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在《伊豆的舞女》汉译中的应用研究
——以女性描写为例

2024-04-07刘璐薄红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顺应性

刘璐,薄红昕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了当时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身份体系,特别具有时代代表性。女主人公作为艺妓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虽然不断追求着生活上的单纯快乐,却最终逃脱不了宿命的悲哀。在翻译此类文本的时候,译者要考虑语言涉及的文化语境,才能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在语言内还是在语言外,都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1]。译者在翻译时会在语言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自发或被动地选择语言,以求符合目标语读者所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为了顺应而不断选择的过程。语用学顺应论是1999 年出版的《语用论新解》中提出的研究语用学的理论,V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流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使交流成功的过程[2]。顺应可以表现为语言内与语言外之间的相互顺应,语言使用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不断做出抉择的过程。变异、协商和顺应是三个关键概念,语境选择与顺应、结构选择与顺应、动态选择与顺应、译者意识凸显与顺应四个维度构成了顺应论的基本理论视角。任何的语言选择都是非意识的,因为语言选择的范围是变化的,语言选择的过程也是不确定的,必须不断协调,其中语言的适合性可以使人从不确定中找到可协商的语言和策略,使沟通得以实现。在翻译日本小说时,由于文化和时代背景差异,译者必须考虑到语境转换的问题,这是一个译者顺应文化语境的过程,十分具有研究的价值。本研究围绕Verschueren 在顺应论中提出的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三个语言属性和语境选择与顺应、结构选择与顺应两个维度在翻译中的应用现象进行探讨,构建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分析框架,再结合文本中具体案例加以分析,探究在《伊豆的舞女》译本中译者的选择与顺应。

1 国内外对顺应论的研究

社会与人文翻译领域的顺应理论主要着眼于对该概念和翻译策略之间的关联以及运用的研究,以及对小说、科普文章和城市外宣中的翻译政策等的研究。张学玲基于顺应论,剖析了城市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以顺应论为指引,进行了外宣文章的翻译策略研究。朱俞颖基于隐喻理论的定义,选择《围城》为研究对象,从顺应论视角对《围城》中目标域中的隐喻日译进行分析。同时,将隐喻策略归纳为直译、意译等策略,最后从顺应论中的选择和适应视角对原文语料中的隐喻日译进行分析。王梦飞和廖莉平从性别语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名著《伊豆的舞女》中三位女性的语言,对每位女性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探究,还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了人物形象,总结了女性用语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际关系上的作用。

从国内研究的总体来看,顺应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翻译策略方面。评价性质的文章很多,但研究性质的文章很少,文学类翻译的文章也很少。从研究背景来看,目前关于顺应论的论文很多,关于《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研究的论文也很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翻译分析的研究比较少。通过以上先行研究,笔者对顺应论下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汉译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前辈们总结的宝贵经验和思路进行了再分析。本文旨在根据顺应论,开展关于《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的翻译分析研究。

2 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2.1 顺应论的三个特征

无论从社会上还是功能上,语言的变异性对语言使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Verschueren 认为,语言选择首先以变异性为特征,变异性使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语言内及日常语言使用的不同情况下,在广泛的可变选项中进行语言选择。它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进行运用,包括语音层次、语义层次和语法层次。协商性是指语言的特性,它不是固定的规则,而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也就是说,由于语言的这一特性,交际者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还可以得到高度灵活的规则和策略指导。语言使用者进行语言选择以达到他们特定的交流目的,顺应是基于现有的情况进行的,换句话说,语言选择是符合上下文的,因此语言的顺应性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语言交际者在思考后,把可选择的语言灵活调整,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目的的过程[3]。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为顺应性提供内容,顺应性是语言功能的发挥手段,语言选择的三个性质是相关的。变异性决定了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协商性使语言使用者了解语言的选择方法,顺应性解释了为什么语言使用者应该进行某种语言选择。作为语言使用特性的核心,变异性结合了协商性和顺应性,形成了语言选择的全过程。

