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就业”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

2024-04-05刘笑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1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生

徐 畅 刘笑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由于近几年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结构失衡,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但在国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就业的同时,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出现就业缓慢化现象。本文深度分析“慢就业”现状及本质、“慢就业”成因,认为以新媒体为切入点,传播就业观念、丰富就业指导路径、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途径,有利于缓解“慢就业”“摆烂式就业”现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 “慢就业”的内涵与现状

1.1 “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急于参加工作,也不选择深造学业,停滞脚步,为自己提供缓冲期,打破“毕业即工作”的就业模式[1]。毕业生选择进入待业期,在此期间游历山水,增加阅历,提升自我,或进入尚未成功的创业与备考阶段。虽然这些选择短期之内延缓了就业,但问题依然存在,待业期度过后,毕业生依然要面对就业的选择,甚至会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1.2 “慢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 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在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现象较为显著[2]。2023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人数从15.9%增长到18.9%,也就是说在我国约有218.9万人选择“慢就业”。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毕业后不急找工作,而是以思考人生、等待时机、创业考察或者反复应考等方式待业。一部分毕业生主动选择放慢就业速度,考虑就业因素,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质量。比如,将自我专业能力、企业薪资待遇、企业所处地理位置、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发现就业预想高于当前就业环境,从而不急于就业。另一部分毕业生随性就业,其家庭财富丰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慢就业”或不就业,根据个人选择进入待业状态。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则是被迫加入“慢就业”群体,其暂时无法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或不加入就业竞争,因此延缓就业状态,成为“慢就业”群体的一员,使得我国“慢就业”现象愈发普遍,“慢就业”群体逐渐庞大。

1.3 “慢就业”现象本质分析

“慢就业”的本质是对就业的消极态度。客观因素或主观意念上不愿适应就业发展需要。当就业需要与自身就业价值不匹配时,拒绝调整自身观念,提高自身价值,反而停滞就业脚步,延缓就业状态。或者在择业就业时,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学习过程中始终对自身现实状况感到迷茫,没有清晰的择业目标和方向,缺乏就业主动性,在“我想要”和“我能要”之间犹豫,机会来临时拱手让人,不得不进入“慢就业”状态,其实质与消极就业无异。

2 “慢就业”原因分析

“慢就业”作为愈发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不是突然的,其根本是社会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教育政策与毕业生本身就业观念和价值叠加反应的效果,应从社会、高校和自身三个层面剖析原因。

2.1 社会层面,就业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走向平稳,但是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经济的发展拉动科技发展,使“人工”走向没落。各行各业面临转型与升级,将发展精力付诸线上,实体产业的占比逐渐减少,加之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足以取代简单机械化的重复性工作,移动互联网技术也给实体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传统行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使得岗位需求数量减少[3]。但与其趋势相反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甚至出现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的说法,就业供需匹配问题凸显,就业大环境对毕业生不友好,竞争激烈,“慢就业”成为无奈之举。

2.2 学校方面,就业指导有待提升

毕业生在读期间,校方并未给予足够的择业就业支撑。一方面,课堂内容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就业环境和社会需要变化速度快,课本无法跟进,而课堂内容也无法达到时讲时新,课堂教学的滞后性,使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就业需要不匹配,在应聘时无法达到企业预期遭淘汰。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同质化。就业指导政策雷同,指导内容更多偏向对工作的选择,而忽视了对个人的培养,人才培养计划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导致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人才需要不匹配,就业受挫使其走向“慢就业”道路。

2.3 毕业生自身方面,对于就业没有长足的规划

一些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自身期望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缺少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的过程,将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盲目匹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产生单一判断,脱离现实,从而产生不清晰的工作认知,追求理想化职业,求职目标与自我价值不匹配导致就业规划不清晰,难以持久长远地进行能力发展,就业规划失误导致求职结果失败,就业期望落空而躲避或抗拒就业,推动“慢就业”现象蔓延。

3 新媒体在择业就业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近年主流的传播工具,传播力度大,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新颖,受众范围广,但鲜少用于就业传播,有较大使用潜能,能提高传播效率。

