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一体化模式下《口腔生物学》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4-04-05潘小曼戴小寒冯慧全宏志周红波张灵玲李成日刘欧胜
潘小曼 戴小寒 冯慧 全宏志 周红波 张灵玲 李成日 刘欧胜
2020 年9 月1 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1]。口腔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由5 年口腔医学本科教育+3 年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教育组成,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意在提高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2-3]。课程思政已在其他口腔医学课程有探索[4-6],《口腔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有利于口腔医学生建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体观。“5+3”一体化的口腔医学生正处于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不可或缺,但医者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并未在课程中体现[7]。鉴于此,本课程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5+3”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对医者精神、科研、创新精神的理解以及对课程的建议,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的思政能力,对当前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提升培养质量[8]。
1 完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以开展课程思政为中心,整合《口腔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细化到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成绩考核等,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效果;课程教研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在教案设计上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思政元素”,再通过编写案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促进“课程思政”在医学课堂上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从了解口腔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到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素质修养,并提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研究生医学人才。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观念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来进行授课,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从而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9]。
教研室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思政水平,如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行集体备课、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增强教师的育德育人意识,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计划之中[10-11]。
3 挖掘《口腔生物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地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
口腔生物学包含许多思政教育元素,为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创造了许多可行性与可能性。
在口腔微生物学章节中,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运动的平衡状态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动态表现形式。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口腔生态系,许多正常菌丛与宿主之间呈动态平衡。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口腔生物化学章节中,将龋病、牙周病、唾液腺常见疾病及发病过程与唾液、龈沟液及牙菌斑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相结合,从病因阻断疾病,做到一级预防,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有助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掌握口腔卫生环境的检测和防治基本常识,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为提高群众的口腔卫生知识做贡献,同时使学生的敬业、爱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得以升华;树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体观。
在疾病分子生物学章节中,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突变有关,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如关于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了解细菌变异、疾病发生、进展极为重要,将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融入分子生物学授课中;结合分子生物学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强调科技伦理道德规范。
在口腔免疫学章节中,口腔免疫系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组织损伤;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了解事物的双重性规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在口腔骨组织生物学章节中,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与口腔种植学息息相关,口腔生物学与临床医学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使学生建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体的观念;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在联系临床医学的过程中强化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在口腔细胞培养及应用章节中,口腔再生医学近年来成为口腔疾病治疗的热点,通过了解口腔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形成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有助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坚韧不拔、崇尚理性、勇于创新的精神。
综上,在理论教学方面,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入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情怀和医学人文情怀作为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确立七大思政元素,包括爱国教育、医德教育、敬业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辩证思维教育、创新教育。
4 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知行合一
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知行合一。
在教学中,引入实验现场教学环节,依托学院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快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口腔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原理,熟悉其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借此提高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养成“客观求实,细致严谨,探索创新”的科学态观。
采取理论教学和探索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意向的学生可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任课教师课堂指导,组成学生团队进行项目的探索学习,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研究,在项目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认可度。
依托附属医院、见习和实习医院等开展义诊或免费口腔检查等实践活动,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有助于学生把握口腔卫生环境的检测和防治基本常识,为提高群众的口腔卫生知识做贡献,同时使学生的敬业、爱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得以升华[12-13]。
5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激发内在活力
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注重自主学习,因此,在课程开展方式上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PBL、“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协调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14-16]。
PBL 教学法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学法,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在进行“口腔骨组织生物学”教学时,首先,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如哪些情况适合种植?哪些情况需要植骨?怎样才算种植成功?组织和种植体的结合界面有哪几种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解决一部分问题,并提出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并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逻辑方法。之后,学生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新问题用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集中讨论,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的掌握情况,以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为突破口,针对问题给予解答、提出建议,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讲解关键知识点,使学生更加理解预习阶段的模糊知识点。
RBL 教学法借助互联网等资源,可更为便捷地获取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RBL 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面对大量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搜集、筛选、整理的能力,增强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在进行“口腔细胞培养及应用”的教学时,让学生针对口腔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如干细胞移植、血管重建等,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中英文文献,然后分组进行多媒体汇报及讨论。
CBL 教学法一般分为准备、讨论和总结病例三个步骤,讨论是CBL 的重心,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围绕病例展开讨论。在“口腔生物化学”教学中,带教老师可选取一个牙周病或龋病的典型病例,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口腔生物对牙周病或龋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围绕病因、发病的分子或细胞层面的机制、病情进展、免疫相关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
此外,可通过拓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多方位融入思政教学。课堂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通过提交论文或项目展示作业,教师评价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价值观;发挥网络优势,教师和学生可在线上就课程难点、社会热点等进行互动交流,更具有时效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拓展“课程思政”[17]。
6 积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以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教研室教师内部、领导和教学督导评价以及课题思政目标完成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生教育不应遵循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应调整考核分配权重,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15%)、实践技能(15%)、素质教育(15%)和期末成绩(55%)构成。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以及上课回答问题等,实践技能包括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情怀和医学人文情怀等进行量化评价以作为考核指标,期末成绩采用开卷无标准答案试题、综述撰写或者创新课题答辩方式进行评比[18]。
7 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1 课程调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结束后,对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2018、2019、2020 级“5+3”本科生(共计148 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111 名)的学生都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铭记于心,84.46%(125 名)的学生了解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注视患者,身体前倾,用心聆听,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不接听手机。87.16%(129 名)的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94.59%(140 名)的学生遵守科技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规范:遵纪守法,弘扬科学精神;严谨治学,反对浮躁作风;公开、公正,开展公平竞争;相互尊重,发扬学术民主;以身作则,恪守学术规范。
经过教师集体备课,目前通过挖掘《口腔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已初步形成了思政案例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用PBL 教学法,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口腔生物学话题,查询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积极鼓励和引导“5+3”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69.6%(103 名)的学生曾参与志愿者活动,组织义诊,口腔宣教,使学生的敬业、爱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得以升华;课程教师指导多位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竞赛,79.73%(118 名)的学生申请了课题,59.46%(88 名)的学生参加过社会调研,30.41%(45 名)的学生参加过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9.46%(14 名)的学生参与过科技发明,90.54%(134名)的学生有基础培训、阅读文献、文献汇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书写等经历,其中有33.78%(50 名)的学生发表了论文,具备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已形成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课程考核以论文综述形式进行,锻炼了学生查找文献和论文书写的能力。
7.2 将思政建设融入《口腔生物学》中存在的问题
71.62 %(106 名)的学生更倾向于课堂讲授式教学,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存在不理解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进行,医学生临床任务、课程繁重,难以负担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的教学改革。隐形渗透式的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但是难以把控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把握不足,不知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略显生硬。尚未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尚未落细落实,未体现思政育人的人才培养效果。以上问题导致难以形成一个有效且可以长期实施的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培养模式,因此推广至其他课程遭遇困难。
7.3 预期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教研室进行研究讨论,制定以下解决方案。针对学生不适应教学方法的问题,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思维,在研究生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更多依靠的是自主学习,文献汇报、病例汇报都是研究生应掌握的基础技能,因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PBL、CBL 等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反馈,思政教育可以多联系临床案例,结合时事,加强课堂互动,实现思政教育的隐形渗透,实施集体备课,把握各位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思政融入点。此外,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包括在平时成绩评价上加入思政相关考核,在课堂评价上加入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评价,以及时做出反馈。最终形成有效并可长期实施下去的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并推广到其他课程。
综上所述,教研室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口腔生物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上,唱响“思政”主旋律,让课程堂堂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探索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口腔医学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高素质的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的“5+3”一体化研究生人才,仍然前路漫漫,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为其他医学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