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024-04-07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惠霞霞

新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思政历史目标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 惠霞霞

课程思政是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握教育事业发展、课程思政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内在逻辑

1.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现阶段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备受重视,成为各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也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学生家国情怀发展。同时,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实现高效学习,准确掌握历史知识,自主搭建历史知识体系。因此,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

课程思政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也恰是历史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并实现自身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同时,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经验,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在全体课程中的渗透,有助于学校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此外,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素养、人文底蕴、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协同发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党和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指示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渗透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党和国家对于中小学教育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更要注重课程思政融入各科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效果。

初中历史中含有大量可以与思政理论发生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从这些知识点切入,进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在学习近代历史时,教师让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和主要影响,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形成唯物史观、辩证史观,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这一教学举措体现了辩证法的原理,是历史知识与思政理论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

此外,思政教育和历史学科均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历史案例可以用来验证思政理论,而在思政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历史知识,这也是课程思政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的重要体现。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渗透思政元素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极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然而,结合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具体有以下表现。

1.历史教学目标有待优化

教学目标对于历史教学活动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关系到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并未体现思政元素,或者缺乏思政性,则难以推动课程思政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现阶段部分历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依旧以知识目标为主,过度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历史知识,能否牢记历史概念,而对于学生思政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故而导致教学活动缺乏思政性,这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渗透是十分不利的。

2.历史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渗透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接触知识、感悟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才能发挥思政元素育人价值,而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历史素养。然而,现阶段历史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习惯于采取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直接讲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过程、原因、影响,而非让学生加以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降低学生主体体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同时,由于学生长期被动接受和学习历史知识,这也致使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政发展情况,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对症下药,未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思政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

3.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枯燥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是影响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但从目前的历史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开发情况来看,部分历史教师在教研期间并未设计灵活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课程内容,缺乏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历史知识之间缺乏联系性,这也不符合事物的联系性原理,教师未能帮助学生搭建历史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

4.历史课堂评价有待完善

课堂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期间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表现,也可以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进行指导。然而,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给出的教学评价不够合理,以知识和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水平发展情况。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和交互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历史素养、情感态度发展情况,而且教学评价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评价,学生并未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无法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1.优化教学观念,调整历史教学目标

前文提及,现阶段的历史教学目标不甚合理,无法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树立多元化认知,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相对应的历史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层面的目标,更要包括历史素养、人文底蕴、情感态度、思政水平等方面的目标,实现多元目标相融合,共同指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助力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学目标:①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②对比前面学过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点;③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说出你的观点,并加以佐证。

在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①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历史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筑牢知识根基,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完成基础的学习任务。目标②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对比三次运动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思政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目标③则是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列举历史事实验证观点,既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使其感受辩证法的奥妙,又能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1]。此外,部分学生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革命本身脱离群众,故而唯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以人民史观的视角看待问题。

不难发现,上述三个目标实现了历史知识、联系观、辩证法、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的融合,促进学生实现多元发展,其中,联系观、辩证法涉及思政元素,是思政性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思政水平发展现状合理调整教学目标,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政水平发展

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政水平发展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创新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而后促进学生思政水平发展。具体而言,为了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并促进学生思政发展,教师可以采取辩论赛、主题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2]。

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教师指出,洪秀全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重要主体,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为什么两者的结果不同?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展开分析探讨,部分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正确的革命纲领指导,而洪秀全等领导者由于自身农民阶级和封建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在定都天京以后迅速腐化,故而失败。与之相对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革命信仰指引自身,以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并能不断反思纠错,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在探究上述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思考,并与同伴、教师展开充分交流,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实现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学生针对两次运动的结果差异展开分析,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辩证思维发展,体现辩证法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政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体验不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且未能突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实际上,历史事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定然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对此,教师应当注重优化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搭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联系思维,提升其思政水平[3]。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知识脉络,而后从知识脉络发散出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更加顺利地掌握历史知识,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这种编织知识网络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将联系思维植入学生大脑,使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视角看待问题,形成联系观,这是课程思政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体现。除了整合课内知识以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搜集一些带有思政性质的历史知识,实现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持续发展。

4.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思政水平发展、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进而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初中历史课程评价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从下述三方面调整优化教学评价[4]。一是结合教学目标的变动情况调整教学评价依据,兼顾学生在知识、思政水平、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发展情况,才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避免教学评价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既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关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例如,某位学生敢于质疑教师、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教师应当积极肯定这种创新精神、质疑精神,以此表示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这也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落实。三是开展交互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历史成绩、历史学习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学生也要反过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水平进行评价,以此帮助教师发现其在课程思政实施期间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找出原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由此可见,全面、合理以及交互性的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思政效果至关重要,而教师也应当充分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进而做好教学评价。

四、结论

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发展、历史教师职业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而针对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主动调整教学观念,设置思政性、多元性教学目标,主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紧抓教学评价,借助教学评价的作用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渗透。

猜你喜欢

思政历史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