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甫的陇蜀纪行诗创作

2024-04-07于佳宁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
关键词:杜甫

【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最为鼎盛的时代,然而安史之乱打碎了唐王朝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面对战争、饥荒与政治上的打压,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开始了关陇之行。杜甫陇蜀纪行诗是杜甫在陇蜀地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真实写照,通过杜甫陇蜀纪行诗,可以了解杜甫陇蜀纪行的行程路线、杜甫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陇蜀地区的山川景色。杜甫陇蜀纪行诗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关键词】杜甫;陇蜀纪行诗;题材内容;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04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14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时任三镇节度使(平卢、河东、范阳)的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联合起兵反叛唐朝,共计兵力20万。这场持续了约八年的战乱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天宝年间,唐朝全国总人数约5200万,其中长安人口达到百万。安史之乱结束后,全国约17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人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这场内战使唐朝国力锐减、人口大量流失。杜甫身处乱世,战争旦夕之间改变了个人的遭际命运。

一、陇蜀纪行诗的题材内容

安史之乱使唐朝政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收复长安与洛阳之后,唐肃宗开始打压唐玄宗旧臣,杜甫受到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面对残酷的现实,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携带妻子儿女和小弟离开关中来到陇蜀地区,开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关陇之行。

(一)清晰的行程路线记录

杜甫的第一个落脚点是距离长安七百多里的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杜甫在秦州生活的这段时间之内,共作诗二十首,采用五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秦州当地独特的山川风景,陇蜀纪行诗开端于此。

秦州,三国魏始置,治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区);晋治冀城(今甘谷县境);隋县复古名,改州为天水郡;唐复曰秦州,移治成纪(今秦安县),属陇右道。杜甫在秦州杂诗第二首中描绘了进入秦州城后的所见所感:“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作这首诗时,杜甫已身处城中,首联就表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城内的城北寺。颔联描绘了隗嚣宫的景象:苔藓密密层层布满寺庙古旧的山门,寂寥空旷的大殿中还有用丹砂和青艧绘制的彩绘的残骸。颔联上句以“苔藓”之苍凉写“山门”之“古”远,与首联上句写山寺相扣;下句以“丹青”之绮丽写“野殿”之“空”旷,与首联下句写宫殿相合。颈联的描写由陆至空,明月照亮了叶尖垂露,溪风追逐着夜晚低垂云幕。古代泾水浊而渭水清,如《诗经·邺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即:泾水与渭水相比,其水混浊,只有泾水沉淀下来,才会清澈,故而有成语“泾渭分明”之说。尾联看似是写渭水无情,实际上是写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愁绪。

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动身前往同谷县(今甘肃省成县),凤凰台是成州的标志性地点之一,位于今甘肃省成县东南飞龙峡口,形若彩凤。屈原曾描述这里:“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山腰有高台,传闻汉代曾有鶤鸡栖落其上。“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巍峨矗立的凤凰台北边面对着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后运用周文王姬昌凤鸣岐山的典故,为下文埋下伏笔。从“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至“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杜甫借景抒情发而为诗,慷慨激昂地将自己的理想借凤凰台之景呐喊出来。山路绝迹,巨石丛林高耸。怎样才能得到万丈梯,帮助君主到达顶峰。担忧失去母亲饥饿寒冷而发出悲鸣的雏鸟,只愿剖出心脏喂养它。心可为果实,血可为甘泉,愿为君王献出自己微薄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杜甫虚实结合,将内心沉寂已久的渴望报效国家之情呐喊出来。“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内心深处只为战乱难平而忧虑,只愿再次发扬光大中兴事业,扫清安史之乱给世间带来的阴霾。杜甫因凤凰台之名而展开联想,他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有所作为、忠君爱国之情。

