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庆龄情系中山陵

2024-04-07水新营

党史纵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山陵紫金山宋庆龄

水新营

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地。虽然作为妻子的宋庆龄最终没有陪伴孙中山先生一同葬在中山陵,但在她的心中,中山陵占有重要位置,她对中山陵寄予诸多牵挂,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亲自为中山先生勘察墓地

紫金山南麓是明孝陵所在地。1912年2月,孙中山请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10日与时任临时大总统秘书长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转至半山寺时,孙中山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山势雄伟,满目葱郁,便由衷地说:“他日待我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土,以安置躯壳尔。”和宋庆龄结婚后,孙中山也和她谈过这个心愿。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逝世前一天,再次嘱托宋庆龄、汪精卫:“吾死以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逝世,灵柩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

4月10日晚,宋庆龄、孙科等由北京抵达南京,第二天上午前往紫金山初步勘察墓地,下午赴上海参加悼念孙中山的活动。4月21日上午,宋庆龄和孙科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宋庆龄先至虎山,发现这里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到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于是当天未能作出决断。第二天,宋庆龄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如今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宋庆龄望着眼前一派苍茫的山麓,沉思了好一阵子后,说道:“小茅山固然安全,但毕竟太低了点;如果选在山顶,高是高了,在军事上又有危险,我看还是建于南坡平阳处为好。”4月23日晚,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

墓址选定后,接下来就是与当地协商圈地事宜。当时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葬事筹备处负责人杨杏佛到南京后,首先拜会苏皖宣抚使兼江苏军务督办卢永祥和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由于北洋段祺瑞政府曾明令国葬孙中山,所以卢永祥答应尽力协助。韩国钧从地方利益考虑,表示圈地应将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除外,还要少圈民地,因此原定圈进整个紫金山的计划只得缩小规模,把墓园占地定为6500亩。后由于当地的民间谣言,说是上面要来强占民地、强拆民房,甚至要挖坟掘墓,引起民众恐慌,最后只能将墓园缩减为2000亩。

一边选定墓址,另一边葬事筹备委员会还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山陵的修建工作。1925年5月,《申报》《民国日报》等知名报纸都刊登了悬奖征求陵墓图案的启事和征求条例,向中外建筑师、美术家征求陵墓和祭堂的设计方案。最终由青年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获首奖。吕彦直曾负责北平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擅长以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

其间,宋庆龄多次出席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召集的关于孙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评判和选定的会议,对陵园的设计也提出过许多中肯的意见。她特别强调陵园的设计要体现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使谒陵的人能受到孙中山遗训的启示和熏陶。

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正式开工兴建,在广州投身国民革命的宋庆龄亲自前往南京,参加奠基典礼。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施工条件恶劣、材料运输困难及资金不足等原因,实际工程延期整整两年,直到1929年3月才基本竣工。

奉安大典情洒中山陵

中山陵建设基本完毕后,孙中山的灵榇便要移往南京。当时旅居欧洲的宋庆龄原计划1929年2月回国,不过后来接到杨杏佛来电,得知由于灵榇必经的中山大道还没有修筑好,大典推迟到6月份,于是她决定5月启程回国。

对于宋庆龄的回国,蒋介石出于政治目的十分重视,不仅安排专列迎接,而且在沿途的所有车站都准备了欢迎仪式。同时,蒋介石还派宋庆龄的两个弟弟宋子良和宋子安,分别代表南京政府和宋氏家族专程到辽宁奉天(今沈阳市)去迎接宋庆龄。

宋庆龄深知蒋介石的“别有用心”,绝不可能任由他摆布。于是,早在决定回国参加奉安大典前,她就公开发表了《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表示她虽然回国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但这并不表示她愿意同国民党站在一起。她特别强调,不会接受国民党的任何工作与安排。在此份声明中,宋庆龄还谴责了如今的国民党政权完全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还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尽管宋庆龄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还是躲不过蒋介石的“特殊关照”。所以她每到一站,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都会不厌其烦地重申自己的立场,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

5月18日下午,宋庆龄抵达北平(1928年6月北京改名为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回北京),国民党党政领导人、各界人士及孙科偕同夫人一起迎候她。接下来的几天里,宋庆龄每天都前往西山碧云寺谒灵,并与孙科及迎榇专员等商议孙中山遗体奉移等各项事宜。25日晚,孙中山的灵榇准备奉移南下。所有仪式进行完畢后,于26日凌晨1时启灵。当时,北平城的百姓们自发护送,沿途多达30余万人,场面十分壮观。

