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穴之见※
2024-04-08谢雨君洪亚群
谢雨君,洪亚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千金翼方》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说明古人对穴位的命名不是随心所取,而是以日月星辰、河流山川、人文地理等对穴位进行命名。腧穴发展至今,公认的人体穴位有362个,其中以“门”取象比类命名的穴位占6%[1]。“门”穴的命名不仅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揭示了腧穴的本态特征。笔者通过分析“门”穴的含义和分布,归纳其生理功能,以期为针灸临床和穴位本态研究奠定基础。
1 “门”穴的含义
《说文解字》对门的解释为:“门,闻也。从二户,象形。”《玉篇》称“门”为“人之所出入也”。《博雅》言:“门,守也。”可知“门”是沟通内外、传播信息、防敌于外的独特媒介。在中医学中,“门”字通过取象比类法被广泛运用于中草药、身体部位及腧穴的命名。如中草药中的当门子属麝香中的极品,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闭门草具有昼开夜闭的特性,可补肾涩精[2]。在身体部位的命名方面,《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这些“门”位都有连接上下和开阖收纳的特点[2]。在人体腧穴的命名方面,《针灸穴名解》载:“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有开阖出纳意也。”《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说明以“门”命名的穴位不仅是人体正气出入的通道,更是经络之气所至所归之处。
2 “门”穴的分布
2.1 分布部位 “门”穴数量仅次于带“俞”字的穴位,共计43 个,广泛分布于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及四肢[3]。在十四正经中,除大肠经、小肠经没有“门”穴外,其余各经均有“门”穴,其中分布于头面部的有哑门、耳门,分布于胸腹部的有云门、期门、梁门、关门、太乙门、滑肉门、幽门及京门、章门和石门,分布于腰背部的有风门、肓门、魂门、命门,分布于四肢的有神门、郄门、殷门、金门、液门、箕门及冲门。除命门、哑门和石门为单穴外,其余穴位均左右各一。
2.2 分布特征 “门”穴分布特征有三。一是“门”穴分布与经络的生理特性紧密关联。如殷门、风门、金门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被喻为“一身之藩篱”,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诸穴亦有祛风散寒、除湿蠲痹之功,为治疗头项痛、腰背痛及足踝痛的要穴[4]。二是“门”穴分布多为气血汇聚之地。如箕门、冲门位于动脉搏动处,云门靠近肺尖,液门位于三焦经,魂门位于肝经,章门、期门、京门、石门为脾、肝、肾、三焦之气输注于胸腹部而成,神门、郄门与心之气血息息相关,命门、肓门与肾脏和肾经关系密切,梁门、关门、太乙门、滑肉门、幽门靠近胃腑。这些“门”穴分布之处都是脏腑气血出入的关要,对所属脏腑经络气血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门”穴分布与所治的局部疾病密切相关。顾名思义,耳门和哑门对耳部疾病和失语失声等相关疾病具有独特疗效。
3 “门”穴的功能
3.1 运行气血 云门位于手太阴肺经,为肺经最高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乃气也,云门犹气化飞升之门,是肺经之气由内传达于表的门户[5]44。肝藏魂,心藏神,魂乃神之变。魂门为魂之主,可疏肝调气,治疗一切精神类疾病。神门乃神之主,为心之原气输注留止之处,可调神治神,治疗失眠、健忘、心烦等症。心包代心受邪,郄门同神门,亦是心之气血运行的门户。两肾之间乃激发生命动力之门,故有命门,此穴乃生命精元所藏之处,可温补元阳,治疗命门火衰导致的一切疾病。“肓”指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肓门之上乃膏肓俞,之下乃胞肓俞,是上下肓穴气血出入之门,可治疗三焦疾病[6]。《针灸大成》言该穴:“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液门乃津液出入的门户,高式国言“刺本穴而津液立生”,此穴擅治热病、头面五官病及津伤干燥症。冲门是气机升降的门户,可升举降逆,临床常用于治疗胸腹气机逆乱之疾。耳门因位于耳旁而得名,是耳部气血出入的门户,擅治耳聋、耳疮、耳鸣等耳部疾病。哑门内应舌咽,系舌本,为舌咽部气血汇集之处,《针灸穴名解》言其“刺之俾使发音”,凡喑证均可取之[5]13。
