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与身份建构

2024-04-07何晶晶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人设

何晶晶

【摘要】“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份建构,反映了公众人物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人设”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建构者和互动者双方的动态过程,有一整套完整的话语互动机制,它以凸显个人特点的标签性语言为主要标示。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视角揭示“人设”这种特殊的身份建构如何通过话语互动机制生成,生成的人设在话语层面上有何特点。

【关键词】话语与身份建构;标签性语言;人设;话语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37

无论是话语身份建构研究的社会学方向还是语言学方向,都明确提出了语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符号和意义系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中介角色。身份的话语研究认为身份在话语中产生,人们的身份建构过程可以通过言语实践表现出来。陈新仁(2018)认为身份是交际双方互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为了服务于特定交际目的而选择的结果[1],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身份观。

“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份建构,其生成有一整套完整的话语互动机制:从人设建构者想要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出发,以话语为主要工具,依托社交传媒和新媒体等渠道,在建构者和互动者的双向互动中,最后得到互动者以标签性语言为标示的话语反馈。本文以“人设”这一特殊的身份建构为案例,探讨话语与人设身份建构的关系和人设产生的话语互动机制,丰富话语身份建构理论。以期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人设产生的过程和话语特点,补充有关“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话语与身份建构

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在个体身份意识觉醒的同时,在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来达到身份建构的目的。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在身份建构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是相互作用的工具和中介,作为符号和意义系统,使人们得以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反映情况、与他人互动等都依赖符号,符号具有社会性。[2]语言作为一样被人类使用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人”的色彩,它寄托人的思想,带有人的主观目的。语言在人们有意或无意的社会交往中,被拿来构建个人在群体中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达到身份建构的目的。

(一)语言与身份。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意义,表现在个人就是个体对某一群体的归属。“身份”一旦被某个群体所认同,其在具有“同一性”的同时,也因其“差异性”而受到关注。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它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3]社会大众在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这端无法与获得高关注度的公众人物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相处,无法真实地获得关于一个人的信息,形成自己对其身份印象的评价。于是,人物访谈、综艺等节目以及微博等社交软件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让公众人物建构其身份的平台,观众从其言语行为中获得关于公众人物个人身份和品质的印象,并且给表现“突出”的公众人物贴上“标签”,诸如:直爽、吃货、逆袭、励志、学霸等。当然,这其中也有新闻传播的作用,但语言毫无疑问在标志身份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语言在个人凸显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中,充当信息传达者的角色。观众也即听话人是信息接收者,并从所接收到的信息中加工提炼出关于公众人物本人的身份印象。

(二)话语与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指话语交际的情景场合。一定的言语行为必须受制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我们在不同的语境制约下,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行为来完成交际目的。因此,身处不同的语境中,个人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家庭角色、職业角色等,也就有不同的互动目标,这要求我们每个人采取恰当的话语或者言语行为以满足个人的交际需求和社会期待。语境是一种社会背景和社会规约,它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提出了要求,个人要想在其中成功地建构自己的身份,必须遵守语境中的规则。

(三)话语与自我身份意识。自我身份意识代表自己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这种身份认知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话语不断建构自我的身份,这种对自我身份的相关表述可能会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

(四)叙述与身份建构。人们会在有关自己的生活场景的叙述中建构身份:他们会特意地突出某一部分叙事内容,也会省略一部分,目的是让说话人接收相关信息,得出关于自己身份特征和品质特点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会话策略,说话人的主观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即:我希望你了解的是怎样的我,我就告诉你能够让你得出相关结论的自述性叙事内容。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承担了一部分这种身份建构的职能。语言是建构身份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语境是大背景,体现社会规约,个人利用话语建构身份不能违背语境的规约性。自我身份意识是个人主观建构身份的起点,目的是让自己建构身份以区别他人。叙述则是身份建构的实施环节,叙述的策略会影响自我身份建构的成功与否。

二、“人设”建构的话语互动机制

“人设”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化的动态过程,从人设建构者自身到人设的生成有一套完整的话语互动机制。随着新闻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含有时间和空间差的网络留言、社交平台互动等新型的信息交流形式也随之普及。社会大众得以通过这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方式和处于不同时空的公众人物交流互动,他们在公众人物的人设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设”就是在建构者和社会大众的双向互动中,由社会大众得出的一种身份认同的印象反馈。人设建构的话语互动机制主要在建构者、建构者的话语实践和互动者的互相作用下实现,同时受到建构者自我身份意识和语境规约的影响,最终以标签性语言的形式形成“人设”。其过程表现为:人设建构者(自我身份意识)——叙述策略(语境规约)——互动者——人设:标签性语言。

