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2024-04-08马东峰王安全咸富莲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乡土专业

●马东峰,王安全,咸富莲

一、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本研究对Y 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访谈。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归属感较低、乡村社会建设角色疏离、专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要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需要正视这些问题,突破这些困境。

(一)骨干教师存在职业认同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担当和时代使命,既要勇于担当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也要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建设。 在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龄在11-20 年的教师职业归属感相对较低。 在被问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52.2%选择了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为了充分发挥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必须正视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存在的职业认同危机, 关注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候鸟型”工作状态,避免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与脱嵌, 以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成为学生最为熟悉的“陌生人”等问题,以免影响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认知和专业发展水平。

(二)与乡村社会建设角色疏离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作为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之一,肩负着新时代“新乡贤”角色,理应参与乡村社会建设。 但部分教师在追赶城市教师的旅程中,不同程度地游离于乡村文化之外,陷入了与乡村社会建设角色疏离的困境。在被问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角色应该是什么”时,94.1%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56.8%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44.4%选择乡村社会建设者。 24 岁及以下、 未评职称、非在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只有三分之一认同乡村社会建设者角色。 与乡村社会建设者角色疏离,缺少对乡土文化及其育人价值的认识[1],会导致乡村教育发展缺乏后劲。

(三)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前提,也是“根植于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内在强烈的发展愿望和需要”[2]。 由于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非教学性事务较多, 其专业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当被问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时,80.0%选择培训与进修,53.7%选择同行交流与合作,48.8%选择教研活动或他人指导,仅有45.6%选择自主学习,教龄为11-20 年、非在编、未评职称的教师选择自主学习的比例更低,自主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意见》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当被问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时,54.4%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占比最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主要群体是教龄为31 年及以上、教龄为11-20 年的教师。

(五)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激励制度不完善,部分地方依然存在以身份定薪酬、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绩效发放平均分配等现象。二是部分地方注重考核评价制度的工具性,忽略了考核评价制度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和促进功能。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水平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对考核评价方式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40-49 岁的教师对考核评价方式的满意度得分仅有2.78,亟须破解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化、功利化难题。三是部分地方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尚未落实落细。研究数据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年级和编制的教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了解不足,教龄为1-5 年、未评职称、非在编的教师对相关支持政策了解更少。

二、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消解职业认同危机

消解职业认同危机是深化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造就德才兼备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必要条件。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其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3]。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作为引导乡村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加强职业认同,对提高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至关重要。

第一,增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作为乡村小学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内在动力,应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增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职业归属感,落实他们肩负的传承与弘扬乡村社会文化、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建设乡村社会等重要职责,并以骨干教师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增强职业归属感。

第二,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落实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形成‘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4]”。 对此,既要让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充分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学校建设,也要加大对骨干教师的支持和表彰力度,提高全体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第三,激发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只有热爱乡村小学教育事业,才能安心从教;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职业身份,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才能够树立长期从事乡村小学教育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发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5]。

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河道在农业灌溉中作用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在农业灌溉的作用越来越弱,淤泥阻塞影响河道正常发挥其作用,因此积极研究和应用清淤疏浚技术对于水资源的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厚植坚守乡村教育的情怀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与脱嵌、乡贤角色式微等问题,亟须厚植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加强他们在乡村社会实践场域中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一,重塑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村社会建设角色。 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作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还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 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乡风文明的守护者、 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重要社会角色”[6]。 为了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必须重塑乡村社会建设角色, 植根乡村社会,肩负传承乡土文化、振兴乡村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感受乡村社会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新乡贤角色。 鼓励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基于乡村学校实践场域阐释乡土文化价值, 组织基于乡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增强乡村小学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与开发利用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根性”力量,发挥其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培育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土教育情怀。 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土教育情怀,是增强乡村小学教师对乡村教育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动力源泉。培育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土教育情怀,可以让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培养其对于乡土的认同[7]。 一要引导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走出校门,通过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生产生活和文化建设,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熟悉乡村社会的历史、乡风乡俗以及组织系统,走向乡村社会,乃至嵌入乡村社会,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建设乡村社会、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立足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乡土教育意识,丰富他们的乡土教育知识,提升他们的乡土教育能力,帮助他们在融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丰富其乡土教育情怀,理解自身作为乡村社会建设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三要将特定地域内的乡土文化、学生经验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培养乡村社会中熟悉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的下一代。

(三)激活自主发展动力

第一,培育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策略是强化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作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觉察到真实问题及其蕴含的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并主动改善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意愿与能力的动力源,能够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内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发展;当然,主体性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8]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要想完成新时代的重任,既要争做“四有”好老师,也要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 积极应对新时代乡村社会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严格要求自己, 并通过持续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此,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乡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激活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自主发展意愿, 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重视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面临的专业发展 “高原期”、职业归属感相对较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促进他们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果说终身学习是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则是他们的促进剂。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生态环境复杂,为了加强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营造专业自主发展氛围,激发专业自主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第三,提升教师的职业效能感。 为了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信,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效能感,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实践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以获取持续不断的学习力。 实践反思能力,是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及结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立足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育实践场域,通过课堂观察、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将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育实践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问题,以研促教,教与研结合,逐步提高职业效能感。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分层分类培训。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要求,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以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需求为基础,建立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数据库[10],精准设计城市周边乡村小学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题培训内容,尤其要提高50 岁及以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校本教研,建立信息化教学网络大教研制度。基于集团校或乡村名师工作室,构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网络大教研,切实加强学校间、学科间、不同变量水平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间的在线研讨和交流互动,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活力和参与激情,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第一,健全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制度。 福利待遇是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突破口。 针对国家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目标不够具体、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市区县也要完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合法权益等保障性制度,为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11]。一要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社会保险、工资水平、住房保障、医疗待遇、培训培养、职称评审等权益方面,保证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能够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 在核定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参考当地公务员的奖金、津贴与补贴等实际收入,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发放超课时量工作补贴、班主任津贴、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与综合考评奖等,确保提升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地位与待遇[12]。 二要落实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合法权益保障制度。 可以通过实施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暖心工程,为他们提供保障性住房,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在社会各行各业服务领域窗口为他们设置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健全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制度。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健全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制度。调动政府相关部门、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主体性,通过多元主体间的通力协作构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一方面,重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如个人、组织、各类机构、社会、市场、国家等,与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以无边界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利益驱动、专业发展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专业自主发展制度。

第三,优化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多个部门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和队伍建设质量。 破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化、功利化问题,亟须优化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多方位、立体式评价制度,切实调动他们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要持续推进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根据岗位职责,坚持多劳多得、优绩效优酬劳原则,对于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队伍建设活力。二要健全以任务为驱动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制度,激发教龄在11-20 年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动力。

第四,健全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精准培训制度。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推动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各方深度参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对此,亦需完善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制度,优化培训内容,创新混合式研修模式,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实施精准培训。 一要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年轻教师开展政策解读专题培训。 二要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骨干教师职业归属感相对较低问题,为他们开展乡土文化意识、乡土文化知识和乡土文化能力提升培训,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题培训。 三要结合城市周边乡村小学非在编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机会较少的问题,加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校本培训,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互动视频网络大教研,以及基于远程互动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 四要结合城市周边乡村小学50 岁及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系统设计和实施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结论

为了让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扎根乡村社会建设,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必须激发他们的专业自主发展动力,这既是新时代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关键举措,也是解决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归属感相对较低、自我提升意愿不强等问题的重要策略[13]。 为了加强城市周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亟须提高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重视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此引导他们提升职业认同感,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切实运用从政策留人到发展留人的多元举措,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市周边乡村小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乡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乡土中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