快来写作业
于轶文作品选
国庆抒怀
作业
学校推介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