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2024-04-08王宗升吕宁宁邵三敏马冬许荣强牛营贾鑫玉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畜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猪只猪瘟非洲

文│王宗升 吕宁宁 邵三敏 马冬 许荣强 牛营 贾鑫玉(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猪肉因其产量大、营养丰富,成为人们首选的肉类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使其从传统的散养方式逐渐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转变。然而,近年来猪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加,既有老病不断复发,又有新病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其中,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外来疫病,在2018年8月暴发后,在我国各省迅速蔓延,难以有效控制,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规模化养殖场感染了非洲猪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也揭示了规模化养殖场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尽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但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的疫病防控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其发病原因。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我们才能进一步保障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一、流行特征

1.病原。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各种野猪及不同品种的家猪而引起猪群出现急性、出血性、烈性的一种传染病。野猪及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储存宿主,该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其病毒特性与痘病毒科相似。非洲猪瘟病毒为双股线状DNA,基因组大小约为170~190kb,病毒颗粒的直径大约为175~215纳米,有囊膜,呈现出20面体对称的结构。

2.传染源。非洲猪瘟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猪及带毒猪,患病猪及病死猪的组织及体液或是猪肉及产品,还有被污染的泔水饲料及水源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丛林循环传播,主要是通过野猪、疣猪等野生动物作为介质,在被软蜱叮咬后感染或传播非洲猪瘟;蜱-猪循环传播,通过软蜱叮咬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然后传染给其他家猪;家猪之间的循环传播,在感染非洲猪瘟的猪群中,通过口-鼻途径接触患病猪只的分泌物或受污染的产品进行传播;家猪-野猪间的循环传播,野猪感染非洲猪瘟后,通过野猪的流动性导致家猪感染非洲猪瘟。

4.易感动物。该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家猪与野猪,其中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群都会感染,但羊、牛、马等动物不易感。

5.流行特点。该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外,非洲猪瘟病毒在低温暗室中可以存活长达六年,而在室温下也可以存在数周。病毒在55℃ 30分钟或60℃10分钟可有效地破坏病毒。此外,一些常见的脂溶剂和消毒剂也可以将非洲猪瘟病毒灭活。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潜伏期可长达5~9天,甚至更短。一旦猪群感染,患病猪的体温会升高至41℃,并持续约3~5天。这些患病的猪通常表现出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喜欢卧倒而不愿走动,同时伴随呼吸困难和腹泻,排出带有血的粪便。

2.病理变化。非洲猪瘟感染后,患病猪的耳后、腋下、腹部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紫色斑点,耳朵可能会肿胀。在对患病猪进行解剖检查时,可以观察到胸腹腔以及胸膜中有澄清或带血的液体积聚,胸膜下水肿明显。此外,肾可能出现弥漫性出血,心包也可能出现出血。患病猪的脾通常呈深紫黑色并有突起切面,肝可能出现水肿和充血,伴有暗色斑点等特征性病变。

三、发病原因

1.疫病防控无意识。养殖户和疫病防控工作人员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意识相对淡薄。在规模化养殖场,饲养和管理人员普遍未充分重视非洲猪瘟的风险。此外,大多数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疫病防控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对非洲猪瘟的危害了解不够全面。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年龄较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在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侥幸心理,缺乏相应的养殖技术水平。

