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2024-04-05江豆蒋诗雨
江豆,蒋诗雨
(南京财经大学 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001 年8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每年都批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1]。
在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指的是同时采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加拿大是最早推广双语教育的国家之一,1969 年,加拿大通过官方语言法,将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纳入官方语言体系,并要求在联邦政府和若干省份的公立学校中开展双语教育。该教育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日趋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精通英语和专业知识丰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语课程在帮助学生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微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各类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该课程,学生学习分析市场、了解供求关系、预测价格变动及评估资源配置等重要知识点。开设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合理引进原版英文教材,有助于快速、直接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改善英语教学效益低下、外语与专业教学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开展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接触不同语言的机会和情境,将语言环境与实际应用相融合,学生有机会在具体语言场景中进行大量练习和使用经济学科的专业英语[2]。
2 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双语经验与认知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敏感性,更具应对认知反馈的灵活性,以及更强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特质。这是因为双语者在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应对不同的语言系统,及时转换语言,同时避免两种语言所带来的各种干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语者将形成较强的敏感性,通过结构性和功能性神经可塑性变化,双语经历在其他认知功能方面也有很大益处[3]。认知心理学家PLIATSIKAS 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所谓的“晚期”双语者,即成年之后掌握第二语言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也比单语同龄人更为强大和高效。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的大脑皮层拥有更厚的灰质(神经细胞所在区域),特别是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额叶皮层等脑区[4]。双语经验还可以在大脑衰老的过程中提高认知储备,减缓老龄化引起的认知衰退,双语者老年痴呆的发病与单语者相比也明显延迟[5]。上述双语经验和认知发展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6-7]。
2.2 语言习得理论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更重要。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学习者以获取信息或交流信息为目的的无意识语言习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在双语教学中,习得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在双语授课中,教师营造出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感知和运用第二语言。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得语言知识、技能,而且能提升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包括听力和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知识和理解语言结构,从而提高语言的习得效果[8]。
3 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双语课程中,学生需要具备阅读英语文本、撰写英语论文或撰写英语报告的能力。一些双语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尽管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适应双语课程中的语言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尚未经历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英语词汇量积累不足。在缺乏足够的时间理解文本内容或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在双语专业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困难。由于英语能力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对相关课程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一些学生在双语课程中不能完全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课堂上靠“猜测”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准确把握知识点[9]。
3.2 双语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尚缺乏强大的双语师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英语水平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只能用汉语讲授英语课件,或者偶尔用英文翻译几个词组。然而,仅仅使用英文讲义并不足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达不到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第二,一些英语基础好的教师缺乏教授专业课的经验,或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尽管近年来高校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国家和地方公派留学和访学的机会不断增加,大批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加入高校教师行列,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第三,部分高校对于任课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仍缺乏适当的考查机制,也未开展双语授课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特别是一些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培训意识不强,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培训计划,造成双语授课人才严重不足。另外,教师的职业发展,如职称晋升、终身岗位聘任,通常与科研成果直接相关。科研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双语课堂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教学质量[10-11]。
3.3 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强调每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然而,一些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存在缺乏个性化支持、忽视实践应用、忽视学生的反馈等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可能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实际案例研究、模拟演练等实践性元素,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导致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忽视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或寻求帮助时如果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有可能感到被忽视,导致降低学习积极性。
3.4 双语课程设置缺乏体系设计
与发达国家高校的双语课程相比,我国的双语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方案,随意性较大。许多高校的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哪些课程是双语课、具体在哪个年级开设,也没有明确学生选修双语课的条件,例如对先期所学课程或英语水平的要求等[12]。虽然每门课程是相对独立的,但作为同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些高校的经济学科双语课程似乎是一些零散的课程,而非建立在有序的体系中。学生在建立和深化知识体系时,可能会受到课程零散性和碎片化的影响,导致难以清晰地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4.1 双语师资建设
讲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首先应具备广博的经济学知识,尤其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还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能够流利地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首先,高校在选聘授课教师时,应聘请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和文化敏感性的教师,还可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或为双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包括双语教育方法、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双语授课水平[13]。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经验分享,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师研讨会或在线会议等建立双语教师社区。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双语课程教学标准,确保所有授课教师了解教学质量要求。
其次,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优化师资的关键环节。应设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擅长双语教学的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双语教学的资格认证、教学督导等工作,分别从学科专业水平、英语运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指导。在确立科学的双语评估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新开设的双语课程教师教学进行全程、动态的监控。
最后,高校还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对通过相关考核的双语课程教师实行奖励,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和绩效待遇等方面予以合理倾斜;提供双语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和资源,用于购买教学资料、技术设备和其他支持双语教学的工具等[14],以此激发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2 课程设计和内容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即非经济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因此,课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入门级和进阶级。入门级的课程适用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讲授基本经济学原理,包括供需理论、市场结构和成本理论等;进阶级的课程则涵盖更深入的主题,如市场失灵、博弈论和政策分析等,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实现双语教学,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教师通常仅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会涉及过多的细节和高级概念。Mankiw 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以其清晰的解释、实际的应用和政策导向性而著称。该教材还提供了多种支持性学习资源,例如习题、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本教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比较适合经济学入门级课程,也就是非经济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区别对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微观经济学,涉及更多的理论和模型。因此,进阶级的课程应选用更具挑战性、知识点涵盖更全面的教材。例如,Paul Krugman 和Robin Wells 合著的《微观经济学》,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Robert Pindyck 和Daniel Rubinfeld合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原理和应用》,强调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包括市场分析、成本理论、市场权力和博弈论等。
4.3 教学模式与方法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课程初始阶段,学习一门新的专业知识并同时用外语学习,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此阶段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待学生慢慢习惯双语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采用双语混合式教学,即在中英文之间无缝切换。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还是应转化为中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内容[15]。到课程后期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使用全英文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中,互动式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双语教学实际上为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与学生互动,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合作[16],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设计模拟真实经济情境,例如市场竞争、政府政策制定或企业决策过程等,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扮演消费者、生产者或政府官员的角色来进行市场分析和政策制定。这些教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知识点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熟练应用经济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些互动式教学方式远比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有效[17]。
此外,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019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习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配套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18]。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把线下的课堂时间用于概念讲解、互动讨论等方面,把阅读材料、习题练习等放在线上开展。在线学习资源可由视频讲座、在线测验、在线问答等部分组成,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并提供个性化建议。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便于更有效地参加线下的互动讨论。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在线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4.4 教学考核与反馈体系
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效果反馈与考核体系至关重要。
在考核方面:高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评估。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查方式,例如双语课程采用英文试卷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平时成绩占30%左右的权重,侧重于考查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率和作业情况,期末考试占比较大。这种方式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适当减少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例。以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为例,除了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还需要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听力、口语等形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首先,教学效果的反馈要及时。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适当提供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线上作业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师可以采取定期面谈或者在线反馈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19]。通过日常的及时反馈,学校和教师应调整资源分配及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学效果的反馈要及时、明确。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具体的评价和建议,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优势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法。这种反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后,教学效果的反馈要体现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提供多种形式的反馈和建议,确保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5 结束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熟知国际发展趋势、善于分析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为例,从优化双语教学师资、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为提高高等教育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