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释义
2024-04-07徐晓风
吕 妍,徐晓风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哈尔滨 150028;2.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25)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促进其本土化发展,并保持其生命活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开辟到了一个新的意蕴和境界,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新气象,马克思主义生机与活力日渐勃发出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保持开放性、不断进行本土化、不断满足时代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模版的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条件为依托,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不仅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各项本质基因,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当今时代的实践和科学事实,观察和分析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态势及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掌握和洞晓现实中的各种规律,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强信心和坚定决心,在盘根错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导引和正确的路向不偏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基,如果脱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源流,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世界的总体观念及其规律进行了科学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主义运动低潮而失去理论的力量,它不仅给19 世纪、20 世纪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深远影响着当代世界的发展,是被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伴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变化,其在回答时代课题、推动时代发展方面展示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并作为一面精神旗帜始终指引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乃至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及规律性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粹和灵魂,同时也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支持。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对于人类解放的精髓内容,涉及世界历史、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都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揭示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充分发挥了其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实践指导功能。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了解世界和有效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奋斗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这一指导地位是在其传入中国伊始便被认定的,并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矛盾问题、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住根本、勇于革新,在中国前进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里,都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坚守与继承、不断创新与发展中与时俱进。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最终目标高度契合,有着同样志向和情怀,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2]“尽管与马克思的时代大相径庭,但从500 年世界社会主义的整个视域来看,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依然包含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这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当今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进入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虽然没有用19 世纪40 年代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直接回应这个时代所有重要的发展主题,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毋庸置疑地仍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今天能够科学解决一系列时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 这些问题涉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等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旨在从更广的角度考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条件和需求。 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地融入中国的具体实际,回应时代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诠释时代、引领时代。 故此,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创新的指导方针,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和“源”。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问题的实际探索,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继承,革新创造,闯前人未经之道,辟前人未历之境。 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创新,不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并在新的征程上不断被修正、丰富和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正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激活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的活力因子,因而才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思想力量”[3]5,中国共产党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正确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坚持”中的“坚持守正创新”,更是对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定,守正就是坚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道和真理。创新是在坚守正道的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前提下的创新。 守正创新体现了创新的根基是立足根本,既要遵循历史视域,又要坚持时代视野,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推进并举的情况下进行创新。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坚持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守正是保证理论的本质性质不会变,保证理论的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新的发展,使事物的发展不断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方向守对了,才能使理论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实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新的飞跃,并能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推动事物新的发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通过把握规律,超越现实,进而做出合乎目的的创造性实践,使事物发展朝着期冀的方向进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不断发展。 离开与时俱进,就不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难、国家危亡的艰难境地。 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价值目标的道路探索一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实践主题,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却都以失败告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思想的震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时,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和革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担承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及价值选择的过程。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最终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向俄国学习寻找新的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得以实现。 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盼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与日俱进,与时代步伐同步,中华民族完成了屹立世界、国富民强的又一伟大飞跃,并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进程和强大力量。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承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与时俱进特性,始终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变化,用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用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日俱新的发展,并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守正中不断创新、超越和完善,并在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适应21 世纪时代发展、适应新的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
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根植中国、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中国沃土、根植人民立场,是“两个结合”下的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深省西方发展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成熟、升华和结晶,并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是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选择和价值依循。 马克思主义根植人民,依靠人民,并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真理道路。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党要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人民的利益不断丰富和创新党的理论。 人民不仅为中华民族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且还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在人民的不断实践中历久弥新。 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是无源之水。 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秉承着人民至上这一价值遵循贯彻始终的理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就是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程度的评判标准,将包括和谐、公正、诚信等多种价值的规定纳入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之中。 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充分统一。 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发动群众。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纸上谈兵,应该落实到各个层面上来。 从不同的层次来说,为了实现这个价值目标,我们要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的生活愈加美好,人的现代化广泛实现,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保障,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就是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正是如此,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进程中得出的实践经验总结。 “一套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对既有理论观念和思想观点的反思和超越,实现对于特定理论问题的深化认识或拓展式理解。”[5]1-2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摆脱资本至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让市场和资本为人民服务,体现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 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支配和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竞争中实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迥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多体现的是自身的特色,在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道路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元素相结合的过程中,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组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条件。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无处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都蕴含着“协调”“包容”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 尽管是依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础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意义上的时间的延续,而是对其更深层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民本思想的创新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同”思想的创新转化。“小康社会”也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中国人民热切的接受。 