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视角下“生药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4-04-08韦妍妍宋方茗周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生药学课程思政

韦妍妍 宋方茗 周云

[摘 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生药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生药学思政元素素材库。将专业知识与中医发展历程、传统诗词文化、匠人精神、经典名方及新药创制等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药学”教学全过程,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精神、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有益探索,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药学专业型人才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生药学;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视角下‘生药学课程思政路径探究”(2021XJGZ03);2022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中的探索研究”(2022JFA11)

[作者简介] 韦妍妍(1985—),女(壮族),广西都安人,博士,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药学、中药鉴定学教学与改革研究;周 云(1989—),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药学、中药鉴定学教学与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009-04[收稿日期] 2022-12-24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2]。

“生药学”是传统中医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生药学”课程与中医药事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将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中医药优秀文化及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求真务实及脚踏实地等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到师资团队形成全方位、渗透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3]。

一、为什么要在中医药文化视角下探索“生药学”课程思政路径

(一)中医药文化对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4]。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5]。生药学是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学科。药学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外,更应该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因此,需要努力挖掘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德育元素和价值观念,融入“生药学”教学各环节,讲好中医药故事,使“生药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中医药文化与“生药学”课程的关系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中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教学重点包括生药的鉴定、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等有关知识。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本校药学专业仅有的,且与中医中药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本团队结合我国特有的中医药历史人文环境,从中挖掘适合“生药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出具有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特色的“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紧密围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目标[6],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药学”课程紧密结合,弥补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相关文化知识缺乏的现状。

二、中医药文化视角下探索“生药学”课程思政路径如何实施

(一)“生药学”课程思政元素分析及素材库的建立

1.将生药学学科的目的和任务、起源和发展、古代重要本草著作与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世界医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我国的《本草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物发现的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内容广泛、丰富,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历经千百年实践考验,可谓集我国古代科学之大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植物实名图考》等,为现代中药及植物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方剂10 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中医药强调“阴阳平衡”“道法自然”“悬壶济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等基本观念高度重合[7]。

《生药学》总论学习中,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分享,唤起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使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

2.将生药名称与中医药诗词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一部鲜活的中药百科,记载中药名291种,其中草木167种,鸟兽74种,鱼虫45种。最脍炙人口的有《桃夭》《卷耳》《木瓜》《芄兰》《甘棠》等。唐诗宋词中出现的中药,则日渐大众化、亲民化。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著《满庭芳·静夜思》,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表达了妇人对远征沙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再如北宋洪皓所著《集药名次韵》,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8]。这些诗词让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既能感受到中医药独特的韵味和文学性,又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将生药炮制与匠人精神结合,培养药学职业精神。“生药学”课程中学习到的许多中药材都是我国特产、传统药材,药材从名称、基源、产地、采收加工到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鉴定方法等研究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尤其是中药材炮制技术。中药炮制不仅拥有自己的流派,更包含着一种“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工匠精神。中药炮制发展、进步、传承的历程,向学生展示了传统医药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能让他们体会这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的流传,更是一代代传统医药匠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继承[9]。

4.将生药功效与经典名方结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古代经典名方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是我国医学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肺排毒汤,该方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中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中药方剂,它由《伤寒杂病论》里的经典处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湯、小柴胡汤、五苓散)有机组合而成。“生药学”课程中介绍这些生药功效时,教师与学生分享历代医家研制药方、治病救人、造福百姓的故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印发的《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10]。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领百余名科研人员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六味地黄方、复方丹参方、清开灵方、血府逐瘀方等5个经典名方为样本,创建了以中药组分配伍理论为指导的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和相关技术。又如北京同仁堂十大名药之一的牛黄清心丸的本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牛黄清心圆”,同仁堂集团科技攻关人员考虑到该药所含朱砂等药材的重金属含量较高,长期服用易引起中毒,对处方进行调整,并生产出不含朱砂和雄黄的牛黄清心丸。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的药学工作者,造福人类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5.将生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与现代中药创新发展相结合,树立社会责任感、启迪创新思维。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传承和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如复方丹参制剂历经二十多年、上千次的研究,终于研制成服用方便、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可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方丹参滴丸。又如连花清瘟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感冒、流感的中成药,结合现代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的中药研究成果创制而成,这一“古为今用”的创新中药已在全国12万家医院、药店推广应用,并已启动美国FDA认证工作。老一辈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以及他们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身于祖国医学伟大事业的爱国情操,既能激励学生培养专业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又能鼓励学生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投身于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去。

(二)“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

建成“生药学”课程思政元素素材库后,团队教师根据思政教学素材与生药学专业的相关性,将各思政教学素材与专业知识点进行有机衔接,使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嵌入显性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形成“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三)“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采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并对“生药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师和学生反馈调研,收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感受和建议,评估教学效果。根据教师及学生反馈,进行素材库添补或改进,修改相关教学设计,再进行教学实践和总结。

三、中医药文化视角下探索“生药学”课程思政路径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如何确定所收集的中医药文化元素是否适用于“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

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及价值规范等方面。因此,在收集筛选中医药文化元素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1)能否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2)能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能否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精神;(4)能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等。

(二)如何提高“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组织专业教师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与素养。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需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主动结合专业课设计与教学活动实施,深度开发、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3.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学习,形成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和教学激励制度,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除理论课课堂外,“生药学”课程思政实施还有哪些载体

“生药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载体丰富,在基地见习、中药标本馆参观及创新创业项目等社会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等内容。此外,还可利用新媒体资源、线上教学资源等方式,丰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为学生理论课课堂外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元素提供可实现的路径[11]。

结语

本团队在“生药学”课程中以弘扬中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总线,各章节内容以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职业精神为纵线,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融入专业课课堂,既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达到育人成效。从认知、情感、价值等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在认知目标上,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情感目标中,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医学的丰富内涵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价值目标上,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步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共鸣、价值塑造教学目标“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15-17.

[3]黃小蕾.药学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14-1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jump=true.

[5]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9-10-25)[2022-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25/content_5444863.htm?gov&wd=&eqid=e8a6ada70000bada000000026477e9d1.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A/OL].(2017-07-03)[2022-11-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7]刘怡程,卫东,袁立霞,等.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发扬中医药: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27-29.

[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a2f7c9f80002888f0000000364269908.

[9]潘颖洁,金策,黄真,等.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中医教育,2020,39(2):24-27+31.

[10]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药监药注〔2020〕27号[A/OL].(2020-12-25)[2022-11-20].https://www.nmpa.gov.cn/xxgk/fgwj/gzwj/gzwjyp/20201225163906151.html.

[11]孙红,王博妍,孙妍.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药学专业课程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24-25.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Pharmacognosy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EI Yan-yana,b, SONG Fang-minga, ZHOU Yuna

(a. Pharmaceutical College, b. Education Evaluation &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r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Pharmacognosy should b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material ban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harmacognos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essay combi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poetry cultur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classic famous prescrip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medicine,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Pharmacognosy organically, and cultivates the national feelings, cultural confidence, professional spirit,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harmacy students. It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realize the whole-course and all-round “Three-wide” education of all staff, and also a concrete practic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rai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Pharmacognos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生药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长花忍冬生药学初步研究
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