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
——以“我的1 分”教学为例

2024-04-08李健彭倩梅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数学课堂

●李健,彭倩梅

情境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情境教育。 我国情境教育的代表人物李吉林老师提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学、思、行、冶。情境教育的特色是“真、美、情、思”,强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1]。 数学有其独特的抽象性,借助情境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一、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特点与价值

(一)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教学时有机地融合直观生动的语言描绘,设计典型的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2]。 谢春燕提出,情境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真实情境设计,形成对原始理论经验的总结和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教学方法[3]。 数学情境指学习者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处的环境,它是数学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在想象和反思活动中,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探求世界的欲望以及对数学的热爱[4]。

可见,数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机地融合直观生动的现实场景或虚拟的学习场景,借助语言描绘,设计典型的学习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数学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意切”“意远”以及“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征。“形真”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真实的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 “情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并以此感染学生进入情境当中。“意远”是指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应以情境为依托,帮助学生延伸出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 “理寓其中”是指情境创设要以教材为中心,只有内涵丰富并具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有教学意义。

数学情境教学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以体现直观性、实践性、真实性的特点。 教师可以提供实物教具,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

(三)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而运用情境教学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手段和基本途径。

数学课程目标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实现从基本知识到核心素养的升华,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重视学生的感知活动,借助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素养的桥梁,发挥情境教学的重要育人价值[5]。

二、小学低段数学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现状

(一)小学低段数学的基本特征

小学低段数学主要具有生活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的特征,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教学要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为其今后在不同领域充分展示才能做好准备。

小学低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还要遵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6]。

(二)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现状

调查与研究发现,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现状:第一,部分教师对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理解存在问题;第二,部分教师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存在问题;第三,部分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的课堂中存在问题。目前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还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7]。

三、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有效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本人的执教经验、课堂观摩以及参考文献资料等学习经验,现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环节出发,提出以下情境教学策略:触发环节,创设情境;追究环节,探究情境;总结环节,优化情境;提升环节,延伸情境。

(一)触发环节:创设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富有数学意义的,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抛出的情境应当涵盖丰富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灵活选择、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创设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情境,并给出大量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和探索。 小学数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大致有生活场景、实物展示、多媒体及游戏呈现、故事讲述等,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贴切的数学情境, 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以“我的1 分”教学为例,用《一分钟》课文作为故事情境引入,主人公元元因为贪睡1 分钟导致错过了公交车,最后上学迟到。元元在睡觉的时候觉得1 分很短,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又觉得1 分很长,由两次不同的直观感受引出核心问题:1 分到底有多长?这个导入情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真情境、真问题”。

(二)追究环节:探究情境

在追究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情境,提取关键信息,实现自我与情境的对话;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集体讨论中相互质疑问难,集思广益,实现自我—他人与情境的对话;在全班反思中比较、小结,实现自我认知的更新。

1.在独思中实现自我与情境的对话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相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情境,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提供多样化的素材。

教师可以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我的1 分”课堂上,教师抛出核心问题后,先让学生利用学具独立观察钟表,了解指针的特点,自主认识秒针,并发现1 分等于60 秒。 简单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在群思中实现自我—他人与情境的对话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养成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收获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主动投入问题情境中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复杂的问题。群思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倾听、内化、交流、讨论、评价等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自己的数学表达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在“我的1 分”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前,教师先带着学生回顾以前学习长度单位的常用方法: 借助工具、亲身体验以及估计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联想,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和方法体系,真正做到结构化教学。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引,小组探究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有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探究”中实现“真成长”。

3.在反思中深化对数学情境的理解

全班汇报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在反思中,学生进一步明晰情境和问题,厘清方法间的内在同一性,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总结环节:优化情境

课堂总结再现教学过程,再次认知问题情境,对情境进行二次理解,实现情境的优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整合,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整体、 宏观角度再次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反思和拓展,体会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在“我的1 分”教学中,解决了课堂上的几个关键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让每位学生都有所获。通过全班交流学习收获,不仅巩固基础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珍贵,更加懂得珍惜时间。

(四)提升环节:延伸情境

提升环节包括70%的基础练习和30%的变式练习,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习得并能运用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能够进行迁移应用,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培养高阶思维。

1.在基础练习中再次体验情境

巩固练习指学生把通过多种方法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原有情境中去进行练习,从而巩固新知。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带着不一样的认知再次感知最初的问题情境, 学生或许能从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实现情境的拓展和延伸。

在课例“我的1 分”中,学生认识了分和秒,知道1 分等于60 秒,在习题中设计让学生修改元元的“时间日记”的题目,通过判断时间单位的使用是否正确,学生再次回到“元元的一天”这一情境中,并能用这节课习得的知识解决情境延伸出来的相关问题。

2.在变式训练中实现情境迁移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梯度、与学生的真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实现情境的迁移。实现情境的迁移需满足三个原则:多样性、层次性、有效性。多样性是指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体验的多样性,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情境和习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层次性是指练习难度要循序渐进、层次递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才会更加愿意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思维不断得以提升;有效性是指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尽可能收获最大的效果。

猜你喜欢

情境数学课堂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