(一)自我身份意識。自我身份认知是人设建构过程的开始,它也是人设建构话语互动机制的第一层,属于认知层面。自我身份认知是人设建构者对于自我身份的认识,反映了人们认识自我、期望获得社会认同的心理。

(二)人设建构者。“人设”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建构,从早期文学作品中虚拟的人物形象设定发展到今天特指有较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的人物特质,“人设”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从广义的人设概念来讲,“人设”不仅指公众人物为了吸引关注而打造的独特身份特质,也指个人以自我实现为目的而想要建构的身份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人设建构者。在后者的语境中,“人设”具有了不同于前者的感情色彩,从贬义色彩重回到中性色彩。

(三)语境规约。语境在人设建构的过程中不直接参与互动机制,但是它起重要的制约作用。语境不仅是个人获得自我身份认知的背景,也是建构者叙述策略实施、建构者和互动者双方互动的规约机制。话语信息要与个人身份相关,话语内容要与个人品质相符。互动者在信息加工环节之所以会输出以“言行不符”“说谎者”为标志的失败的身份建构,一方面是因为人设建构者的话语和自身身份特质相悖,另一方面是因为违背了语境的规约性。

(四)叙述策略。叙述策略属于人设建构话语互动机制的话语层面,凸显出话语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从叙述内容是否与个人身份职业相关来看可以分为相关叙述和无关叙述。相关叙述的话语紧紧围绕个人职业身份特征,不说与个人职业身份无关的话。公众人物个人采访中就自己对某一角色的理解和奉献的叙述属于相关叙述。相关叙述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个人的职业身份主题,其他个人隐私话题被忽略。

第二,从叙述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叙述者个人想要建构的身份来看,叙述策略可以分为突出叙述和省略叙述。突出叙述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而省略叙述是隐去个人不想要展现给互动者的叙述策略。如果在公众人物个人完整的采访叙述中,对职业和成就的谈论占据绝大部分,而关于个人隐私的内容只字片语,这就是突出叙述和省略叙述的运用。突出叙述和省略叙述只与个人想要达到建构何种人设的目的有关,与个人职业身份无关。

第三,邢福义、吴振国(2010)认为除了语言以外,人类还有诸如体态、美术、音乐等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他们称这类交际工具为副语言或准语言。人设建构者在建构人设的过程中,也会采取副语言策略。副语言可以分为依附性副语言和独立性副语言两种类型。[4]依附性副语言依附于语言才能表达意义,完成交际任务,如文字、交通信号等。公众人物的“人设”建构能够运用依附性副语言的手段,主要得益于社交传媒,如微博等的使用。独立性副语言则可以独立于语言实现人际互动的目标,如表情、动作、手势等自然体态语和音乐语言等。体态语可以帮助个人在进行话语叙述的同时表达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时还可以替代语言。独立性副语言多通过综艺等传媒节目表现出建构者的人设特征。

(五)接收者/互动者。接收者/互动者作为听话人的身份存在,从公众人物的言行中获得他们的身份特质,同时也为形成关于公众人物的“人设”信息做准备。接收者的角色由社会大众扮演,社会大众不仅是听话人,也是信息传播者。如果接收者成功地获得了关于公众人物的“人设”信息,并在心理上认可对方,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互动者。互动者会通过社交媒体等与身份建构者形成互动机制,这种互动不是面对面的,而是具有传播性质的社会互动。这种传播性质的社会互动会通过网络留言、发帖等形式显现出来。互动者的存在是“人设”建构成功的前提,只有互动者存在,“人设”建构的话语机制才能成功。建构者和互动者在双方的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人设”建构取得成功。

(六)人设:标签性语言。“人设”建构经过叙述者与互动者的话语互动和互动者的信息生成最终以标签性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标签性语言是对自我或他人的独特行为或者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的描述性话语,诸如学霸、戏霸等等。

