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论治癌痛的研究进展

2024-04-07周雨兴付文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医家癌痛气滞

周雨兴 付文胜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肿瘤中心二病区,山东 青岛 26603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导致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肿瘤患者不再局限于老年人,而是朝着年轻化发展;疼痛是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1/3的肿瘤患者罹患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影响着身心健康,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1-3],早在2002年,疼痛就被列为需要观察的第五大体征[4]。现代医学注重“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控制肿瘤疼痛的方案,然而长期使用,患者的消化系统易受毒副作用影响,容易产生依赖性,并受患者耐受性的限制。从整体生活质量来看,该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方法,在治疗肿瘤疼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不良作用小。近几年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疼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因此,探讨临床治疗癌症疼痛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近几年对癌痛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现代医学的认识及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癌痛的发生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产生的疼痛和表现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急性疼痛常与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有关,慢性疼痛常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如放化疗、手术)有关[5]。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恐惧的症状之一,它折磨着患者的精神和肉体,同时也会引起或者加重患者的焦虑,降低其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对原发肿瘤的治疗。药物治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级阶梯止痛方法[6],依据个体化原则合理给药;对原发肿瘤的治疗包括放疗、神经阻滞治疗、生物治疗等。现代医学的手段虽可以使大多数的癌痛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便秘、成瘾等;且部分患者对无限制增加药物剂量存在认知误区,因此依从性差,镇痛的效果往往不明显。有研究[7]表明,通过随访癌痛患者发现,在154 例患者中,20%的患者表示对阿片类止痛药存在顾虑,4.8%的患者并未遵循医嘱按时服药。虽然WHO 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在临床上有着使用方便、易行、起效快等特点,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疗效仍不充分。

2 中医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的记载中,并没有与癌痛对应的称呼,但有大量关于其相似病症的论述。对于癌痛,中医学认为六淫邪气、正气亏虚、七情内伤是病因,热毒壅滞、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是病机。虽然各医家对癌痛的病因病机认识略有差异,但总体对疼痛的基本认识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实证,为“不通则痛”;二是虚证,为“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中就有“痛而闭不通矣”和“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等阐述。“不通则痛”,是指机体外感六淫邪气侵袭,导致经络不通、气机不畅、血液瘀阻、痰湿内停,从而发生疼痛。“不荣则痛”常见于长期患病者,其机体气血亏虚,脏腑、经络缺少阳气的温润和阴液的濡养,因此出现疼痛,《医宗金鉴》曰:“伤损之证,血虚作痛”。同时,中医学认为情志也是癌痛的重要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种情志方面的变化与癌痛有着紧密的关系,癌症患者的紧张、焦虑、生气、抑郁等情绪,都会影响癌痛的感觉。总体来说,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病机也会有异,所以常常会有虚实偏重之别,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医家认为癌痛早中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治疗上需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原则。

3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3.1 名医辨证经验古往今来,各医家基于临床实践、结合个人经验,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来治疗疾病。因医家经验各有不同,对辨证的看法亦有差异,故用药习惯也各具特点。古代书籍就已有对癌痛辨证论治的相关记载,清代王清任强调以补气活血治疗本病,其《医林改错》中有不少方剂在现代仍应用十分广泛,如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产生的疼痛。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在治疗“癥瘕积聚”时,气虚就补中气以行气,气滞就疏通气机,血虚就补血滋阴通络,血瘀就活血祛瘀。

现代医家对癌痛的辨证亦有各自独到的见解。陈其华教授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肿瘤痰证学说”,认为痰邪阻滞经络是癌痛发生的原因之一;疗法以“消痰止痛”为原则,加以“内外合参”的思想,着重于机体整体的辨证,参以引经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李航森教授善于用经方治疗癌性疼痛,常把癌性疼痛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聚型、气血亏虚型[9]。刘沈林教授认为早中期癌痛多为实证,后期多为虚证,并把癌痛证型分为气机郁结证、瘀血阻滞证、热毒内蕴证、阴盛痰凝证、气虚血瘀证[10]。刘伟胜教授治疗癌痛以辨虚实为原则,实证以攻为主,主要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阴寒凝聚证;虚证以补为主,主要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11]。