5月28日上午,孙中山的灵车抵达南京浦口。宋庆龄、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官在停于长江边的孙中山灵榇前祭奠,行迎榇礼。15时,灵榇运抵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在礼堂正中的灵位停定。紧接着,由蒋介石主祭,向孙中山灵榇行停灵礼。

此时的宋庆龄异常哀伤,但她还是坚持驱车前往紫金山察看孙中山的陵墓,随后入住陵园内的小别墅休息。5月31日下午,众家属又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进行家祭,祭奠仪式由宋庆龄主持。祭奠仪式结束以后,在宋庆龄带领下,众家属依次瞻仰孙中山的遗容。16时40分,孙中山的灵榇封棺仪式开始,由宋庆龄再次带领众人瞻仰孙中山的遗容。19时,封棺典礼结束。

6月1日是奉安日,清晨4时开始举行移灵典礼,典礼由胡汉民主祭。108名杠夫抬着灵榇平稳地踏过从牌坊到祭堂的392级石阶。登石阶的时候,蒋介石和他的副官位于宋庆龄的一边。宋庆龄注意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并坚持不让蒋介石搀扶自己。灵榇抵达祭堂,由蒋介石主持奉安大典。礼毕之后,宋庆龄和孙科夫妇等亲属亲自将墓门关严。至此,奉安大典结束。

宋庆龄原本就患病在身,奉安大典前后一段时间的劳累和强烈悲痛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病症。离宁回沪以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宋庆龄表示自己此次回国纯粹是为了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对政治不发表任何意见与看法。但蒋介石仍旧没有死心,还邀请宋庆龄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宋庆龄坚决拒绝。

此后,宋庆龄一直待在上海家里。8月1日是国际反战日,宋庆龄向“国际反帝大同盟”发去一份电报,强烈谴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之后,宋庆龄的电话被监听,外出被人跟踪,蒋介石甚至动过暗杀她的念头,不过由于宋庆龄在国民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宋美龄的强烈反对,蒋介石才没敢施行这个计划。

9月21日,宋庆龄踏上了驶往欧洲的船只,离开了这片令她伤心的土地。

1931年7月,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病逝。于是,宋庆龄回国参加葬礼。两个月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宋庆龄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抗日民主运动。同年12月19日,宋庆龄发表题为《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宣言,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进行的投降活动。

从欧洲回国后,宋庆龄经常前去拜谒中山陵,不过她十分低调,每次都是以私人身份前去。回国不久,宋庆龄立即投入营救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的工作。9月5日,宋庆龄由上海赴南京后,祭扫了中山陵,想到此刻革命志士尚身陷囹圄,革命事业任重道远,宋庆龄心潮起伏。营救邓演达未果,宋庆龄又和蔡元培、杨杏佛共同发起组织“牛兰夫妇营救委员会”,营救共产国际远东局和国际红色工会远东分会负责人牛兰及其夫人。她不避酷暑、不辞辛劳,几次去南京交涉。不久,宋庆龄从上海到南京赴中山陵谒陵。10月31日,宋庆龄从上海到南京再次谒陵。此行目的是为了营救陈独秀,她要去南京与国民党要人协商。每一次去瞻仰孙中山先生陵墓,宋庆龄就从先生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增添革命的信心和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祭奠中山陵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给在上海的宋庆龄发去电报,邀请她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考虑到宋庆龄的安危,中共中央为她北上的行程作了周密的安排,决定先把宋庆龄接到香港,然后让她再与何香凝等人一同北上。宋庆龄看信之后,非常感动,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欣喜。

但对于北上之事,宋庆龄却有着自己的考虑。后来,她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回信道:由于有炎症和高血压,正在诊治中,所以无法前往北平。随后,宋庆龄还通过秘书向毛泽东转达,经过认真考虑,她认为蒋介石是奈何不了她的。所以此时宋庆龄并没有北上,决定在上海迎接解放。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召开。鉴于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共中央决定派邓颖超前往上海迎接宋庆龄北上。然而,当宋庆龄听闻北上之邀后,陷入了沉思,说了一句“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为此,毛泽东专门给宋庆龄写去了一封信。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太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同时,周恩来也给宋庆龄写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现全国胜利在即……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邓颖超在到达上海的当晚,立即前往宋庆龄住处,两人一见面,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对老战友在久别重逢之后,叙说着往事。随后,邓颖超便转到了正题,她从包里拿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郑重地交到了宋庆龄的手上,对她说道:“中央人民政府即将成立,党中央和毛主席希望庆龄先生能北上共商建国大计。”