3.2 抵御外邪 风门,又名“热府”,位于肺俞之上,是气息出纳的必由之路,亦是风邪侵袭人体的门户。《针灸大成》云:“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故本穴可祛风散寒,治疗伤风、感冒等疾病。《标幽赋》曰:“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金”属五行之一,特点是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之意,亦为肺的五行属性,肺为水之上源,主肃降,《伤寒溯源集》又曰:“太阳者,膀胱寒水之经也,膀胱曷为称寒水乎。”金门属膀胱经之郄穴,是肺经之气下通于膀胱的门户。本穴一方面可抵御风寒之邪侵袭头面,另一方面可助膀胱气化,利水通淋。殷门居于膀胱经,位于大腿后方肌肉丰厚处。殷者,乃殷实、殷阜之意。本穴功擅抵御寒湿之邪,通泄瘀滞之血,是治疗腰腿痛的要穴。
3.3 开痞散结 梁门、关门、太乙门、滑肉门均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幽门乃足少阴肾经穴位,此五“门”均分布于胃肠附近。《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伏梁因长期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导致脘腹部出现痞满肿块,犹如一长形木块横亘于脐至胃脘部,故梁门擅开横亘之积,破横亘之梁,是运行水谷之关要,是胃气出入的门户[5]71-72。《说文解字》曰“关,以木横持门户也”,现“关”为闭合之意。《会元针灸学》云:“关门者,胃气出入食下关,胆汁入胃助消化而润肠之门。”由此可知,关门擅闭存胃腑之气和足阳明胃经经气,从而保证胃腑发挥腐熟水谷、降气下行之功。高式国言该穴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太乙门,“太”与“大”通,“乙”与“一”通,又“乙”意为“曲”,犹如肠道多曲也,其内应屈曲的小肠及横结肠两曲端,故本穴擅调肠开腑[5]72-73。《针灸甲乙经》认为本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调神定志、镇静宁心的作用。《针灸大成》言本穴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滑肉门,“滑”利也,《周礼·天官》云“以滑养窍”,故滑肉门擅通利闭塞之窍门,且本穴靠近胃肠口,刺之可通积化滞。幽门,“幽”隐也,《逸周书·溢法》曰“壅遏不通曰幽”,且此穴位于胃的幽门口附近,可通腑化积、行气开痞,同时本穴内应膈肌,是足少阴肾经经气从腹至胸的门户,故幽门除可治疗胃腑相关疾病外,还可治疗胸胁背痛。章门位于足厥阴肝经,“章”者,障也,引申为障碍之意,人体的癥、瘕、疝可视为障碍之物,易阻塞脏腑气机,取该穴犹开郁滞之门,可开痞除障,通痞塞之郁气。
3.4 通经除滞 期门为肝之募穴,是治血证的要穴,血证又以月经为最,故此穴擅开妇人经血之门,使妇人经血按期来潮,月信有期[5]209。京门,肾之募穴,“京”者,高丘也,筑丘以防水,《针灸甲乙经》载:“溢饮,水道不通,溺黄,小腹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故京门治疗水液代谢疾病有独特效果。石门属任脉腧穴,是任脉气血出入的门户,凡任脉气血不通导致的生殖、泌尿疾病,取石门都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石”有坚硬之意,高式国言石门蕴藏人体之精,亦有封藏固元的作用[5]27。箕门,“箕”乃星名,为司水之星,常用于治疗水液代谢异常,如小便不通、淋浊遗尿等。
4 “门”穴的应用
4.1 “门”穴在脏腑病方面的应用 诸“门”穴是正邪出入的门户,对所属脏腑经络的气血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肺系病、脾胃病、肾系病、妇人病等临床各类疾病。人体正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出现感冒、咳嗽等肺系病,可选取风门、云门,配伍列缺、合谷、风池等穴祛风散寒。王宇等[7]在风门行拔罐、艾灸治疗小儿风寒感冒,1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92%。脾胃位于中焦,居人体中央,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引起脘腹痞塞、恶心呕吐、胃痛纳呆等症状。梁门、关门、太乙门、滑肉门、幽门、章门具有开痞散结、和胃健脾的功效,是治疗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常用穴。张官印等[8]运用“阴阳刺”法,选用章门、梁门及脾俞、胃俞、膈俞等治疗58例胃脘胀痛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治疗肾系疾病如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遗尿等,可选用金门、京门、箕门,配伍命门补益肾气、疏通水道、化气通淋。命门是人体大穴,凡由肾阳亏虚导致的各类疾病均可选用此穴补肾生火。