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观视域下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4-04-06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医学生人文

李 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现代医学理念已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者、以人为本”转变,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较高的诊疗水平,而且要关爱和尊重患者,仁者爱人。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手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接力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强调了医学教育要协同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更是赋予医学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了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入思考,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对患者的身心关怀。

这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更要提升其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面对医学发展的要求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任务,实施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意蕴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中便已阐明人文的重要性,“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古代儒家的人文内涵虽与当代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人格、修养方面的内容,时代各有不同,但文化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学院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大医”“良医”。

1.1 契合“大思政”观,“爱”为立德树人注入源头活水

“大思政”观强调整体统筹,协同推进,以形成思政教育的最大合力。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医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但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育人成效不佳、教育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1]。只有制订系统化的医学人文教育策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推动“大思政”教育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德”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医学人文以“爱”为精神内核,包含对患者的仁爱、对师者的敬爱、对社会的大爱等,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德”中包含“爱”,“爱”能促进“德”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但“爱”的教育是具体的,人文教育重视仁道、追求大爱的品质,这为立德树人注入了源头活水,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政教育更加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医务工作者作为人们“性命相托”的特殊群体,必须集真善美于一身,有责任心、仁爱心、同理心等[3],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只有心有赤诚、胸怀大爱,方能有崇高的医德。

1.2 契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我国面临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疾病谱和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发生转变[4]。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健康中国战略的地位。然而,伴随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20 世纪以来逐渐形成技术至上的观念,医学与人文逐渐开始分离[5]。直到现在,仍有临床医生只重视疾病本身,忽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医疗冲突。面临新情况、新需求和新战略,特别是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尤显重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新时代医学院校也应以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拥有优秀品德的医学人才为目标。健康是关乎百姓生命的大事,需要倾注爱心、仁心、善心,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青年最富朝气与梦想,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接班人,是对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切回应。

2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观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思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才能实现整体布局、整合资源、育德育才。笔者所在学院依托“大思政”理念,以学科、文化、实践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2.1 以学科为导向,占牢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两大主阵地

医学是有温度的,它既是一门技术性学科,也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课堂是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导向功能,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生成合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但部分课程中的人文要素需要继续挖掘。鼓励教师在妇产科、中医学等课程教学中融入蕴含人文元素的案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医学生厚植人文情怀,使其尊重生命。医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多维度感受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对今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医学教育具有分阶段特征,前期为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后期为临床实习。在实习中,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带教教师通过小讲课、查房、床边思政教学、门诊教学等活动示范医患沟通情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医学生在真实的临床工作中学习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同时,带教教师要充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医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医学人文小品,并作为出科作业,通过“00 后”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抓住课堂主渠道,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激发教学主体的活力。因此,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教师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营造“课程门门有人文,教师人人善育人”的良好氛围。

2.2 以文化为依托,发挥院校立心铸魂的育人作用

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隐性课堂。院校应重视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引导[6],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并结合自身优势,以院史文化为根基,深入挖掘院史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在院史馆增设医学教育展区,通过影音资料、先辈手札、语音讲解、动手实践等形式,学习先辈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采用沉浸式的医学人文教学模式,提升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组织新生到院史馆参加“入学第一课”活动,选拔优秀医学生担任院史馆讲解员,启人入“道”、引人悟“道”,引导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人文情怀[7]。

文以铸之、文以化之,从宣传标语到人文景观的设计,从校园活动到文化品牌的打造,只有在充满真情、尊重、关爱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院校可开展文化育人工程,搭建医学人文教研室等场所及医学人文平台,开展医学仪式教育活动,创办医学人文品牌;开展院校精神讨论、红歌赛等活动,丰富人文教育内涵,营造文化育人氛围;设立“轻心”工作室,帮助医学生解答困惑,使其处于“爱”的教育氛围。立足院校文化,帮助医学生传承职业精神、赓续医学道路、拓宽学科视野,促进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式发展。

2.3 以实践为基础,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8]。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要利用好实践活动,引领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医学人文的魅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并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患者沟通时会发生的各类情况,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促使其深入领悟医学人文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9]。学院通过构建“四个一”实践机制,即打造一支队伍、组织一场对话、设立一个基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以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内涵,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打造一支队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名师是医学生心中的灯塔,因此要打造一支人文导师队伍,选聘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榜样。

组织一场对话,润物无声以文化人。邀请人文导师讲述医学故事,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度,产生情感共鸣;开展“老、中、青”三代对话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与前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进而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设立一个基地,现场教学提升实效。对接社会资源,挂牌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如在红色基地、养老院、幼儿园、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多元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人文素养外化于行。亲身实践更容易塑造医学生的价值体系。(1)走入社会大课堂,如开展社区义诊、敬老院爱老、百姓科普等活动;(2)利用“博导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深入中西部、医疗水平较低的地区,为当地百姓义诊,使医学生了解医疗水平的差距,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3)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突破口,如在抗震救灾等紧急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动员医学生尽自己所能、迎难而上。

3 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助推人文教育落地生根

“三全育人”是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做出了科学应答。学院围绕加强医学生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助推人文教育落地生根,汇聚全院合力,培养了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实现了为人才赋能、为机制赋能、为资源赋能。

3.1 为人才赋能,培育“大师资”

师资是思政教育、人文教育的关键,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建设“大师资”就是要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1)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在师资遴选方面严把入口关,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考核关,使教师在授课育人和实习带教过程中时刻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评选优秀教师,打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教风学风环境。(2)构建人文导师工作机制。选聘有影响力的党政领导、科主任、学科骨干担任人文导师,加强医学生素质培养,提升其人文素养,引导人文导师与医学生谈心谈话,在育人过程中给予其充分的人文关怀。(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制订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计划,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培训,打造新时代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和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3.2 为机制赋能,建设“大课堂”

建设好“大课堂”,完善工作机制,通过联动一批力量、挂牌一批基地、结对一批组织,打造优质的教育生态圈。院校党支部与医院党支部联动,鼓励党员一对多帮扶医学生党员,开展传帮带活动,利用好党员的政治素养优势,引领医学生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与红色基地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医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行;与社区、医药企业、兄弟院校结对子,让医学生自主进行社区义诊、实地走访先进制药企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联动社会“大课堂”,引领医学生在救死扶伤、拓宽眼界的过程中,勤修仁爱之心,提升品德修养,厚植家国情怀。

3.3 为资源赋能,搭建“大平台”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促进“软实力”与“硬实力”并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1)秉承“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筑牢文化根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结合院史文化,搭建“大平台”,建设“大课堂”,提升院校文化“软实力”,构建既满足医学生发展需求又兼具院校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2)守好互联网阵地,让新兴技术赋能人文教育。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可凭借资源的优越性和即时性进行全方位教学,使医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10]。学院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 等新兴技术赋能人文课堂,开展数字化教学,带领医学生观看中共一大会址全息影像及裸眼3D 影像,丰富育人素材与学习资源,搭建立体化教学平台,探索新时代教育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办教育。

4 结语

进入新时代,现代医学理念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因此要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引导医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立足“大思政”观,从学科、文化、实践3 个维度出发,围绕加强医学生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培育“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聚焦专业优势,凝练特色品牌,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计划,为创新人文教育提供思路,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走深、走实,培育出有灵魂、有温度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猜你喜欢

大思政医学生人文
人文
人文绍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