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德心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4-04-07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高新第三小学

新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公德心情怀生活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高新第三小学 李 琳

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追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执行环节,要注意调整教学方向,重视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共生活情怀、公共道德自觉、公共理性思维、公共责任意识,全面形塑学生道德品质。学生社会经历较少,对社会公德心存在一些认知偏差,教师要在共在观念、共存共生情怀、公共合作活动、共识情结、社会公共共情、道德共享体验、公共生活实践、公共课题实践等方面展开创新探索行动,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一、根植共在观念,培养公共生活情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公共生活情怀、共在观念展开教学设计,创设共享共建情境,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体验机会,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公德心实践环节,并在真实生活探索中建立公共情怀。

1.创设共享共建情境

培养学生设计公德心,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入共在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超越自我的意识,与世界建立和谐关系,让学生自然产生热爱公共生活的情怀。共在观念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有形的交往、互动建立的共建关系,教师借助辅助手段设计共享学习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问题设计、情境展示、生活观察、任务驱动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情境设计方式,教师有意识引入共享共建理念,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能够创造更多探索机会。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师利用媒体展示一些生活图景照片,组织学生展开话题讨论:“这张照片大家很熟悉,这是某天某时,老师现场拍摄我们班级的照片,仔细观察,看看自习课上,都有哪些不规范的现象。”学生进入照片观察环节,因为每一个人都在照片之中,自然有更强的吸引力。学生找到不少不规范的现象,课堂进入专题讨论环节。如何才能净化班级气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和规划,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见。学生有仔细观察,对不规范行为最为熟悉,提出的纠正方法也有可行性。

2.建立共存共生情怀

共存共生情怀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公德心培养目标引领下,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问题,特别是关涉“诚信”“友善”“合作”等问题时,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只有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赢得学习主动权。学生有公共生活经历,对共存共生内涵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教师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具体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深度思考,对生活经历进行客观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结合学情设定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在生活对接中形成心灵触动,由此建立起来的思想认知更为深刻。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生活经历。教师先要求学生展示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反面案例,然后让学生设计治理方案,从思想方面进行教育和影响,促进社会公德心的建立。学生开始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人习惯性插队,破坏了公共秩序。在一些公共场合,应该建立曝光栏,让不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人现场曝光。也可以对这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实行惩罚,根据其表现进行罚款,可以参照随地丢烟头罚款制度进行设计。”教师利用现实案例进行学习引导,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深度思考,学生对公德心培养有了全新认识。

二、激发价值认同,唤起公共道德自觉

公德心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唤醒学生内心自愿自觉的意识信念,这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诉求,为学生准备更多公共合作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探索中建立共识情怀,以便达成更多价值认同。

1.组织公共合作活动

培养学生公德心,要给学生带来更多鲜活的体验,教师设计公共合作活动任务,鼓励学生主动进入活动环节,结合生活认知体验展开探索行动,在广泛互动协作中建立公共意识。公共活动需要合作和交流,学生大多对公共活动有更多向往,教师适时展开心理启迪和疏导,能够快速唤醒学生公共道德自觉,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建立公德心认知基础。学生集体生活比较单调,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寻找公德心培养契机。教师设计公共合作活动任务时,要结合教学环境实际,以提升活动可执行性。如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学生详细阅读教材内容,对奉献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设计公共合作活动方案:学校最近举行了“爱心‘接力棒’”活动,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主动帮扶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帮助同学,也可以帮助社会陌生人。你准备帮助谁呢?有没有详细的帮扶方案?具体讲述帮扶过程和感受。学生对这项活动比较熟悉,大多数学生都有帮扶经历,面对这些学习任务,自然会积极应对。在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介绍,并给予正面评价,组织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对奉献精神内涵进行深度讨论,对帮扶他人行为进行深入解析,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其思想认知实现升华。这是一次难得的生活经历,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感悟是深刻的,社会公德心也得到了历练。

2.形成公共共识情结

学生对公共合作学习有更多参与热情,教师布设合作活动任务时,要注意渗透公德心培养目标内容,适时投放一些争议案例和话题,引导学生由“异识”走向“共识”,现实公共共识情结的建设目标。公共道德自觉是公德心的外化表现,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公德心培养内容,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公共共识形成的过程,这对有效唤醒学生公共共生情怀有一定助力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然后设定特定生活场景,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现场构思交流方案,根据剧情进行交流对话。如:一个小学生跟随妈妈来到陌生的城市,妈妈突发疾病,需要快点送医院救治。如果你是这个小学生,应该如何寻求路人的帮助呢?学生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时没有了主见,不知如何设计对策。教师做出具体的提示:这是城市背景,路人众多,要对路人身份做分析,哪些人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出手相助呢?学生重新思考和讨论,逐渐达成共识:路上有出租车司机、交警,还有私家车司机,都是可以求助的对象。在求助语言设计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给学生更多建议,学生逐渐进入到角色之中,开始现场演绎故事。在这个生活案例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对接生活背景,提出交流要求,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从角色体验中感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深入人心,促进自身公德心的建立。