此外,肓门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尤其是左肾结石。因两肾位置不同,压痛点也不同,左肾结石敏感点多位于肓门,临床常配合志室、腰夹脊、三阴交等,镇痛效果显著[9]。若妇人月经过少或月经不至,临床常针刺期门,若寒则灸,以通经血之门。古书称刺石门可令人无子,故此穴为禁刺穴,现代医家常用该穴以避孕。也有医者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其可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如赵海音[10]应用小功率激光仪照射石门、中脘20 min,配合强刺激足三里,3个月后患者怀孕。石门对生殖系统是否有双向调节作用,值得医者进一步研究。
4.2 “门”穴在肢体经络病方面的应用 针灸临床常见的肢体经络病如颈、腰、臀、腿疾病,“门”穴取之有效。潘宝键[11]应用巨刺液门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颈椎病的常规治疗。王海荣等[12]以金门为主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慢性腰痛,疗效颇显。张从道[13]取殷门配合丰隆、跗阳、阳陵泉交替温针灸治疗臀肌筋膜炎疗效良好。文献研究发现,魂门临近肝胆之俞且上有魄户,被称为“阴阳交替之门户”,此穴治疗子时、丑时、寅时疼痛尤甚的腰腿疾病效果明显[14]。冲门疏通经络的疗效较好,可用于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足内侧痛等[15]。
4.3 “门”穴在头面五官病方面的应用 耳门常与听宫、听会配伍治疗耳部疾病,如王飞宇[16]应用电针耳门、听宫、听会配伍翳风、三阴交、侠溪等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哑门系舌本、通心气,是治疗失语失声的要穴,如封丽华等[17]以哑门、风府为主针刺治疗脑卒中失语疗效显著。液门可治疗五官科疾病,如朱现民等[18]于液门透中渚,并予中强度刺激使针感经手臂放射至头耳区,治疗耳鸣耳聋、牙痛疗效颇显。
4.4 “门”穴在情志病方面的应用 《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可见神魂互依互存。若肝不藏魂,心不藏神,可见魂不守舍,夜寐不安,精神恍惚,反应迟钝,甚则出现癫狂,临床常选取神门、郄门配伍肝俞、心俞、厥阴俞等治疗。杜莉等[19]研究发现,电针神门、三阴交在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状态方面较单独电针三阴交更有优势。期门除可治疗血证外,还可舒情志、畅气机。王慧[20]将6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芒针期门透刺章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
综上,“门”穴在治疗脏腑病、肢体经络病、头面五官病及情志病方面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扩大“门”穴治疗范围,提高“门”穴治疗效果。
5 展望
现代针灸学者致力于穴位本态研究,揭示穴位的科学价值。何谓穴位本态?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穴位是脏腑气血、人体正气游行出入的门户,对穴位施以有效的刺激可以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鼓舞人体正气的功效。近现代学者认为,穴位不存在唯一的“本态”,而是由于机体病变而出现的体表牵涉性病理性反应,穴位可以看成是人体的“体表地图”,人体的内脏或更深部组织与“体表地图”不断地交互调控,即动态变化的“穴位敏化”,当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穴位即会“开阖”,从正常状态下的静息态变为激活态,从而释放大量生物活性介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1]。因此,笔者认为,“门”穴作为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扶正祛邪、开阖出纳、运行气血的特点与穴位在功能和状态方面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门”穴深刻揭示了穴位的本态特征,为穴位本态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期望今后“门”穴不仅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还能以“门”穴为切入点,在穴位本态研究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腧穴内涵,推动腧穴理论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