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2024-04-05莫洁玲
莫洁玲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到2022 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1]。另外,为推动高校教育人职匹配建设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些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发展方向。高校是产教融合实践的主要推动者,要结合专业发展建设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注重培养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人才。良好的师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然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如何构建良好的校企互助平台,实现共建共育的协同目标,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已有的研究文献多关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周发华等、尹克寒和赵临龙等,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能力角度探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4]。在产教融合方面,有较多研究文献关注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如张春红[5]、雷加鹏等[6]和曹巍[7]学者的研究文献。涉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文献较少,也较少将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的“双师型”教学效果相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既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双能力”,即“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也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方向[4]。因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转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1 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1.1 产教融合理念
产教融合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需求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8]。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产教融合被摆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产教融合强调生产与教育的相互合作。学校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企业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的实践基地,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校企人才共育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进行生产,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为企业输送与岗位要求相符的人才,实现人职匹配的育人目标。
1.2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涉及教师个人和队伍两个方面:在教师个人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传统理论知识和开展实践教育教学的“双能力”,同时具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的能力;在教师队伍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特点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由企业兼职导师开展实践生产教学。因此,学校完善“双师型”教师师资时,应注重教师个体和师资队伍的共同建设。
1.3 两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型本科的学制为4 年,学校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及时调整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最新发展的需求,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时间比较长,产教融合能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资来源和教学实践平台。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缩减学生实习的时间,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生产型人才的需求。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对应的评价维度
2.1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这要求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是一名该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熟悉专业的发展方向,清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课程的核心理论,能制定所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善于思考,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实训等,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调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好。另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勤于学习,积极补充基础理论和提高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强。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指导和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都要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教师应深耕专业领域,积极参与并承担科研任务,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同时推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产教融合渠道,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项目合作,将专业前沿发展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3)“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中也指出:“双师型”教师应了解、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和技术流程,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9]。
2.2 “双师型”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双师型”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是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核心。对教师展开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及时了解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目前,多数高校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围绕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展开。为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围绕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堂氛围、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多个维度设计评分标准,针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侧重于学习效果的收获和技术的提升等维度。
(2)实践教学评价。“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可以由“评价标准”“评价组织管理与实施”和“社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三部分组成。首先,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实践教学实绩(如科研转换成果、专利发明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评价组织管理与实施方面可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实施管理,采用企业和教师自愿互选的方式,开展教师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的实践,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的横向课题研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表现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可作为教师期末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审的依据之一。同时,对照社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行业动态变化,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等方面展开评价,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教学效果调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方面要做好台账登记,由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负责实践课程,积极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成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对已经实习或者毕业的学生,可通过回访或调查的方式了解实践教学效果。
3 基于评价体系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3.1 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认定存在困难
2022 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从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给出每个级别评定的相应标准,各地方基于自身发展实际,探索制定了区域层面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10]。但“双师型”教师认定多聚集在高职院校,涉及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案例较少,对应用型本科的“双师型”教师认定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如2022 年广东省有11 所高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3 家为本科院校,8 家为高职院校。在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名单中,广东省有4 名高职教师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自身师资建设情况制定本校的认定标准,而且该标准仅适用于本校,教师到新的高校任职又需要重新认定,有些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需要每年进行审核,标准不一,也缺少教育部门的严格审查,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行“双师型”制度时存在一些困难。
3.2 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平衡
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注重学科理论建设,也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科研可塑性强,但其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担任专任教师,较少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再加上部分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直接采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教师仅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11]。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部分高校也会从企业引进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非教师系列初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相应能力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但其中大多数缺乏课堂教学和指导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较难发挥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有高校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平衡的问题,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和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方式实现产教融合,但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停留在参观交流的层面,与企业接触有限,合作程度不深,“产”和“教”难以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12]。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均偏向教学方面,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3.3 评价机制不科学
首先,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开设和教学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较少将普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进行细分,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能力评价方面,督导和同行的评价侧重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由于每位评价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不同,较少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点评,评价的结果都是较优秀,难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导致教师无法真正了解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再次,在学生教学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评价,能产生真正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但评价的指标不够多元,较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会做什么”的评价指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工作能力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多停留在毕业生实习阶段,较少关注学生毕业3~5 年后的工作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最后,高校的评价机制缺乏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及相关职业鉴定标准有机结合,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获得企业和专业机构的认可。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
4.1 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建设政策,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首先,明确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确定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比例。其次,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技术证书方面制定相应的指标。例如可以在专任教师选聘方面提高入职标准,在保证具备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优先选用至少具有1 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特别优秀但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可实行半年的岗前培训,由企业评估合格之后进入专任教师岗位,同时将企业实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职称评审,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均通过审核后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再次,对于取得“1+X”证书的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通过后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最后,明确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选聘资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定期对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4.2 注重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一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要求,促使教师自觉提升实践能力,胜任课程教学。二是提升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的要求,目前较多高校对入职不满3 年的青年教师要求企业实践的时间每年不少于2 个月,同时职称评审也明确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不少于6 个月的要求,有利于增强教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但为避免企业实践流于形式,高校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方式体现教学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实践单位的资质和岗位审查,定期审查教师的实践到岗情况。三是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也能形成实践教学改革亮点,体现办学特色,着力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13]。
4.3 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保证高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在人才队伍实践中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开展合理的评价工作促使教师提升实践能力[14]。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更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信息数据库,对普通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明确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学特色。另一方面,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评价,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立第三方评定机构,学校侧重于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和师德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从技能评估、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期末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审的依据,提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