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4-04-05林承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改革体育

林承南

(广西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西南宁 530222)

当前,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办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对于高校所有的学科门类进行了积极探索,对高校教育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以及相关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1]。大学体育为通识必修课程,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成长。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不理想,大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徍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2]。民办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教学方法落后等[3],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制约了体育课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研究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学界已经广泛关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4-6],并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出“互联网+体育”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7-8]。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问题描述层面,较少系统考虑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仅有个别研究文献探讨了针对性强的改革路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分析[9]。一些学者也关注到传统体育课的局限性,主张根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改革课程教学,旨在提升高校课程信息化水平[10],通过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进行教学优化,评价体系实用性强[11],但针对民办高校体育课程顶层设计及分步推进实施改革,建设师资队伍阶段目标及长期目标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仍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明确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

1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1 相关政策为改革提供指引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为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2014 年6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要求“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校育人观做了进一步指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对深化新时代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1.2 根据身心发展规律与素质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

首先,大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仍不完善,身体各系统还在发育,骨骼肌肉、运动能力及各机能的可塑性很强[12]。这要求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这一发展规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当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强调根据不同体质和基础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强调互动合作、注重学习过程以及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此外,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因材施教,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养。这需要体育课程改革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继而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2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增设体育选修课程,扩大课程选择面

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高校可以增加健身舞蹈、各种球类运动等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3]。同时,应合理设置必修课学时占比,控制在30%左右,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高校还应支持体育兴趣小组的发展,并与训练机构合作引入专业教练,共同拓展课程种类。

2.2 更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互动

实施分层分组教学,针对体质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矫正性训练,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分组教学、专项矫正课等方式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13]。同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法,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法,形成包含实操、理论和思考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还可利用移动信息技术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和自主化的互动学习[14]。

2.3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

考核要从简单的结果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习过程,增加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如在排球扣球技术的考核中,针对一些身高较低的学生,通过合理降低网的高度进行考核,或对其进行成长性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相结合,并进行诊断性评估,对学生体质变化给出建议。教师还可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课堂互动和评测,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并实现身心成长。

2.4 完善场地设备,开发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要更新传统场馆设施,与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体育场地设施,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拓展虚拟学习环境,加强场馆设施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积极联合体育互联网公司共同开发移动学习App,让学生可以不受场地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其次,体育课程教师积极学习与制作微课、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内容,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和视频资料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与训练机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通过打造沉浸式的虚拟教学环境并提供智能化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

3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支持体育教学

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顶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学校可以成立由校长、教务处和体育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明确的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应将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学校章程及发展规划,以保障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将体育课程建设写入学校发展规划。其次,明确2025 年和2035 年两个阶段的改革目标,并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写入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加强组织领导力量。此外,学校要适度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优先保证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改革进展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优化改革方案,以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3.2 分类推进改革,选择部分高校作为先行试点

选择体育教学资源优势明显的高校作为改革试点院校。首先,在试点院校选择上,需要考量学校的资源条件、办学基础以及改革热情,可以选择公共体育课程办学历史长且师资力量雄厚的民办高校作为试点院校,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其次,对实力较强的高校,可大胆授权其开展重点运动项目领域的改革试验;而对基础较薄弱的高校,可以通过探索补短板的改革举措开发体育项目创新课程内容,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改革路线。对于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鼓励开设传统体育课程和创新体育课程,形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品牌,发挥改革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在试点院校改革的基础上,选择周边几所高校组建区域联盟,要求试点院校及时总结公共体育教学经验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经验改革模板。

3.3 逐步扩大改革范围,形成区域示范

建立区域合作矩阵,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体育教育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成立高校联合教学改革委员会,在试点院校的基础上,选择同区域3~5 所非试点院校,形成区域联盟,区域联合改革。同区域内高校共享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形成区域改革典范,带动周边高校改革。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协调高校定位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可鼓励不同区域内高校自主组建联盟或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并支持试点院校与非试点院校开展经验交流。不同区域间也可以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师资培训和经验分享等,打破行政区隔,最终形成横向和纵向贯通的全方位合作格局,推动区域体育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3.4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并加强改革过程监管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动态规划,民办高校可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高校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需要对体育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培训,各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制定实现80%专职化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规划,并从体育培训机构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教练员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校训练队专业化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打造学习型师资团队;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评估,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效保障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落实。

4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部分民办高校存在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程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改革的核心应该立足因材施教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以及改革过程的监管。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应“因校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改革举措。本文通过构建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可行的改革路径,为后续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总体来看,本文对推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具有借鉴作用。

5 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适合不同类型民办高校的特色化改革模式,并加强改革的实证研究,以总结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同时可适当扩大研究视野,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此外,需要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期待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使体育课程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类民办高校激增。但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体育课程建设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系统的对策与建议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了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改革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投入资源,循序推进改革;还需建设师资队伍,完善资源,加强监管。本文为推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改革创新(二)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