在成州食不果腹的杜甫决定携一家奔赴成都,成都在地理上远离中原战略地区长安洛阳,并且物产丰富,拥有大量名胜古迹。杜甫离开成州奔赴成都时,所作的第一首诗是《发同谷县》。开头用典,诗句典故出自《淮南子》:“墨子无黔突,孔子无暖席。”像墨翟、尼父这样的圣贤之士都没有办法安居,更何况如我一般的饥贫愚昧之人,怎能奢求安居乐业?“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到“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杜甫回忆初来乍到时自己的所见所感,和今日即将远行的悲伤情景形成对比。无奈无衣无食,只得一年四次远行。忧心忡忡地离开这个绝美之境,踏上遥远渺茫的远方。在倒映着残云的龙潭停下车马,回头再看一次虎崖石。在岔路口与友人们握手告别,潸然泪下。在同谷居住时日尚淺,但与友人们还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杜甫自嘲平生懒惰笨拙,偶尔栖居隐匿行迹。离开与留下都与本心相违,仰头望着林间的小鸟,自惭不如它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杜甫受现实所迫不得不离开同谷,《发同谷县》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成都府是这场漫长陇蜀纪行旅途的终点站,杜甫陇蜀纪行诗的终点,就是《成都府》这首诗。“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光线穿过榆树桑树间的缝隙,洒落在衣服上。“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仿佛忽然之间已经身处遥远的天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一路上常常会遇到新鲜的面孔,何处是安家之处,而故乡又在何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浩浩荡荡的江水不断向东流去,游子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怀念将岁月不断拉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城市中美丽的房屋一间挨着一间,冬日飞雪将树木染成白色。“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大都市喧喧嚷嚷,歌舞升平,夹杂着吹拉弹唱。“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繁荣华丽歌舞升平的大城市生活让人无法适应,感慨之余只能侧过身子望向遥远的山川桥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夜幕降临鸟雀都回归巢之中,此时的中原还处在一片战火之中,毫无音讯。“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皎洁的明月刚刚升起还未升高,漫天繁星明灭与月亮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游子客居他乡,乃古往今来都有的事情,那又何必在此黯然伤悲?《成州府》是杜甫的自问自答,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将羁旅的辛酸苦楚都融入一字一句之中。

(二)与友人赞公的交往

赞公,本名李衔,原为京都长安大云寺住持,在赞公任大云寺住持期间,杜甫曾与其有过交往。至京师长安陷于安史叛军之时,杜甫为保持名节不受泥污,曾逃至大云寺寻求帮助,得到了故交赞公的全力庇护,留宿多日,赠物乔装,方得以全节免祸,渡过难关。杜甫为赞公多次作诗,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杜甫因上疏为宰相房琯求情,被贬弃官,暂居秦州,偶遇被贬至此地避乱的赞公,《宿赞公房》作于杜甫赞公同谷县相逢之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怜惜之情。“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杖锡是佛教法器名,此诗中的杖锡代指赞公。赞公在深秋時刻为何来到此处?秋雨使栽在深院中的菊花枯萎,秋霜使半池莲花倾倒。宁愿违背本心放逐到此,仍坚持按佛家戒律修行。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因此月圆。关于此诗,浦氏认为:“同病相怜之作也。有惊愕意,有赞意,有聊相慰藉意,无怨意。”生活惨淡、四海为家的杜甫终于在此处再次见到了离别很久的老友赞公,他乡遇故知使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得到了一丝慰藉。

杜甫与老友赞公久别重逢,他们在同谷县共同度过了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美好时光,杜甫在此时作《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诗如其名,共计两首。这其中的第一首诗叙述了杜甫与老友赞公在同谷县西枝村置办房子时的情景。“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诗人孤身离开县城内,一路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小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沿着这条小路和溪水的流向,费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友人赞公的所居之处。“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赞公是佛教信徒,生性好清净。昨天他屈尊送来书信,极力赞论隐居于山林之中的乐趣。“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老友重逢欢乐的肆意远游,握着藤萝艰难攀登。“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登上山岩回望令人头晕目眩。“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沍。”希望拥有一处向阳的温暖住所,辛苦步行却只有寒冷的背阳山岭。“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这里的“惆怅”与“沉吟”表面看似是写“藤”与“树”,实际上则是曲笔书写主客失望之情。作为主人,朋友卜居未达而“沉吟”不语;作为客人,朋友不悦而自己亦表现出“惆怅”之色。“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层巅馀落日,早蔓已多露。”寻找居所的愿望没有实现,拄着拐杖回去的时候已是黄昏。夕阳西下,藤蔓已挂上了许多露珠。

二、陇蜀独特的山川景色

杜甫陇蜀纪行诗中存在大量描绘山川景色的诗篇,为人们展现了陇蜀地区壮美的自然景象。

陇蜀地区奇特地貌的代表之一就是铁堂峡,这里自古以来都是由陇入川的驿道,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关隘。“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巷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怀松柏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杜甫的《铁堂峡》极其生动地描述出了铁堂峡最大的特点:地貌的奇特与险怪,与此同时,抒发了诗人四处飘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凛冽山风的吹拂中,背井离乡的游子杜甫登上这缥缈险绝的铁堂峡。峡谷的形状犹如一座广大宽阔的殿堂一样,崖壁像累积起来的钢铁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不由自主心生敬畏之情。山路蜿蜒曲折一直通向天空,山岩巨大且厚重,犹如大地被劈裂。峡谷中修长纤细的竹子郁郁葱葱广阔无垠,抬头望向空中,纷飞的白雪仿佛已经嵌入天空。旅途疲惫令诗人在峡谷中不由自主地发出哀叹,自己心意颇高,渴望发挥才华报效国家,改变如今困苦的境遇,但时运不济身不由己。铁堂峡寒冷彻骨使河水结成像长蛇一样的寒冰,马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又不幸骨折。生逢战乱,安史叛军至今未灭。四处漂泊已三载,再回首,所遭遇的这一切令人悲痛不已。《铁堂峡》情景交融,作者直抒胸臆,于困境中仍心系国家安危,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

