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策略
2024-04-07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工业学校王诗阳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工业学校 王诗阳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重要价值。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符合其课程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五育并举”在课程教学中的深入落实,更是对“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教育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运动为目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实施开展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有利于强化体育核心素养,实现课程育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深入落实“五育”协同育人。体育课程本身蕴含多元多维的教育元素,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能够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实现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发挥其培智、育美、立德、促劳的教育价值,真正实现将“五育”协同育人落到实处。二是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在传统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往往以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相对单一。但在跨学科学习的实施中,能立足于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是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跨学科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其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步发展学生多学科素养,对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协同合作等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教育内涵
创新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标内涵变化,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明确课程教学中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教育内涵,为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提供保障。一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跨学科学习时,在遵循本学科逻辑的基础上,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整合关联学科内容,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实践要义。这要求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分析学生未来发展需求,通过开展基于学生生活需求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从多维角度学习掌握知识,拉近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二要注重多种情境构建。传统的中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中,通常是以纯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动态关联的,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跨学科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构建多种学习情境,通过情境的串联满足学生动态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求。三是实现“五育”相互融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蕴含了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多方面内容,落实“五育”融合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素,更是新课标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构建起体育与德智美劳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实现“五育”的融合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四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实践体验是其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其实践参与需求,开展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体验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学习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跨学科学习实效。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策略
1.遵循先立后通,夯实学科基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开展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拓展学习者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高。跨学科学习虽然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但仍然要突出本学科的课程规律,充分发挥其课程教学价值,切不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因此跨学科学习的最终导向,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体能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若不能将本学科之“立”作为前提和基础,即便融合更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效果。基于先立后通学习原则,在实施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本位,强化体育学科知识技能的占有率,以课程教学为中心,拓展创新学生的学科逻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教学策略,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为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提供保障。
2.基于发展立场,优化学习设计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以及多学科融合教育思想的相关要求,明确探究主题、设置学习任务,从而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课程内容探究。同时,还应该意识到跨学科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各种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中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对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了明确阐释,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多学科融合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从现阶段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但整体上多是以提升学生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目标,这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过程目标、阶段性目标,而并非课程教学的素养目标,更不能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最终指标。例如,课程实施方案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融合劳动教育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通过巧妙运用器材资源,让学生参与体验模拟农作,如犁地、插秧、推独轮车等劳动内容的学练项目,能够针对性训练学生的体能素质,在妙趣横生的课堂中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注意相关安全事项,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健康行为。除此之外还促进了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劳动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3.设置驱动问题,实现自主探究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中,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并且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就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空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这包括图书馆、互联网、体育场馆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自由获取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倾听困惑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但是受到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依赖教师灌输,缺少自主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切忌“大包大揽”。要注重观察学生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采取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为顺利完成跨学科学习目标提供保障。例如,在“快速跑”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破解运动的‘密码’”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其中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弯道跑”,融合物理学科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探究“影响弯道跑速的因素”。在给学生提供更明确的探究方向和目标时,教师还可以设置驱动问题:“进行弯道跑时上体内倾和上体保持正直,对于跑速有怎样的影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结合物理课程中学习的有关离心力和向心力方面的知识,结合体育弯道跑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的帮助。
4.优化评价模式,推动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要优化和创新评价模式,借助有效多元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并发现自身在体育运动技能以及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为学生课后自主开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指导。例如,在完成“破解运动的‘密码’”这一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凸显表象性与成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比如定期开展交流会,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对自己活动开展过程收获到的成就以及体验感受进行总结与分享,如学习了哪些新的运动技能,了解了哪些学科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应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哪些新的认知,获得了同伴们的哪些帮助等,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和缺失;同时设计学习过程手册,布置学生完成主题学习成果制作,择优集中开展作品展览。通过多元多维的学习评价策略的实施,引导学生对其跨学科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总结。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次的跨学科学习成就进行记录,形成学生学习电子档案,阶段性评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情况。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开展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更是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教师要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跨学科学习切入点,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地制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引领驱动下对真实世界进行思考和观察,从而提升学生多元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学科知识,发展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