三、人设的话语表现:标签性语言

“人设”即人物设定的简称,最开始主要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设定和塑造。随着娱乐产业的兴起和社交传媒的普及,“人设”被更多地拿来指代具有较高社交媒体关注度的公众人物的个人特质,成为他们获得身份认同的标签。标签性语言是人设在话语层面上的表现,指对自我或他人的独特行为或者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的描述性话语。标签性语言突出概括个人或群体的某一方面特质,例如身份特征、性格品质、个人成就等等。“人设”的建构过程是动态的、建设性的,其建构的结果是具有概括性的标签性语言。突显公众人物人设的标签性语言伴随社会交际中个人身份建构的需求心理而产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以带有褒义色彩的描述性语词为主。努力、学霸、才女、好男人、敬业等词语,全部都是正面性的描述。这符合主体对自我身份建构的心理需求:正面性的自我评价更能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基于这样的心理,在社会交往中,才会把这样的“人设”带到大众面前,积极性的话语也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还有一些标签性语言单独拿出来看并不具有褒义色彩,例如“憨憨”等。但在公众人物和支持者群体的互动过程中,这些词被赋予了一定的语境义,因而也具有褒义色彩:“憨憨”形容一个人朴实可爱。

(二)跨语境性凸显,与人设建构者职业相关度不高。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应该选择不同的言语行为,以遵守潜在的语境规约。而“人设”的建构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则突破了语境的条件限制,例如,学霸,本该处在学术环境的大背景下;好男人,语义重点多在对爱情和婚姻忠诚度高上。除了敬业、努力、演技派等部分“人设”和演员明星本身的职业有关,能够凸显职业素养外,大部分标签词语则与其职业无关。

人设的跨语境性,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交传媒的多样性和社会包容度的提高,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显露于大众面前的可能,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这种跨语境性的身份特征又符合社会大众对公众人物的期待感和窥探心理。在“名人”效应之下,普通人对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人格或道德上的期待感,将自己心中完美的身份印象投射到他们关注或喜欢的公众人物身上。窥探心理则表现出人们对所关注对象的深层认知需求。总之,公众人物塑造的诸多跨语境性人设,经过接收者/互动者的信息接收和加工,建构的也许是符合双方心理期待的人设。

(三)语义相关度和暗示性强。这种标签性语言往往在自我叙述性话语和具有暗示性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来。话语叙述者不直接给自己“贴标签”,而是在对话中透露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品质特点,对社会大众进行暗示性的身份告知。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设都是社会大众根据公众人物的言语行为而赋予他们的一种特殊身份印象。

(四)建构过程呈现动态性。身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根据建构主义的身份观:身份是动态的,身份具有协商性和可变性。人设的建构也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人设建构的动态性,互动者的态度也会在人设建构的话语互动机制中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特征。互动者态度的转变,昭示着人设建构的成功与否。

由于“人设崩塌”的频繁发生,“人设”一词也逐渐带有了贬义色彩。对公众人物人设接受度高的群体多是和其进行积极互动的群体,他们也是公众人物人设建构的互动者和传播者,这些标签性语言对互动者来说是具有褒义色彩的语词。对公众人物人设持批判态度的多是参与到“人设崩塌”社会事件中的互动者。

人设崩塌是自我身份建构失败的标志,这种自我身份建构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身份建构是一个社会化的动态过程。身份建构最初可以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自身的言语行为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由于自我认知的错误和话语的不真实性,这种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身份建构难以获得大众认同,必然要以失败告终。

四、结语

“人设”现象反映了公众人物利用言语行为来进行身份建构的心理诉求,这反映出话语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语言与身份建构有密切关联,它既可以成为自我身份建构的手段,也会成为身份建构失败的催化剂。人设建构有自身的话语互动机制,它从建构者本人的心理需求出发,采取一定的叙述策略,以获得接收者/互动者的认可为目的,最后在语言上以生成具有标签性的话语为标志。值得注意的是,人设的建构是动态的,以互动者的态度为标志。人设崩塌是自我身份建构失败的标志,这种自我身份建构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身份建构是一个社会化的动态过程。身份建构最初可以在和互动者的社会互动中通过建构者的言语行为获得短期的成功,但是由于身份建构者自我身份认知的错误和话语的不真实性,身份建构的话语互动机制就会失去积极的互动者。互动者的缺失,意味着无法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也昭示着身份建构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范宏雅,宋锐.话语身份建构研究的学理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1):139-142.

[3]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

(05):188-192.

[4]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人设
谈“人设”
如何积极地活在“人设”里
如何积极地活在“人设”里
如何积极地活在“人设”里
明星论“人设”,我们论真心
英雄“人设”这些年
明星最好的“人设”是什么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都活在“人设”中
英雄“人设”的变迁
文艺急于变现,让明星们的“人设”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