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作品中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2024-04-05王昕冉

美与时代·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周恩来形象塑造中国画

摘  要:在新中国的红色美术创作中,描绘伟人形象是永恒不变的热点。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十余年间,出现了一批描绘周恩来总理形象的红色美术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多个门类,其中尤以中国画作品最具代表性。这些作品为什么会在此时期频繁出现,在构图形式、主题内容上又有何特点,如何对周总理的形象进行塑造,在此时期塑造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有何特殊意义,都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6年至1987年这十年间绘制的以周恩来总理形象为主题的9幅中国画作品,通过分析它们的构图形式、画面主题及形象塑造特点等,阐释此时期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领袖图式;中国画;形象塑造

一、20世纪70-80年代

周恩来主题绘画盛行的原因

周恩来总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一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热爱人民、勤政为民” [1],为新中国的建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功昭千秋,深受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周恩来主题绘画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政治经济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府工作。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受到了一定影响,后期周恩来总理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当代中国研究所编著《新中国70年》一书中记述,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四次筹备第四届全国人大,终于在1975年1月成功召开,并于同时对经济、军队等领域进行全面调整,后期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总理继续主持工作,以“调整文艺政策”的方式对文艺领域进行了调整[2]。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国家政治经济情况转好,文艺界重新焕发生机,艺术家的创作环境有了改善,众多艺术家得以平反,重新获得工作,在当时的艺术家心中,周总理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是周总理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关注,发展并丰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首先,周恩来总理关心新中国连环画的出版。他为第一家中央直属的美术专业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题写社名,在连环画出版低迷之时,总理曾两次接见相关负责人员,询问情况,并于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整理再版了《黄继光》《红旗渠》等一系列优秀的连环画作品,《连环画报》杂志也得以重新出版。其次,在1956年的国务会议上,周总理作出了关于建立北京画院、上海画院的决定。中央美术学院聘书停发后,秦仲文、吴镜汀等老一辈画家感觉没有出路,于是上书总理。周总理呼吁中西两派画家团结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新中国美术事业,并开办画院,在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曾说:“吸收传统,也不是样样都吸收,还是要批判接受,要鉴别。”这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较为安稳的环境。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他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关怀和照顾,使当时的艺术家对他格外崇敬。因此在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后,艺术家们纷纷拿起画笔,绘制大量以周恩来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寄托对伟人的思念之情。

二、周恩来主题绘画的构图形式及主题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三位伟人接连逝去,使全国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怀着对伟人的崇敬,艺术家们纷纷拿起画笔,以周恩来总理的形象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20世纪70-80年代以周恩来总理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有9张,在构图形式和绘画主题上各具特色。

(一)构图形式

1.向心式

向心式是指以一典型人物為中心点,其他次要人物围合或指向中心人物的构成方式,广泛运用于以圣人、领袖等为核心的群像绘画中,是新中国美术中塑造周恩来形象最常用的绘画形式,可以营造出一种“双重围观”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周总理作为国家领袖的核心地位。艺术家黄胄在得以平反后,怀着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于1976年创作了作品《鞠躬尽瘁为人民》(如图1),周总理身处各民族人民的环绕中,正指挥大家齐唱革命歌曲。画面人物众多,男女老少身着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服装,喜笑颜开。饱满的构图,紧密的人物排列,表现出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侧面反映出群众对周总理的爱戴。

2.呼应式

呼应式指的是将画面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塑造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如语言交流、肢体接触、眼神提示等等,通常包含的对象较少,但至少需要两个主体人物,表现出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在人物画创作中通常用来描绘领袖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场景,体现出民主、平等的身份。周思聪、卢沉于1977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清洁工人的怀念》(如图2)就使用了呼应式构图形式。作品描绘了清晨时分,辛勤工作了整整一夜的周总理,穿着玄色大衣走出人民大会堂,与年迈的清洁工人握手并亲切交谈的场景。背景寥寥几笔,两人站立在画面中央,握手、交谈,眼神碰撞间透露出总理对人民的关心以及清洁工人的感动欣喜,人物形象亲切生动,体现出画家饱满的情感。

郭全忠于1979年创作的《万语千言》(如图3)中,周总理正与两位陕北农民打扮的老人握手告别。老人脸上流露出的不舍与沉痛,似有万语千言要对总理诉说,身后站一抱小孩的年轻妇女,前景处背对着观众端碗吃饭的小女孩,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人物形象真切感人,与背景的融合恰到好处,墨色凝重,意境深远,熔铸了一种悠远而凝重的历史感。总理和人民群众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站在一起,让观者感到了总理与人民之间亲切友好的氛围,令人动容。

(二)绘画主题

1.人民与总理主题

直接表现周恩来总理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是此时期“周恩来”主题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1966年3月8日,河北发生了里氏6.8级地震,破坏范围极广,造成了八千余人死亡,近四万人受伤,对当地的经济、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得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周总理第一时间赶赴震中隆尧县白家寨,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画家周思聪于1979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人民和总理》(如图4)描绘的就是总理在灾后的瓦砾间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的感人场面。画面中心周总理搀扶着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小孙子的老妇,周围众多父老乡亲争先恐后要向总理倾诉,在自然灾害面前,周总理面露坚毅,人民痛苦不堪,整幅画面流露出一股沉重的气氛,但画家巧妙地将人民受灾的痛苦同总理的慈悲关怀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一副人民与总理的温情画卷。此外,马国强于1984年创作的《春暖》亦表现了春暖花开时周总理看望群众的场面,流露出欢乐与温情。