三、指导明辨笃行,调动公共理性思维

公共理性思维是学生进入公共生活实践的基本素质,面对公共生活中的纷纷扰扰,需要有实践智慧的支持,选择适合的行为准则,培养公德规范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理性思维的建立。

1.对接生活渗透共情

学生有一定社会生活认知积累,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情况设计训练任务,结合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学科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展开公共生活体验,其教育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要充分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共情情况展开教学设计,以提升教与学的默契程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是班级文化活动,也能够渗透公共理性思维认知培养内容。学生对班级集体生活最为熟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展开学习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公德心有一定促进作用。如教学“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班级事务属于典型的公共生活范畴,教师列举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如何做好班级广播操训练呢?如何设计出场方案呢?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对学校广播操比赛活动比较熟悉,也有集体荣誉感,自然有主动参与的热情,纷纷献计献策。学校集体生活渗透共情内容,教师抓住学生心理诉求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围绕广播操训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给出具体的要求,学生行动迅速,深度思考和讨论,逐渐形成公共理性思维。

2.参照公德理性共享

公德心培养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对公德心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共享处理,将相关内容展开渗透设计,为学生创造理性思考的机会。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对社会、对国家也有不可割舍的情怀,教师要做好对应指导,设计适合的学习方案,让更多学生主动进入探索环节。如“我们神圣的国土”,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地理角度介绍我国的疆域和地理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学习,并设计了知识竞答活动方案。学生对竞赛活动比较有感觉,开始积极准备工作,教师介绍比赛组织形式,为学生圈定比赛内容,学生学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竞答活动拉开序幕,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抢答题、选择题、判断题,学生争先恐后地解答,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教师利用一个知识竞答活动展开教程,有意识渗透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公德心教育。从学生参与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思想历练比较成功。

四、创新社会实践,激发公共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公共责任意识,这是公德心培养的重要前提。教师有意识延伸学生生活实践长度,强化其公共生活实践体验,投放更多公共课题研究任务,为学生展开专业性学习创造条件,对促进学生公德心培养有一定助力支持。

1.强化公共生活实践

公共社会责任感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生活实践的机会,将公德心培养目标渗透到实践环节,能够为学生自觉展开公共生活探索行动提供方案支持。学生生活圈子不大,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教师对学生公共生活现状进行理性分析,设计一些适合的公共生活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认知积累进行案例分析,以提升教学品质和效率。教师针对学生实践诉求展开任务布设,能够赢得实践设计的主动权。如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学生大多不会关注生活中有关的民族问题,教师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游览体验,需要重点讲解,突出民族大团结主题。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自然有话要说。有介绍大草原旅游经历的,也有介绍彝族泼水节的,还有学生参与了少数民族的篝火晚会的,在具体讲解时,都能够有意识渗透民族一家亲主题。教师要求学生将生活实践体验写成一段文字,重点介绍游历体验和感受,介绍民族融合故事,提交到家校微信群之中。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开学习行动,一些家长也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外训练环节。学生有不少生活实践经历,其感知体验更为鲜活,教师从民族团结主题出发展开设计,不仅培养学生公德心,还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形成。

2.优化公共课题研究

教师有意识设计投放公共课题研究任务,围绕学生公德心培养主题进行活动安排,能够为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提供助力支持。学生社会生活经历虽然不够丰实,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并不少,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情况,围绕公德心培养主题设计研究课题任务,提出具体的研究要求,规划清晰研究路线,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最有效的帮助,也能够促进学生公德心的培养。如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包含内容极为丰富,公德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小课题研究任务是:保护我们的生态和家园,这是最为朴素的公德心。自行组建研究小组,深入生活实践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整改建议,准备参与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对生活观察调查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对小课题研究学习比较陌生,教师提出细致的要求,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设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学生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顺利进入到实践活动之中。经过一番探索,各个课题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调查报告纷纷出炉。教师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专业评价,实践活动圆满成功。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行动,对环境保护有了全新的体验和理解,其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和历练。

公德心是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围绕教学核心目标展开教程,针对性创设共享共生学习情境,组织公共生活合作活动,参照公德理性共享展开话题辩论,对接生活渗透共情实践任务,都能够为学生深度感知共情共识创造条件,顺利激发学生公共意识,培养其公德心情怀。公共生活情怀、公共道德自觉、公共理性思维、公共社会责任,这是公德心的核心内容,教师根据学情展开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深刻而丰富,培养效果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公德心情怀生活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中国社会“人情味”与 “公德心”的冲突及其消解论析
公德心培养,从爱护校园公物与环境开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作用初探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门店的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