2.引种繁殖不规范。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追求养殖效益,存在盲目引种繁殖的现象,通过不规范的引种行为给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形成了阻碍,尤其是在引种过程中没有对引种地进行调查,其次没有对引种猪只进行非洲猪瘟检测,还有在引进后对引进猪只没有进行隔离观察,而是直接将引进猪只与原有猪只进行混养,极大地增加了非洲猪瘟或其他疾病感染的风险,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尤其是一些大型养殖场从国外引进猪只,极大程度增加了防控风险,还会将我国尚未发生的疫病引进国内,给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3.养殖环境被污染。非洲猪瘟影响下,大多养殖场经过疫情的侵袭再次复养后,要注意非洲猪瘟复发的风险,特别是养殖环境受到污染后,患病猪只可以通过多种原因使非洲猪瘟病毒大量存在于养殖环境中,其中包括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存在于饮水中、活动场所等,其次部分养殖户将病死猪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感染野生动物,在通过野生动物活动将病毒带到养殖场周围,造成猪群的发病及感染。尤其是养殖户复养时,没有进行空圈或对圈舍的清洁消毒不到位,导致复养后猪群再次暴发,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饲养管理不到位。不科学的养殖管理可能导致非洲猪瘟的暴发。许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如餐厨剩余物和泔水来喂养猪群。这些食物往往含有病原菌,一旦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后喂养给猪,会增加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此外,养殖场管理人员也有责任管理好员工和车辆,以防止病毒传播。高密度饲养也会导致带菌粪便积聚,并且如果不及时清洁圈舍,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合理的养殖管理是确保养殖场安全的关键,否则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5.防控制度不落实。在动物防疫防控方面,各地都设立了检查站来对跨区动物运输进行检疫。然而,由于防控措施管理不到位,如对检疫合格证和隔离观察等措施的松懈,疫病得以扩散。此外,在规模化猪场中虽然建有隔离消毒设施,但利用率较低。有些养殖场没有区分生产区和生活辅助区,也没有进行设防,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投入不足,在疫病防控软件的建设方面也形同虚设。部分猪场虽然制定了生物安全防控制度,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没有有效执行,也缺乏应对疫情的应急预案。此外,对饲养人员的培训也不到位,在疫情暴发时缺乏相应的措施,导致疫情蔓延。因此,提升防疫防控机制的执行力和培训意识是疾病防控的关键。

四、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1.加强防控培训。为了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加强对养殖户和防控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防控知识。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扑杀的原则应贯彻始终,以尽可能减少疫病传播风险,避免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养殖户和饲养人员。

2.规范引种工作。在防控非洲猪瘟方面,规范引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鼓励养殖户坚持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如果必须进行引种,那么首先应在引种前确定引种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避免从疫区引进生猪。其次,在引种过程中应进行疫病检测,以排查引进生猪是否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引进的生猪需要进行隔离处理,并在隔离期间进行疫病检测。只有在没有出现病症且检测结果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将生猪与其他动物进行混养。这些规范引种的措施将有助于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并提高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水平。

3.改善饲养环境。改善生猪的饲养环境也是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对生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能减少非洲猪瘟的感染风险。首先,生猪圈舍的清洁消毒是必要的。要定期清洁圈舍,除去污物,进行消毒灭源处理,为生猪提供干净、清洁的生长环境。其次,保证圈舍的通风和温湿度的适宜性,有助于减少生猪的应激反应,提高养殖环境质量,从而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此外,重点区域如圈舍、生产区、食槽、水槽等都需要进行定期的卫生消毒,以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4.加强饲养管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降低疫病发生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在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强对泔水或餐余垃圾的管理,禁止使用泔水和餐余垃圾饲喂生猪。其次,科学饲喂非常重要。要根据生猪的需求科学配比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促进生猪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此外,还要做好生猪的防寒防暑工作。提供清洁的饮水,确保猪群饮水的卫生和质量。

5.严格落实防控。为降低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除了落实相应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外,还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首先,对于跨区贩卖的猪只必须严格进行检疫;其次,养殖场应严格执行疫病防控措施,并按照要求进行管理,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必须受限,以确保生物安全。

五、结语

目前非洲猪瘟依旧是规模猪场需要极度重视的传染病,非洲猪瘟无孔不入,难以防控,这就需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重视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疫病防控,通过对非洲猪瘟流行特征及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认识,针对非洲猪瘟疫病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生物安全疫病防控措施,从加强防控宣传、规范引种工作、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严格落实防控几方面进行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猪只猪瘟非洲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