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困境与关键着力点

2024-04-08李萍萍周杨孙瑞洲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思政

李萍萍 周杨 孙瑞洲

[摘 要] 生物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困境,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充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理解片面等。对误区和困境的理性反思,是优化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的必由之路。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和学生是生物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三个关键着力点。通过组建课程思政课程群的方式,推进生物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专业内知识学习与人文艺术等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有效衔接。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促进生物学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落实,有利于全力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群;融合育人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时代下基于学生参与度提升的课程质量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64);2022年度教育改革基金“国际前沿成果融入本科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光遗传学为例”(2022ZZUJG061)

[作者簡介] 李萍萍(1985—),女,河北大名人,博士,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周 杨(1985—),男,河南郑州人,博士,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遗传学研究;孙瑞洲(1990—),男,河南新郑人,硕士,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实验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083-05 [收稿日期] 2022-12-20

专业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织形式,是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和保障。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思政的方向引领,专业思政也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基础支撑,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基础。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两个“双万计划”的开展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然而,当前课程思政仍未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近66%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程度一般[1]。对于生物学专业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不存在先天的优势条件。要推进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保持必要的学术理性,科学把握生物学专业及开展课程思政的规律,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正确,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施效果。

一、生物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困境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充分彰显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隐性育人功能的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的内涵,并挖掘其育人功能[3]。然而,生物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与挑战,这与专业本身的特点、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学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生物学类专业建设长期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作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综合体,是新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是“三全育人”的关键抓手,为如何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学内容从一维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和人格养成思维的统一[4]。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思政则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被长期忽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课教师认为自然科学专业和课程是基于客观的理论实际,没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主观上认为自己在专业课程上只需教授专业知识,并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长期分离、互相割裂,导致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很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出现“两张皮”现象,最终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1]。另外,高校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授课方式、内容和价值观导向方面皆存在差异,专业教师太过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甚至为了与国际科学技术及学术接轨,在授课过程中较多地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5]。由此可见,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长期被忽略主要是因为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实施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课程的统称,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当中,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侧重人的观念、追求和道德修养,政治教育侧重人的信仰、立场和政治素养[4]。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新理念的认识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部分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储备,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缺乏了解,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足。(2)专业背景及其知识结构的原因。一些生物学类的专业课教师重专业轻德育,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3)生物学类专业课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使得专业基础课程和前沿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等课程思政教育衔接不足,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单一且雷同。(4)生物学类专业的前沿技术领域在国内找不到对应的中文教材,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成果只得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忽略了思政元素的挖掘。(5)生物学类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训练,缺少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致使教师缺少辩证唯物主义逻辑框架,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人民立场,尤其是缺乏应对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意识[6],加之对本专业、学科特点的把握不足,致使生物学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较弱。

(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差异

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落脚点,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設成效的主要标准。有调查显示,82.65%的学生表示知晓课程思政的概念,17.35%的学生表示不知晓课程思政的概念,学生所学专业是影响其对课程思政知晓率的重要因素[7]。并且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认识度不高,与思政化教育作用意义和落实形式一知半解有关。而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教材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高[8]。这些现象固然有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理解存在差异的问题。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的认知及态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有近85%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不准确、思政教学资源不充足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7]。由此可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差异,促进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信念和意愿时,学生才会在思想层面对课程思政产生认同感,专业课教师才算有效完成了课程思政育人的基本目标。

二、生物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

(一)加强对专业思政内涵的理解,构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所谓专业思政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环节中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然而,当前专业课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是因为缺少建立在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上的思政教育工作技术路线,也就是说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不到位,其结果是要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要么重思政而轻专业课程[9]。因此,加强对专业思政内涵的理解,构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是生物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之一。首先,一体化地设计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专业思政既符合国家的建设要求,又能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特征。其次,从育人目标出发建立起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和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过程反馈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

(二)转变专业课教师的观念,强化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思政,是新词、非新事、有新意[4]。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5]。而专业教师是否能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亲和力和持久性。然而,仅仅从政治要求的意义上理解课程思政,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只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迫切需要,便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变成合二为一,是将课程思政理念狭隘化的表现[10]。要克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狭隘化,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贯穿到专业教学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理解透彻,另一方面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掌握透彻,才能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内,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教师要想提升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还要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从历史、社会、伦理等角度学习和研读每门专业课程的能力,并思考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目标[4]。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于学生,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学生明大德、知大势、立大志、干大事[4,10]。然而,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及产生的效果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得到验证,加之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内涵理解有偏差,单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促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输入新的时政知识;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专业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最后,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生物学专业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与生物学专业和教学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

三、生物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

《纲要》指出要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除了要注重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生物学独有的特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历史性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问题,这也是引发认识论与方法论根本变革的生物哲学观念[11]。在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层面来讲,纯粹的基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生命既不是预成论的,也不是后生论的,它是基因及其表观修饰和环境之间互动的产物,将生命化约为物理世界的还原论是不正确的,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物质观和辩证观等质疑传统的方法论、认识论、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以课程群的建立为依托开展育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12]。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然而,生物学专业的教学育人活动有自身的规律和明确的专业内容,单单依靠一两门专业课程来全面落实《纲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势必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还要借鉴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新文科的核心特质从本源上讲是研究自然科学开拓出的新领域中关乎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意义的问题,提倡学科融合、知识整合、科技融入。故而在严格遵循专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通,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为基础组建课程思政课程群,以期在生物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架构上一体化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的技术路线,然后将各类专业课程按照开课的先后顺序和内容建立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矩阵,解决好生物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雷同和“两张皮”的问题,引导课程建设实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

(三)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创新发展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0]。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并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就包含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懂得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包含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落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能凸显我国价值、迎接世界挑战、创新科技文明的人才。这就需要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發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创新发展之中。启发教师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确立合适的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开展恰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3]。

总之,专业类别、教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获得感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满意度,还关系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4]生物学专业教师能否真正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架构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是否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有收获、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021(5):77-84.

[5]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6]徐兴华,胡大平.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21(5):60-64.

[7]刘爱萍,李晶,王彩霞,等.医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评价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22,24(6):563-567.

[8]杨波,苏波.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6-48.

[9]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1-36.

[10]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11]米丹,安维复.生物学哲学何以可能:基于生物学哲学三大争论的文献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20(3):23-25.

[1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2022-11-20].https://www.gov.cn/ldhd/2013-05/05/content_2395892.htm?eqid=cf6b94aa0031d73e000000026458d57b.

[13]朱征军,李赛强.基于一致性原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4-28.

[14]習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The Dilemmas and Primary Origin of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ology

LI Ping-pinga, ZHOU Yanga, SUN Rui-zhoub

(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b. Graduate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In biology, 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ilemmas in laun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problems mainly focus on the teachers insufficient teaching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students unila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only way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n biology is to reflect on errors and dilemmas rationally.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critical rallying points of biolog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forming “courses groups” we promote the compell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experiment in biology,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for example, humanistic arts. The aims are to cultiv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the Spirit of the Ag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biolog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roundly.

Key words: biology maj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roup; integrate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群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关于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