3.2 临床研究论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癌痛的证型进行了研究,并在癌痛这一方面引入了多种统计学方法,如因子分析等,使癌痛研究这一领域更加的健全和规范。车勇等[12]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100例癌痛患者,结果显示气血亏虚证>肺气亏虚证>阴虚内热证>肝郁气滞证>瘀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吴登斌等[13]把60例癌痛患者分为气血亏虚证、毒热蕴结证、痰湿凝聚型、瘀血阻滞证、气机瘀滞证、正虚瘀结型等;相关症状频数结果显示,以正虚瘀结证(58.3%)多见,其后是气血亏虚证(20.0%)。环汝利[14]对80例癌痛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结果示气滞型>血瘀型>痰湿型>热毒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亏虚型。张利军[15]将45例癌痛患者分成了气滞型、毒邪蕴结型、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亏虚型;其中以血瘀型(40.0%)为主,其次是气滞型(26.6%)、毒邪蕴结型(22.2%)。

综上可知,癌痛的中医证型在名称上略有差异,分布的情况、规律也不一样,但总体可得气血阴阳不足为虚,气滞、血瘀、痰湿、热毒为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由此可知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癌痛的证型常常主兼并存,并非单一地出现;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证型的主次也会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3 文献探讨研究有学者发现,在统计相关文献中的癌痛分型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证型的名称、分布规律都有所不同。司富春等[16]收集了1979 年1 月—2009 年12 月中医治疗癌痛的文献,共检索了148 篇,其主要证型为瘀血阻滞证、热毒蕴结证、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聚证、气血亏虚证、阳虚寒凝证、阴虚内热证。陶方泽等[17]检索了2005 年1 月—2016 年12月治疗癌痛的相关性文献,分析得出其主要证型为瘀血阻滞型(19.23%)、气血两虚型(10.26%)、气滞血瘀型(10.26%)、痰湿凝聚型(9.26%)、热毒蕴结型(5.13%)、气机郁滞型(4.49%)、寒凝阻络型(4.49%)、阳虚寒凝型(3.85%)、阴虚型(3.85%)。付善灵等[18]采集了1991年1 月—2010 年12 月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共收集了112 篇,其主要证型为瘀血阻络型、热毒内蕴型、痰湿凝聚型、气血亏虚型、阳虚寒凝型、肝郁气滞型。赵芮[19]通过检索文献得出气滞血瘀证出现的频率最高,占19.12%;其次是痰瘀互结证,占16.84%;毒瘀互结证,占15.48%;寒凝气滞证,占12.29%;阳虚寒凝证,占12.29%;寒凝血瘀证,占5.92%。

在以上这些学者检索的文献中发现,疼痛的实证常比虚证的占比要高;分析其证素发现,实证疼痛多因邪实致病如血瘀、寒邪、痰湿等,虚证多以因虚致病如血虚、阴虚、气虚、阳虚等。这符合了中医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传统理念。但这些病因常常相互夹杂,合而为病。

4 治疗原则

癌痛的病机总的来说,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方面,早期多为实证,中期以虚实夹杂为主,晚期多为虚证,常见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痰湿、癌毒、血虚、气虚、阴虚以及阳虚等。刘寨东等[20]认为中药治疗癌痛要在治疗原则下祛邪扶正、攻补兼施,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合理用药。王沛教授在治疗癌痛实证时,常选用活血化瘀药,并兼以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等药以祛邪;在治疗虚证时注重扶正兼祛邪,以调理脾肾为关键[21]。总之,辨证论治和明确病机是治疗癌痛的基础,医家对癌痛的病机认识都集中在“不通”和“不荣”上,治疗上遵循“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原则,再结合四诊合参,更加严谨有效地控制癌痛。