2.悼念主题

周总理去世后,全国各族人民陷入了无限的悲痛,各地自发举行悼念活动,艺术家们选择拿起画笔将各地群众悼念总理的场面表现出来。宋文治1976年创作的中国画《梅园长春》(如图5),选取了梅园新村30号屋作为表现对象,在满园红梅的掩映下,得知了周总理去世噩耗的群众纷纷赶来周总理曾经居住、工作过的梅园新村30号,在台阶前排起长队,自发悼念周总理,园中两棵苍劲高大的古柏,显示出画家对周总理的怀念。

三、70年代末到80年代

对周恩来形象塑造的特点

(一)直接塑造

首先,从面部表情来看,除了在邢台地震这样特殊的历史事件中总理被塑造成悲痛和坚毅外,其形象通常表情温和,面带微笑,显示出平易近人以及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

其次,从衣着服饰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画作品中的周总理多穿衬衫,大衣和各色中山装。《万语千言》中总理身穿白色短袖衬衫,《清洁工人的怀念》《人民和总理》两幅作品中周总理均身穿一袭黑色大衣,内里是立领白色衬衫;《春暖》《鞠躬尽瘁为人民》中则是深浅度不一的灰色中山装。不难发现,此时期周总理艺术形象在衣着上的特点是多穿浅色衬衫,衬衫外穿黑、灰、蓝等色的中山装或深色的大衣。

最后,从肢体动作上看,这一时期周总理与画面中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肢体动作上表现为大量的搀扶、握手及亲切交谈,弱化了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地位,以生动自然的肢体动作,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二)间接塑造

70年代末至80年代亦出现了一批不直接描绘周恩来总理形象,利用花卉植物、悼念场面等间接塑造其形象的作品。华克雄的作品《周总理的睡衣》(如图6)通过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戴着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替周恩来总理补睡衣的场面,显示出总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睡衣上已经有了好几个补丁。《梅园长春》中各界民众来到总理故居排长队自发悼念的场面,侧面展现了民众对周总理的爱戴。满园红梅颇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象征着总理高尚、谦虚的品格,园中两颗苍劲的古柏寓意着周总理的精神不朽。

四、20世纪70-80年代

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意义

(一)表达对周总理的敬仰与怀念

周恩来总理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在《我的修养要则》一文中曾写下“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①以明心志。在下基层时,总理总是和人民风雨同舟,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前往剧场看戏时,总是晚些进场,提前退场,力求不打扰看戏的群众。周总理在同三十年前参与上海武装起义的工人们见面的时候,还能叫出大部分工人的名字,不禁令人动容。艺术家在塑造周恩来总理形象的时候,满怀着对他的敬仰与怀念。周总理去世后,画家周思聪以泪和笔,为柯棣华纪念馆创作了《周总理会见印度医疗队》一幅,并在其自传中写道:“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1978年深入邢台地震灾区,完成了水墨画作品《人民和总理》。”[3]画面上写道:“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一位老乡哭诉,如今灾区已变新村,俺们大伙儿盼啊等啊,就期望着那一天。”②《清洁工人的怀念》中,左下角的文字写:“总理啊,有多少个这样夜深的时候,你操劳国事最辛苦,您挂念着人民的喜和忧。总理啊,谁说您已去?您没有走。人民的总理与日月同光辉,人民的怀念与天地共长久。”③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艺术家在表现周恩来总理的时候,似乎将自身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才会如此感情充沛,生动感人。艺术家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份转化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以人民群众和艺术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去感受,并传达对于领袖的爱戴与敬仰。

(二)塑造英雄形象,教育引导人民

艺术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可以反过来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周恩来作为国家的伟大领袖之一,塑造其形象在此时期可以对人民群众产生积极影响。人类对于英雄的崇拜根源于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原型心理学认为,英雄是人类集体意识中存在的某种原型,如同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文艺是时代的先声。”[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篇章,此时正需要塑造周恩来总理这样被全国各族人民所認同的革命领袖、国家领导人形象,用以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英雄形象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周恩来论文艺》一书中写道:“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使人民从艺术中得到鼓舞,受到激励,奋发起来。”[5]这些以周恩来为主题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与新中国建设息息相关,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体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尚品格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和奋发向上建设新中国的时代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塑造国家形象,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美术参与国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是当前美术研究领域的新课题[6]。对于什么是国家形象,管文虎在其《国家形象论》中做出了解释:“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与评定。”[7]20世纪70至80年代左右,正是新中国开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关键时期,贸易、外交等领域逐步发展,亟需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能够长期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而周恩来总理恰恰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楷模,“我是人民的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这些以周恩来为主题创作的红色美术作品,以画笔生动再现了总理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凸显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宣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内部和外部公众树立了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对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

红色美术创作中对于国家领袖的表现始终是主旋律,周恩来总理作为革命领袖,国家领导人,为建立、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功勋卓著,他重视群众工作,同人民水乳交融,深受敬仰和爱戴。在1976年至1987年间的中国画作品中,有部分周恩来主题绘画,或直接或间接的将周总理的形象塑造在画纸上,不仅能够表达艺术家对周总理的敬仰与怀念,更能塑造英雄形象,教育引导社会民众,塑造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注释:

①出自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当天在办公室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此处是其中的第六条。

②出自画家周思聪《人民和总理》一幅的画面右上角的题言。

③出自画家周思聪《清洁工人的怀念》一幅的画面左下角的题言。

参考文献:

[1]田雪鹰.周恩来的“最后一次”[J].百年潮,2019(9):31-35.

[2]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128-132.

[3]卢沉,周思聪.卢沉周思聪文集[M].朱乃正.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81.

[4]马立新,洪文静.新时代,文艺如何塑造英雄形象[N].光明日报,2017-12-28.

[5]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3.

[6]薛亚军.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十七年(1949—1966)美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7]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3.

作者简介:王昕冉,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周恩来形象塑造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心系雪域高原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