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

2024-04-06李玉珍王英志王泽芳何涛宋丹丹李培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医学

李玉珍 王英志 王泽芳 何涛 宋丹丹 李培峰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决定生命科学和医学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1]。《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是适应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于2021 年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研究生必修课,授课时间较长,共108 个学时。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价值重塑、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是《生命科学综合》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此,《生命科学综合》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课程的考核和学生的调研以及教师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期实现“思政”与“专业”交融,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其他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1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医学教育的需求

1935 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实际上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代问下去、答下去!”[2]2020年7 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研究生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3]。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3]。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4],其基本原则是: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同期,在教育部举行的2020 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5]。该文件明确指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由此可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2 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6-7]。扩招以后,必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8-9]。针对研究生扩招后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在扩招的背景下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10-11]。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中发现,针对本科生群体探索的经验较多,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相对不足。用课程思政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分别检索到了5 654篇、33 747篇、3 009 篇和3 029 相关文献,但是在这些文献中,四个数据库分别只有1.96%、0.24%、0.63%和1.48%聚焦研究生课程思政(表1)。可见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现状不容乐观。

表1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

3 《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是2020 年新开设的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课程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应届生或大学毕业不久的毕业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正处于独立阶段和叛逆心理并存的特殊成长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2)现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部分社会不良现象之间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青年对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度。(3)从小的成长环境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4)社会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更加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价值观教育热情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研究生教学的关键问题。

《生命科学综合》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存在以下特点:(1)学制长,课业繁重,思政课受学生重视程度和出勤率影响。(2)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直接和间接为人这个主体服务,“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可见,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形成很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3)医学讲求奉献、救死扶伤,人们对于医学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普遍更高。(4)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恶劣伤医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基于上述情况,这就需要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12]。

4 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总体思路和路径

4.1 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总体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理念、目标,该理念和目标需要有机地整合到专业教学中去[13]。因此,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是以教师自身认同为基础,倾注思政元素,以课程知识要点为基础,挖掘思政元素,以课堂讲授主线为基础,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入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思政目的。

4.2 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路径

4.2.1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中

以理论知识、前沿进展、临床科研思维和技术方法为“土壤”,以人文知识为“养分”,以思政理念为“种子”,根据学科属性和课程特点,全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性、通识性、思政性特色。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4.2.2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方案的具体实践中

在教学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关键点和落脚点。即:深刻分析专业课程内含的思政契合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巧妙设计至教学方案中。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无印痕地嵌入至教学内容中,通过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和精准灌溉。

4.2.3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师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

育人先育己。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师政治思想、专业功底、职业素质等各方面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因此,教研室将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师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1)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方位提高,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2)加强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在教的过程中实现智育和德育的融合。

4.2.4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教学互动中

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实时动态地修订思政融入点、思政元素,确实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认识存在的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教学效果。

4.2.5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考核和学生的调研中

通过考核和调研,了解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从而使思政要素和课程知识合理有机地结合,使思政要素和课程知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精准灌溉。避免生拉硬拽、生搬硬套。

4.2.6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机制

课程思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新模式,提炼教学新内容,从而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工作不断更新换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 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生命科学综合》课程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医学研究的里程碑式发展为牵引,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基础上,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内容既包括每个专题知识产生的背景及里程碑发展,又包括当前研究的焦点、热点、瓶颈问题。同时还展示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实际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临床转化的前景。因此,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5.1 突出基础医学研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基础医学是卫勤保障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决定卫勤保障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科学探索的加速演进,推动全球医学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医学研究前移[14-1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从2016 年的“三个面向”升级为2020 年的“四个面向”[16],标志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已经上升到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样的高度。纵观临床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根本上源自基础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认识。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是医学,医学关乎国计民生[5]。只有从基础研究起步,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阶段摆脱陪跑状态,进入领跑行列。硕士研究生刚刚踏入科学研究的大门,要让学生了解基础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 彰显“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精神

医学研究生未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直接或间接掌握着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学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8 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16 个字高度概括了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同时也赋予了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17]。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教育需要渗透、贯穿在《生命科学综合》课程的始终。

5.3 激发学生热爱基础医学研究,提倡奉献精神

基础医学是对机体生命现象、奥秘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和解读,研究和解读的过程相对漫长而充满波折,需要耐得住和分子、细胞、动物打交道的寂寞,且难以获得满满的短期成就感,特别是在重大原始创新的初期,可能会多次遭遇挫折、失败。基于此,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愿意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依然有限,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生命科学综合》课程的教学要以中国无数基础医学科学家感人事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热爱基础医学研究,渗透和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精神。

5.4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医学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历史,创新是医学的基因和初心,是医学的生命线,因此,课程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需要自始至终贯穿创新理念。比如,在讲授专题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向同学们讲述知识产生的背景及里程碑发展,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从中思考知识产生过程中蕴含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在讲授焦点、热点问题时,要结合临床和科研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临床转化前景时,要始终贯穿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5.5 渗透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

中国医学发展到现在,更需要从0 到1 的引领性、原创性研究成果。这种发展趋势尽管离不开个人的力量,但是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基础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这种发展趋势是科研团队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具备不同优势的人才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团队,联合各个优势团队,形成强强联合,从而把小团队凝聚成大团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有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把自己完全融入团队之中。

经过2 年的试运行,《生命科学综合》课程的教学获得了良好的开端,很好地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科的前沿进展为切入点,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化整合为牵引,激发学生探索与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课程思政仍然存在一定问题:(1)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和专业知识契合点及有机融合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课程思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将针对上述问题对课程思政进行进一步改革,使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使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双向收益,共振增效。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研究生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