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导师培养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4-04-05唐朝永邹美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业者导师培训

唐朝永,邹美凤

(1.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2.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1]。“双创”教育旨在向大学生创业者传授系统的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认识什么是创业,该如何创业,创业该具备的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导师被界定为致力于创业教育事业,具有立德树人、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社会责任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业服务人才[2]。创业导师不仅“通过传授创业技能和经验,分享包括人脉、信息、平台在内的创业资源,识别商机,提供创业问题解决方案,支持创业者服务社会”[3],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人格和品质,提高创业成功率[4]。可见,创业导师已成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培养德才兼备、热情积极、富有使命感的创业导师成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工作[5]。基于此,探究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1 高校创业导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第一,创业导师和大学生的数量比例失衡。根据2012 年1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有关创业导师数量的标准[6],大部分高校创业导师数量难以满足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二,创业导师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多数高校的创业导师并非创业教育工作者或企业家,而是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创业导师培养机制,高校外部的优秀企业家、知名学者、青年创业者、管理咨询专家、风险投资人等创业导师资源还未完全融入高校创业导师队伍[7]。

1.2 结构配置不科学

第一,专职匮乏,专兼互补、合作机制未形成。由于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创业导师培养资金不足等问题,高校创业导师数量匮乏,多数高校的创业导师以校内兼职创业导师为主,专兼结构有很大优化空间。同时,一些高校对于外部的企业家、青年创业者、管理专家、行业专家等优秀创业导师资源未足够重视,未通过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体系实现长期合作。

第二,创业导师职称或认定层次较低。虽然国家、省及高校制定政策选拔和认定创业导师,但高校创业导师认定层次大多为校级,省级、国家级占比低。同时,缺乏创业导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案和程序,导致高校创业导师职称评聘困难。

1.3 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第一,部分创业导师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体系,很难为大学生创业者传授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当前,创业导师并非全职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多数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或行政管理者,这些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第二,创业导师创业实践能力弱,难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受经费限制,一些高校很难聘用企业家、行业专家或政府主管创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聘用高校内部的专业教师或行政管理教师,导致创业导师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且服务意识不强,不仅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理论、政策、管理、机会等方面的专业化、系统化、针对性的创业诉求,也造成了创业导师的知识、能力与创业教育需求不匹配,制约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8]。

1.4 相关机制不健全

第一,尚未构建统一、科学、高效的人才聘用机制,难以为创业教育遴选出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创业导师[4]。一方面,部分高校创业导师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另一方面,校外聘请的创业导师大多是通过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形式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实践知识传授和创业指导服务,缺乏更有效、更具针对性、更科学的指导模式。

第二,缺乏成熟有效的培训政策支持。一是现阶段高校为创业导师提供的培训机会少,培训层次低;二是由于创业教育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三是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第三,缺乏科学、系统、协同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创业导师制度尚不完善,创业导师大多是单次、间断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且这种指导关系具有非固定和沟通频率低的特征[9]。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师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效果不佳。

2 高校创业导师培养的路径

2.1 扩大高校创业导师规模,优化创业导师结构

第一,拓宽创业导师来源渠道。高校需遵循“走出去,请进来”“引培并举”等原则[10],建立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同、多元化的创业导师体系。不仅要全职引进创业导师,加强校校合作,培训校内专兼职创业导师,还要聘请企业家、创业者、行业、政府专家作为全职或弹性创业服务导师,解决创业者在经营管理、工商税务、政策法律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第二,完善创业导师结构。一是进一步优化创业导师的专职和兼职结构[11]。要求专职创业导师能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兼职创业导师能够在创业政策、管理、机会、风险等方面给予创业者可行的指导建议。二是优化创业导师职称结构。参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分类别编制创业导师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实施方案,为创业导师优化职称结构提供制度保障。

2.2 提升高校创业导师的指导质量

第一,提升创业导师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质和能力。首先,变革创业导师的育人观念,激励创业导师树立无私奉献、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创业教育观念。其次,提升职业素养。创业导师要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完备的知识结构。此外,加强校企合作,高校鼓励创业导师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增强其创业实践指导能力。

第二,构建“大数据+创业导师”资源平台,建立创业理论知识库、创业企业案例库、创业专家库、创业风险分析及决策模型库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通过动态交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理论、政策、竞赛、实践信息,共享创业经验,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此外,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更为精准的问题解决方案[4]。

2.3 健全创业导师培训机制

第一,重视创业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培训体系。高校要完善创业导师培训政策,制定特色化培训方案,既可通过正式的创业知识技术培训提升创业导师理论素养和创业实践技能,也可通过座谈、报告、演讲等创业沙龙形式增强创业导师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指导能力。

第二,鼓励创业导师参加国际创业交流活动。高校应秉持开放办学的原则,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创业会议、创业论坛和创业培训,拓展创业导师国际化视野,提升创业研究能力和指导服务能力。

第三,注重心理培训。创业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如何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失败的心理疏导是创业导师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加强对创业导师心理培训非常重要。创业导师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素养,增强心理辅导能力[12]。此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创业导师深入企业、政府部门开展实践调研,了解创业政策、企业运营、市场风险、团队建设等创业知识。

2.4 完善创业导师评价机制

第一,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评价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创业导师的评价是一个涉及面较广、比较复杂的工作,既需要考查创业导师的年龄、学历、专业、性格等基本信息,也需要评价其思想道德、文化品质、政治素养、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基本思想和价值理念,还需要分析其知识能力、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等专业基础和素养。

第二,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建立创业导师差别化评价机制[13]。对不同类别的创业导师实施不同的评价细则,对教学型创业导师,重点评价其课程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对实践型创业导师,重点评价其指导学生创业比赛能力、创业成功率等;对研究型创业导师,重点评价其创业科研成果[14]。

2.5 优化创业导师激励机制

第一,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创业导师把更多精力、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创业教育,需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高校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创业导师的利益,通过物质、精神的激励激发创业导师的工作潜能。

第二,高校可以通过工资补贴、奖金、绩效、劳务报酬等物质形式及设立优秀导师、杰出导师、创业名师等荣誉称号调动导师积极性,提升其社会声誉,使其增强获得感和荣誉感。

第三,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大学生创业者开展创新创业[15]。

猜你喜欢

创业者导师培训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