2.2 顺应性的四个研究角度

顺应论从以下四个角度解释语言的使用现象,分别是语境选择与顺应、结构选择与顺应、动态选择与顺应、译者意识凸显与顺应。语境因素包括上下文和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所有因素。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可选择不同的文化立场,包括原语文化立场、译语文化立场、沟通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立场[4]。结构性对象包括语言结构和其中的原则。动态顺应是顺应论的核心,贯穿整个翻译的过程,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处理,避免翻译腔,在还原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顺应读者习惯,使译文达到最佳的效果[5]。顺应过程的译者意识凸显本质上是语言使用中的自发意识。在顺应理论中,顺应是语言内与语言外相互适应的过程,其间存在着适配关系,这种构成要素被称为 “与顺应性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些因素起作用的三个视角: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言选择总是不断发生的,因此与语言选择构成符合关系的符合性相关的语境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非语言语境又称为交际语境,其中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指语言选择发生的环境,在顺应论中反映的要素是时间和空间,其中许多因素与社会场所、特定社区、特定机构有着本质的联系,这些场所、社区或制度有着特定的、必须遵守的沟通规则。语言互动是心理与心理的互动,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心理层面的交流。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交际双方心理层面的某些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进入交际语境,与语言选择构成契合关系。

3 《伊豆的舞女》简述

《伊豆的舞女》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和薰子的第一次见面过程、相识过程、交往过程和分手时的情感变化,体现了悲伤和美的情感,使读者亦能感同身受。这部作品充满了悲剧色彩,描绘了不同的人对女艺人的看法和态度,当时日本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女艺人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歧视。小说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内容,例如,由于不平等的思想,甚至连女性都歧视薰子,导致薰子内心非常自卑。但由于生活所迫,薰子在生活中不能倒下,她只能表现得更加坚强,更加坚韧[6]。作为一位具有传统意识的男作家,川端康成无法避免创作中的男权意识,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女性总是处于比男性更低的地位[7]。当主人公与薰子的感情将要顺利发展时,主人公却不得不离开,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没有未来,而主人公与薰子的爱情悲剧充分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不平等思想。

4 顺应论在小说《伊豆的舞女》汉译本中的应用

4.1 结构选择与顺应

4.1.1 词汇

叶渭渠翻译的《伊豆的舞女》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包括一般词汇和特色词汇。词汇为语义的生成提供了配置,进行翻译的重点主要在于句子中词汇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例1:

原文:上の娘が風呂敷包み、中の娘が柳行李、それぞれ大きい荷物を持っていた。

译文:大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

原文描写了女艺人们行路的困难。“風呂敷包み”“柳行李”“荷物” 三者是并列关系,共同的动词是“持っていた”。译者在翻译成中文时,译文都配有动词,而且所用的动词没有重复,读起来富有韵律感。译者选择的三个动词可以表现语言选择中的顺应性,如果翻译时选择相同的动词,译文则会缺乏情感和节拍感,选择不同的动词搭配,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风格,读者也能更清楚地理解原文,同时也更能表现艺妓们一路上的艰辛和艰难,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4.1.2 句子

语序规则是句子组成的建构基础,从语用学的视角看,它反映了结构上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中日的语法存在很大差异,应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根据语序规则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2:

原文:そして自分の足のほこりを払おうとしたが、ふと私の足もとにしゃがんで袴の裾を払ってくれた。私が急に身を引いたものだから、踊子はこつんと膝を落とした。かがんだまま私の身の回りをはたいて回ってから、掲げていた裾をおろして、大きい息をして立っている私に、「お掛けなさいまし。」と言った。

译文:她似乎要掸掉自己脚上的尘土,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了抖裙裤下摆。我连忙后退。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将撩起的衣服下摆放下,对站着直喘粗气的我说:“请坐! ”

结合原文,译文从 “连忙后退” 处断句,后半句对舞女的描写 “跪在地上” 和 “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前一动作描写主人公的慌乱,后一动作描写舞女帮他掸去尘土的样子,说明舞女们的地位不高。语序规则符合读者的习惯,译者将原文的意思用符合中文读者习惯的语言结构来表达,使原文内容在译文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原语中的文化。

4.2 语境选择与顺应

4.2.1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是指语言选择发生的环境,在顺应论中反映的是时间和空间。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翻译阶段内,应遵循并顺应时间维度[8]。

例3:

原文:もう日が昇るのか、鏡の雪は冷たく燃えるような輝きを増して来た。

译文: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昇る” 有自然升高的意思。例如 “日が昇る(日出)” 旭日东升,指的是初升的太阳,形容太阳从东方升起。原文中并没有表示方位的词语,但在译文中将东方翻译出来,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也体现出顺应性在其语境选择时的应用。

4.2.2 社会世界

目的语读者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思想和经验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行为。认知包括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认知能力因素等各个方面。语言学选择能够相互适合的社会因素的范围,在原理上没有限制,大多与社会背景和制度特性有关[9]。所以译者们为了克服文化障碍,进行有效的交流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说明与补充。

例4:

原文:泉のぐるりに女たちが立っていた。「さあ、お先きにお飲みなさいまし。手を入れると濁るし、女のあとはきたないだろうと思って。」とおふくろが言った。私は冷たい水を手にすくって飲んだ。女たちは容易にそこを離れなかった。手拭をしぼって汗を落としたりした。

译文:泉水周围站着一群女人。“那么,请先喝吧。手一伸进去就会浑浊,我想女人之后会很脏吧。”妈妈说。我把凉水舀在手里喝了。女人们没有轻易离开那里。拧了手巾掉了汗。

译者只有了解其社会背景,在翻译时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原文中的女性与主人公一起饮水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女性们是日本极普通的艺妓,她们的生活状况十分困难,由于这种社会环境,所以女性当时也有自卑心理。译者使用恰当的词语进行翻译,从而传递原文中的社会文化,符合原文的社会背景和语言风格,向读者传递与原文相同的信息。

4.2.3 心理世界

社交中的心理世界是语境中十分关键的要素之一,它包括影响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一般说来,人类对世界的反映并非逻辑而是情感。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的过程是顺应自身和交际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翻译实质上是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心理世界之间交流的动态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译者顺应他们心理世界的关键因素[10]。在完成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不要直接翻译已有的信息,译者需要按照读者阅读的要求进行选择,以进一步激发积极的情感。

例5:

原文:「あの芸人は今夜どこで泊まるんでしょう。」「あんな者、どこで泊まるやらわかるものでございますか、旦那様。お客があればあり次第、どこにだって泊まるんでございますよ。今夜の宿のあてなんぞございますものか。」

译文:“今天晚上那些艺人住在哪里? ”“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里呢,少爷。什么今天晚上,哪里有固定的住所哦。哪里有客人,就住在哪里呗。”

这是对茶馆老太太的描写部分,她与主人公见面时的问候语、敬称,多次使用礼貌的表达,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主人公的敬意。这里的倾听者是主人公,讲的是关于舞女们的故事,在这里用粗暴的称呼代替舞女,以示老太太的态度。将 “あんな者” 翻译成 “那样的人”,既表达她对艺妓的歧视,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保证了原文与译文形式的统一,又遵循了语言原则,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在现代日语中,“旦那” 经常被用作称呼自己或别人丈夫时的敬称,但有时也会称呼商人的宾客或背后赞助剧场的人为“旦那”。日语中的 “旦那” 这个词,根据资料是从古代印度音译的梵语。梵语的发音 “旦那”(DANA)本来是“赐る” 的意思,作为佛教的语言包含 “布施する”“恵む” 的意思。在译本中,把其翻译成少爷,表现语言选择中的顺应性,从人称代词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轻视,这更符合人们当时对社会的心理情感,女性们在心理方面会变得更加自卑,译者没有选择直译,而是选择更符合当时人们心理世界的词语进行翻译,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顺应论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核心概念,以语境选择与顺应、结构选择与顺应为基础,对《伊豆的舞女》译本中部分例子进行分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所做的顺应选择行为。在语言结构的对象中,从词汇、语序进行研究。在词汇上,译者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原文中词汇的翻译。在语序上,译者选择不同的接续词来实现句子结构的顺应。在语境中,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根据原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规则以及人物所体现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表达原文的译文。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顺应论下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读者更了解日本的文学文化,对中日文学的传播有很好的作用。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对顺应论的分析把握程度不够充分,无法从顺应论的整体上进行研究,文本翻译分析不够精确,今后仍将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顺应性
我的伊豆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腐文大佬”竟是纯情女生:孟浪淘金致青春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我的伊豆
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