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五唯”背景下某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学术成果现状及对策

2024-04-06张溪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研型专业学位学位

张溪婷

自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提出“破五唯”以来,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相继出台了不少与破除“五唯”有关的文件,旨在修正功利性的科研评价导向,树立学术工作的质量和贡献导向[1]。“破五唯”,即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倾向[2]。但破除“唯论文”不是对科研论文的一票否决,而是希望科研工作者在正确的评价导向中沉下心来精于研究,从而产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形成良性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发展与评价生态,营造正确的育人、选人价值理念[3-4]。文章通过对2018—2022 年北京某高校附属医院毕业研究生学术成果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应如何在“破五唯”背景下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 年1 月,选取某高校附属医院2018 年6 月—2022 年12 月毕业并获得学位的研究生,以其获得学位时所提交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为数据来源,学术成果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专著等。

1.2 统计学方法

通过Excel 2016 对2018—2022 年毕业研究生获得学位时提交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进行整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研究生的类别、发表学术成果情况、学术成果的种类、数量、期刊类别、分区、影响因子等,通过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研究生学术成果总体情况

2018—2022 年该学院毕业并获得学位的研究生共计390 名;其获得学位时所提交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共计407 篇;除此之外,有3 名在2021 和2022 年通过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作为主要学术成果获得了学位(表1)。由此可见,研究生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以学术论文为主,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其他类型的学术成果(图1)。

表1 2018—2022 年研究生数与学术成果数关系

图1 2018—2022 年研究生学术成果类型

对上述学术成果中的学术论文按照期刊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生2018—2022年共计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论文336 篇,占总发文数量的82.6%,其中,发表在Q1/Q2 区杂志的论文270 篇,占SCI 总数的80.4%。发表中文论著71 篇,占总发文数的17.4%。(表2)

表2 407 篇期刊分布情况[(篇)%]

2.2 不同年度研究生学术成果质量情况

按照年份进行比较,2018—2022 年发表SCI 论著总影响因子数逐年递增,篇均影响因子和单篇最高影响因子均稳步提高。通过年份对SCI 收录论文总数、总影响因子、篇均影响因子、单篇最高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检验显示,随着年份的增加,以上3 项的指标均呈现增加趋势(P<0.05)(表3)。

表3 SCI 收录论文总体情况

2.3 不同类型研究生学术成果质量情况

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来看,科研型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及科研型硕士的科研成果以SCI 论文为主,比例分别为100%(149/149)、98.0%(49/50)和98.2%(112/114);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成果以中文期刊为主,占总发文比例的73.2%。从学术期刊的质量来看,科博发表在Q1 区的文章占比最高,达64.4%;科研型硕士和专业学位博士发表的文章在Q2 区比例最高,分别占40.0%和36.8%(表4);尽管专业学位硕士发表SCI 论文的总比例不高,但从历年发表情况看,2018—2022 年专硕中发表SCI 论文比例分别为16.7%(1/6)、10.0%(2/20)、26.3%(5/19)、23.3%(7/30)、50.0%(11/22),可见发表SCI 论文的专硕有明显增多的趋势。3 项其他成果来源于专业学位博士以及科研型硕士。

表4 不同类型研究生学术成果情况[(篇)%]

2.4 2018—2022 年高影响因子论文情况

2018—2022 年影响因子最高的11 篇文章中,影响因子最高为30.849,最低为14.953。从学位申请年度上看11 篇高影响因子论文中包含2022 年论文5 篇,2021年论文4 篇,2020 年论文1 篇,2019 年论文1 篇,2018年论文0 篇。从研究生培养类型看,科博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占8 人,科硕、专博、专硕各1 人。从研究生所属专业看,论文主要集中于口腔修复学专业,为8 篇,达到72.7%。从论文署名情况来看,共同一作占10 篇,独立一作仅1 篇(表5)。