5 中医辨证论治

5.1 分型治疗现在有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癌痛辨证论治,但是一直缺少统一的辨证标准和治疗规范。周岱翰[22]把癌痛分为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亏损证,气滞血瘀型运用失笑散和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有医家[23]将癌痛分为了七个证型,其中气滞证宜疏肝散结、行气止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血瘀证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证宜健脾燥湿、止痛化痰,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热毒证宜清热解毒、泻火止痛,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气血亏虚证宜补气养血,采用归脾汤加减;阴虚证宜滋阴柔肝,采用一贯煎加减;阳虚证宜温肾补阳,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有医家[24]将癌痛分成了四型,气滞血瘀证宜活血化瘀,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并酌情加入疏肝药物;痰瘀互结型宜活血祛瘀、止疼化痰,治以千金苇茎汤为主,加入健脾之品;癌毒内蕴型宜清热解毒,治以如意金黄散为基础,加入燥湿之品;正气亏虚型宜补气养血扶正,治以八珍汤为基础,加入补肾之品。有医家[25]将癌痛分了六个证型,气滞血瘀证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应用桃红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痰凝筋脉证宜健脾化痰、通络止痛,应用温胆汤加减;癌毒泛滥证宜清热解毒、泻火止痛,应用清瘟败毒饮或者黄连解毒汤合蟾酥丸加减;气血亏虚证宜补气养血、滋养经络脏腑,应用八珍汤加减;肾阴亏虚证宜滋肾补阴,应用左归丸加减;肾阳亏虚证宜温补肾阳,应用右归丸加减。亦有医家[20]将其分成了五型,气滞证宜理气导滞、调畅气机,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血瘀阻络证宜活血止痛、消肿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风寒客络证宜疏风散寒,方用蠲痹汤加减;毒邪蕴结证宜清热解毒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脾虚寒凝证宜健脾散寒,方用理中丸加减。

癌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疼痛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息息相关,实证伴随的疼痛往往以剧烈、痛不欲生等表现为主;而本虚无力抵御邪毒,邪毒进一步耗损正气,使虚者更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对癌痛的辨证论治。

5.2 专方论治随着癌痛研究的进展,许多医家针对治疗癌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各自对于癌痛进行专方专治。Cai P L 等[26]根据三阶梯止痛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温经止痛方”(由吴茱萸、白芥子、麻黄、细辛组成);结果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3%(P<0.05),不良反应及便秘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曹江勇等[27]自拟冰砂止痛酊(由朱砂15 g,硼砂15 g,枯矾15 g,乳香10 g,没药10 g,雄黄20 g,冰片30 g 组成)外敷治疗癌痛;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安慰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冰砂止痛酊;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数字等级评分法(NRS)的评分显著降低,其卡式功能状态评分(KPS)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冰砂止痛酊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李应宏等[28]治疗120 例气滞血瘀型癌痛患者,A组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结果显示B 组的有效率为96.7%(P<0.01),明显优于A 组的78.3%(P<0.01),且在止痛时间、起效时间上都优于A 组,硫酸吗啡缓释片的用量在后续都小于A 组。杨利军等[29]认为“脾虚”是消化道肿瘤产生的原因之一,故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肿瘤所产生的癌痛,结果发现其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并且缓解并发症,同时还可以和吗啡类药物合用。

6 结语

癌痛的发生是因为恶性肿瘤阻滞机体经络,使气血不能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出现疼痛。近年来癌痛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在癌痛治疗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药物的不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癌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它的辨证论治思想在临床上体现为个体化治疗、整体化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但目前中医对癌痛的辨证分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缺少了客观统一的疗效性评价指标,且近年来的研究也以临床疗效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中医药治疗癌痛相关机制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癌痛具有简便、低毒、安全的民族特色,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但在未来的临床中,需要建立一套公认的客观疗效标准,形成一套规范健全的临床研究体系。针对癌痛的研究,可以增加大样本、多中心、双盲法的试验,以进一步探索,为中医治疗癌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医家癌痛气滞
输尿管瘘并发盆腔脓肿误诊癌痛1例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骨转移癌痛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中的作用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老年癌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