这种创新转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继承,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刷、涤荡、革新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文化,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孕育和发展的,但不仅仅是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母版,它区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保守、封闭的特点,由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开放、与时俱进的特征所替代。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展,又充分借鉴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创新性和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汇之成为具有勃勃生机的强大的文明成果。 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方面,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更是弥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缺失和不足,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的元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在彻底的审视和反思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正确认识,选择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道路。 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与统一中,形成了不断创新发展又带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传统与时代融为一体,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思想为指导,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功改造、整合并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超越,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整合、延续和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理论升华和结晶。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是“两个大局”的国内外环境,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面对中国。“这‘两个大局’交织一起、相互激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来就是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影响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和走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6]5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直面两个大局。 既要面对“两个大局”带来的难得机遇,又要面临未来将会产生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立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立足当前发展中心任务、立足当前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集中精力,调整策略,解决当前面对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面对两个大局,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全力应对,成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议题。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顺利完成。 下一个目标也在稳步地向前推进。 实现新的宏伟目标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意味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两个大局”带来的“变革”与“重构”也需要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去应对、去解释。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已经发生转变,使得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阵地,并且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责任如磐,使命在肩。 马克思在诸多论述中无不体现着整体性,在《资本论》中将所有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融入一个整体去考察,还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7]25总体性原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体性”显得更为重要,大变局中存在若干个正在变化的因素,各国力量对比,科学技术发展、人口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等多变因素,都影响着大变局的具体形态,都属于大变局中的重要力量。 因此,就需要有整体性思维,去面对世界上的种种变量,把眼前的各种变化放到世界的大局中去面对,去解决。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放眼世界。 只有贯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原则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充分把握这些变化态势,驾驭好大变局中的各种变化,构建出美好的世界图景。
四、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即中国化的过程。 在长期实践中,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并与时俱进地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被确切证明。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第二次的飞跃。 这一理论体系也在中国的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证明了其正确性。 在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继承发展了前两次飞跃形成的理论体系,并保持了在思想上、路线上、方针上、政策上的连贯性、一致性,并且实现了一脉相承基础上的新的飞跃。
“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想之源。”[9]34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与中国的历史实践建立起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如果不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停留在抽象的原理和教条的层面上,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经了中国各个阶段的实践历程,并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历程,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和深化中,形成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建立起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 这一联系在党的百年历史性实践的各个阶段处处体现出来,并得到科学验证。 立足中国就是在中国生长起来的,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不断发展,以中国作为其发展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289-29021 世纪的世界,其时代特征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当前世界要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主题之间的相互激荡,这给世界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与不确定伴随而来的便是“变革”与“重构”。 “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性变量,对其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反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会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面对这样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变化的复杂性、激烈性,就会出现深刻的分化以及多变的、偶然的发展方向,都会导致人类的迷茫和无力感增强。 我们要调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和百年来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们要根据国内形势,考察世界,深刻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要善于保持战略平衡,积极应对。 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与19 世纪、20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同,每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在应对其时代主题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 19世纪,马克思用其一生都在从事理论研究和工人运动,以英国为典型样本,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重点对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研究。 毛泽东则以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为基础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对19 世纪、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性创新,还结合21 世纪时代主题的变化,对于如何发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如何解释和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观照中国的现实发展,更要面对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指导,既要注重世界这个整体的统一性,又要注意各国作为部分的特殊性的存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学互鉴。 这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将会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将在世界格局的重构和历史进程的推进中作出中国的贡献。
五、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引领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认识并解释世界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关乎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它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11]8只有通过认识世界的总体联系、矛盾变化、发展规律等辩证地解释世界,并从世界的整体和普遍联系中去考察世界,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才能对时代和现实情况作出科学的研判和决策。 因此,要在充分了解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这样才能掌握历史主动权,进行正确的道路选择,进而取得成功。 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对世界的解释和改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2]《共产党宣言》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开始,世界社会主义便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世界历史的发展之中,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与被殖民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相结合。 十月革命的成功,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将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实践逐渐变为多国实践,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成立。 20 世纪80 年代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随之而来的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峻考验和质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过程中,经受住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考验,逆势崛起,调整和改变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3]8-9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于前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在破解不同时代主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
面对21 世纪“两个大局”的时代特征,迫切需要正确地解释世界。 长久以来,西方一直掌握着解释世界的话语权,许多国家依附西方理论去解决本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失去了本国学术的话语权。 但是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显现出来的无力,便更加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和优势。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4]这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性体现。 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许多深层的、全局的、长远的问题亟待面对和解决,也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这也显示出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完全相同,也绝对不是其他出现过的各种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崭新的形态,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的独特形态。 它是在伟大实践中验证过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是为世界社会主义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的社会主义。 在辩证地把握了其他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在“两个结合”基础上,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独立自主,又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发展的平衡性;注重了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满足;体现了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鲜明特色,是与其他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 到2035 年,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实现,将用更加辉煌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理性,从而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将进一步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理论体系。 面对百年变局、世界动荡和诸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问题,不能单靠某一国家来解决,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世界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需要集体力量和人民力量,更需要发挥全人类的协同与主体性的发挥;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当前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本质;通过把握趋势,可以作出科学决策,并结合具体实践和时代特点,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把握时代,并起到引领时代的作用。 在时代变化中创新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破解世界之问,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从而引领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