宋庆龄仔细阅读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从信中感受到了毛、周二人对她的礼敬和诚挚的期望。于是,宋庆龄欣然决定北上。她对邓颖超说:“个人情感事小,建国大计事大。我决定接受毛主席和周恩来先生的邀请,去北平。”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等陪同下,离开上海秘密前往北平。28日,宋庆龄抵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到前门火车站迎接。

1949年10月1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宋庆龄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15日,在全国政协委员罗叔章和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等人的陪同下,宋庆龄从北京返回上海,途经南京去往中山陵凭吊。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首次拜谒中山陵。16日上午,宋庆龄进入灵堂,她先在孙中山坐像前献花致敬,随后迈入墓室。宋庆龄梳着发髻,身着一袭深色旗袍,手捧大束鲜花,肃穆地站在圆形的汉白玉栏杆前,双眼凝望中山先生的棺椁,默哀良久,然后绕陵寝一周,以示怀念。1950年4月1日,宋庆龄因公带病离沪赴京,途经南京,再次赴中山陵晋谒,至为悲伤。

1953年,宋庆龄向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提出要办和孙中山先生有关的三件事:第一是在北京设立“孙中山纪念堂”;第二是发行孙中山标准像;第三是调整南京中山陵享堂中的坐像。民革中央了解到宋庆龄的这三个要求后,非常重视,马上派专人进行上报和落实。

前两件事很快得到了落實,但这第三件事就没那么顺利了。宋庆龄希望把享堂里孙中山穿长袍马褂的坐像改为穿中山装,这样更能体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此事也很快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并由国务院秘书厅通知南京市政府作初步设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被拖了下来,一直没有落实,这也成为了宋庆龄心中一大遗憾。

最后的葬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让身为“国母”的宋庆龄倍感欣慰,但此时她的人生也到了晚年。

1980年12月,宋庆龄的荨麻疹又开始发作,这一次持续了几个月,开始她并不在意,接着她在家中洗完澡后不小心摔了一跤,随后又高烧不退。经诊断,她患上了慢性淋巴癌。更为不幸的是,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先于她离世,给她带来了极大打击。

李燕娥16岁时就来到宋庆龄身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陪着她一起走过了整整53年的艰苦岁月。1981年年初,李燕娥在北京查出身患癌症晚期。闻听此消息,远在外地的宋庆龄不顾病体立刻赶回了北京,二人在一起交谈了许久。宋庆龄更是作出承诺,称今后二人要合葬在上海宋庆龄父母墓地,在地下也要永远在一起。听到这话,李燕娥露出了深深的笑意。当年2月,李燕娥离开了人世。

3月15日,为商量李燕娥的安葬问题,沈粹缜带着上海宋家墓地的图纸去北京同宋庆龄商议。上海有关部门按照宋庆龄的指示,很快安排力量,筑妥了李燕娥的墓穴,并举行了简单庄重的安葬仪式。

李燕娥去世后,宋庆龄的身体也垮了下去,没过几个月她便住进了医院。在病中,沈粹缜不时去探望她。宋庆龄和沈粹缜谈了很多。她讲到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是她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她在这里交往过许多革命者和进步朋友。当年她将大批医药物资送往解放区,支援人民军队也是从上海运出去的。新中国成立后,她在这里会见过许多国际友人。她还多次谈到上海有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上海住处还有中山先生许多衣物,每年都是由李姐负责晾晒,现在李姐故去了,只得由自己来整理了……她还说,她的父母都葬在上海,她热爱上海,她去世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家墓地父母身旁。

5月20日,在宋庆龄生命的最后几天,她曾和去看望她的廖承志作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对于宋庆龄为什么没有提出与孙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台湾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现在为此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6月3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宋庆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随后她的骨灰由专机运至上海。根据宋庆龄的遗嘱,她的骨灰被安葬于万国公墓其父母合葬墓的东侧。虽然宋庆龄未能葬在中山陵,但她一直心系中山陵,情归中山陵。(题图为中山陵)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中山陵紫金山宋庆龄
紫金山看梅
紫金山看梅
宋庆龄,三城记
游中山陵
紫金山院
宋庆龄
层林尽染紫金山
风雨90载中山陵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中山陵为何无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