表5 2018—2022 年影响因子最高11 篇论文信息

3 讨论

3.1 厚植沃土,建立科研创新长效发展机制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某高校附属医院2018—2022 年毕业并获得学位的研究生代表性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一方面是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有所提升,体现在论文的篇均影响因子总体升高,另一方面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的逐年增长,最高分值不断突破。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中常常将是否在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甚至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作为能否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5-6],囿于这一原因,学生甚至教师对研究领域中的“硬骨头”常常望而却步,宁愿牺牲突破性和创新性,而选择那些在短期内可以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以确保准时准点地拿到学位[7]。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是大大阻碍了学科整体的科研创新,对于学科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学院在研究生的科研培养中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为依托,充分开放研究资源,使得研究生从一接触科研就置身于一流的研究环境当中,具有极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局限于校内资源,通过各种形式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交流活动,开阔其视野,有效地促使研究生在研究领域内更加深入地钻研探索,使其摆脱对发文数量的过度重视,从而产出高质量成果,而非为了达到毕业要求浅尝辄止。

3.2 分类培养,鼓励科研型博士承担重难点研发责任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2020—2022 年发表的影响因子最高的11 篇文章中8 篇来自科研型博士,可见科研型博士是尖端研究的主力军。当前研究生教育已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8-9],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更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10-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因此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12]。“双一流”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决不能同一制式一以贯之,而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学院在深刻领会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及层次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在科学研究中以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为基础,以科研型博士研究生为核心,通过硕士阶段的培养打下牢靠的科研基础,通过博士阶段的培养激发深层的科研知识与兴趣,在不同层次间实行培养战略的逐步推进,从而达到培养具有高层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术人才的目的。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培养过程中则更注重临床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13],从而实现临床-科研-临床的转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的主要贡献者,而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当然,尽管如此,科研与临床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无时无刻不存在,导师在对每个类型的不同个体进行培养时仍应注重因材施教[14],不能同一制式。

3.3 团队建设,激发科研创新能力突破

通过对2018—2022 年高影响因子论文作者署名情况的比较可以发现,2021 及2022 年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数目高于前3 年,而从5 年的总体情况来看11 篇高分文章中仅1 篇为独立一作,其余均为共同一作。在早一些的研究中共同一作往往暗含作者能力欠佳或是迫于一些外界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妥协[15-16],独立一作才是研究者科研能力的体现,当前的情况显然与这一见解有所不同。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元化、交叉性、综合性的特征日渐突出,“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激烈的科研环境[17],个人的力量本就是有限的,研究生在此基础上还存在时间限制,需要在学业期间取得一定的成绩,团队研究的优势就显得更为突出。团队研究不仅能够弥补个人知识有限的短板,同时能够双管甚至多管齐下,缩短研究时间,为科研成果的取得创造时间优势[18]。学院在近年来的研究生培养中更加鼓励研究生间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是摒弃论文唯数量制胜的传统观念,让研究生潜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团队配合突破瓶颈,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动自身以及学科发展;一方面让研究生参与到更新、更具前景的学科项目当中,激发其科研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科研工作当中。当然,如何结合研究生特点构建学术梯队的内部发展模型,使梯队生态能够持续发展[19],仍需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加以完善。

3.4 激发动力,构建多元化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20]中强调“破五唯”的重点在于多元化评价,学院在2020 年修订研究生学术成果管理原则,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将学术成果从单一的学术论文扩大到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专著等,丰富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在上述措施的激励下,学院2021 和2022 年共有3 人提交的最具代表性学术成果分别为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评价机制的转变初见成效。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其研究的进展或突破可能并不意味着应发多高的论文或多少的数量,而是指其具有的创新性和贡献力。因此,将相应的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将更能够为适合的研究者创建适合的研究导向,激发其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深耕不辍,取得进展。当然,“五唯”评价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破除“五唯”也并非轻而易举[21-22],上述成果评价仍然局限于较为容易量化的可见实物,如何才能将更加隐形的难于量化的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当中是打破五唯的重点,也是如何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难点所在。

在“破五唯”背景的推动下,学院近年来研究生总体学术水平有所提升,学术成果的多元性也有所提升。“破五唯”的重点在于扭转当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能够真正反映人才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学院将持续不断探索与优化相关体系建立,为双一流大学体系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科研型专业学位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物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