穿越铁堂峡后,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峡谷即青阳峡。青阳峡又名青阳寺、青羊峡,青阳峡因岩石峭壁上与青羊十分相似的石穴而得名。“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寞。”杜甫在《青阳峡》中描绘其地势崎岖险怪的同时,也体现出成州之旅的艰辛。遥远的森林不断横向延伸,天空都因此显得十分狭窄,崖壁如刀削一般陡峭。仰视远方悬在天边的太阳,俯视脚下陡峭的悬崖峭壁,不由自主地担心坤轴无法承受如此重量而坍塌。风声呼啸,宛如魑魅魍魉的尖叫,令人毛骨悚然,霜雪漫天飞舞使青阳峡的寒冷又增添了一分。回忆过去越过陇坂,那情景仿佛还在昨日,正值高秋时节,遥望远方的吴越。此情此景不禁使人笑话东方的华山太低,了解到北方的崆峒山原来这么小。陇坂的景观十分壮观,可以说壮阔雄伟、波澜壮阔。陇坂山势之突兀,仿佛在追赶着来到此处的人们,而也只有真正来到此处才能够感受到大陇蜀地区这种奇特的地形地貌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木皮岭位于同谷县(今成县)东南十公里,《木皮岭》这首诗着重描绘了木皮岭的自然风光,同时表达了杜甫对陇右山水的依依惜别之情。远处层峦叠嶂,群山犹如即将崩塌一般,原来除了五岳之外还有如此雄伟之高山。拔地而起的主峰挡住了阳光,低矮的山脚将大地割裂。闻虎豹搏斗嘶吼,观山风搅动云烟。高处废弃的栈道如断裂的车辕。木皮岭植被秀美,冬青树的根从石缝中生长出来。西崖的树木十分茂盛,如同一丛巨大的繁茂焕发的灵芝。山崖拔地而起,灵芝因焕然之气而繁茂,河水清澈见底,完全没有淤泥的痕迹。“忆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回忆往昔观《昆仑图》,今日亲眼所见,犹如玄圃尚存。面对如此美景,却不能久居,令诗人默默哀伤。杜甫与家人一路旅途历尽艰辛,黑暗的现实生活使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走,但通过陇蜀纪行诗,使千年后的人们看到在中国的一角,有一座堪与五岳比肩,如此巧夺天工、令人惊叹的木皮岭。在木皮岭上,至今还寄托、停留着杜甫千古不变的圣人心境。

三、陇蜀纪行诗的价值与影响

杜甫于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七岁开始写诗。杜甫三十九岁在《进雕赋表》中回忆三十二年前七岁时的自己,作诗直到即将四十岁,所作诗篇数量大约千余篇。杜甫的组诗被唐后三朝学者作为组诗创作的理论楷模进行不断分析与推敲,總结出的古典组诗创作的文体规范与基本原则,正是在杜甫组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陇蜀纪行诗中的组诗是杜甫组诗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杜甫组诗是中国古典组诗的典范。

杜甫的一生是历尽艰苦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是屡败屡战的一生。杜甫在当时作为一个小人物,面对充满战争杀戮的乱世,在黑暗的时代艰苦求生,在啮雪餐毡的过程中亲眼看见了当时百姓所经历的痛苦,这正是他的诗歌中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来源。这些特殊的经历也促使他的诗风从壮阔豪放逐渐转变为沉郁顿挫,从抒发个人理想抱负逐渐转变为记述百姓的痛苦遭遇,这些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热忱的爱与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杜甫的诗歌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弊端,他的诗犹如历史的重现,被称为“诗史”。陇蜀地区,这个曾经在文学史上并未获得过较高关注的地区,因为诗圣杜甫咏写的“诗史”从此名垂千古。

杜甫陇蜀纪行诗,是杜甫在秦州、成州境内和入蜀途中所作,总数不过五十余首,但其纪行的特点十分鲜明突出。杜甫于陇蜀纪行期间,踏陇蜀山川、赏奇特美景,与友人林间漫游。陇蜀纪行诗有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反映了杜甫的旅途行程、个人情感、残酷现实与山川美景。杜甫的陇蜀纪行诗是一幅瑰丽璀璨的华美篇章,陇蜀纪行诗跨越时空为千年后的人们展现当时陇蜀地区的真实风貌。人们通过杜甫的陇蜀纪行诗可以多方面了解陇蜀地区的险峻地貌、多变气候、风土人情等等。陇蜀纪行诗是杜甫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杜甫.杜甫诗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4]聂大受.从秦州诗看杜甫诗歌创作的转变[J].杜甫研究学刊,2002,(02):61-66.

[5]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8-54.

作者简介:

于佳宁,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