3.1 以新媒体为传播途径解决大学生“就业慢”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的问题不断引发讨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新媒体作为信息承载平台,为人们提供可以交流互动的社区,使信息从单向传播到交叉互动,互动群体不设限,为就业传播奠定基础。首先,新媒体有利于传播积极就业观念。新媒体在时效性、地域性上占有传播优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人可以互通有无,其中不乏就业相关话题。新媒体作为强有力的传播工具,有极大潜力减少就业“摆烂”现象,改善“慢就业”现象。其次,新媒体能够贡献具有价值的就业信息。真正有帮助的建议或意见往往存在于大体量博主的评论区,对就业有指导性的发言容易被埋没,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者可以整合高价值发言,利用大数据技术点对点进行指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就业目标提供方向性评论。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力,整合有用的就业观点,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能对毕业生切实起到就业引导作用。

3.2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改变就业观念的便利性与可能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主动了解就业信息的自觉性,导致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不清晰,对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形势把握得不充分,就业信息差引起就业观出现偏差,在毕业时很难找到适配且满意的工作岗位,这是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慢”的一个原因。新媒体在获取和传播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毕业生或在校生群体可以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得就业环境、社会需要、专业发展等各种就业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变化,增强信息意识。新媒体平台多种多样,如抖音、小红书、快手、微博、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各个平台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如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等,适用于多种群体,可将就业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新媒体作为宽泛的平台,不仅承载传播信息,还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可作为广大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方向。对于毕业生群体来说,新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工具、娱乐平台,还可以是潜在的就业机会,建议毕业生在娱乐过程中增强本领,加深对新媒体的了解,为就业作铺垫。

4 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策略

4.1 利用新媒体平台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平台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大渠道,其信息来源广、传播范围大、传播力度大、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为毕业生群体带来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观点,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视野,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就业需求,进而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引导毕业生,正视自身实力与职业要求,立足现实,防止形成过于理想的就业观念;促使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能力、选择标准、地理位置、发展空间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在判断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就业标准的同时审视自身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形成双向循环,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认知和理性的就业观念,在综合考量后确定求职方向,制订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4]。

4.2 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配度

大学生是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对新媒体平台的接触较多。新媒体平台可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毕业就业人群,推送优质就业内容;同时也分享找到理想工作的求职者的经验,让部分大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选拔需求,在提升自我时有标准、有目标、有要求。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立足现实,脱离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求职,将自身价值与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成为真正有用的就业人才。同时,部分高校课堂内容聚焦于理论研究,实践不足,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难以与就业技能和需要精准对口。高校可立足社会实际,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针对性较强的职业规划信息和就业信息,使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4.3 利用新媒体平台创造积极的就业环境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造积极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首先,对于企业方而言,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将人才招聘信息及要求进行传播,为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导向,打破就业信息壁垒,避免因就业信息不流通而被动放缓就业节奏;其次,对校方来说,利用新媒体信息互通,构建学校和社会之间隐形的“桥梁”,实时掌握社会的动态需要,并以此为根据,更新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发展社会型人才,同时掌握社会基本就业情况,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提高就业效率,避免浪费人才或就业结构失衡问题;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虚拟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HR)线上面试环节,邀请不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前来参加,让毕业生群体在正式就业前沉浸式体验面试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调整自我发展方案,增强就业实力,最终为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创造积极的就业环境。

4.4 利用新媒体根据不同就业标准提供细致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个人追求不同,导致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相统一,如一些大学生追求“慢就业”,另一些大学生则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大学生无法通过统一的就业指导满足个人意愿,对此校方可利用新媒体传播来源广、传播力度大的优势,利用新媒体的就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后,选择有用、有利、有保障的就业指导信息,根据大学生对专业领域、薪资待遇、地理位置、发展空间等的要求的不同,开展细致的分类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择业要求选择性接受指导,力求就业符合个人求职意愿[5]。

4.5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就业经验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标准、侧重方向不同,在新媒体平台上,就业指导者可以利用丰富的就业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和就业经验,以及对不同岗位的了解程度指导大学生就业实操细节和措施,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力量,邀请优秀的教师和职场人士,发挥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根据大学生择业时看重的就业因素,对其进行引导,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另外,社会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追求,适当改进招聘人才策略。

5 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企业可以利用新媒体优势,传播岗位招聘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打破大学生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帮助大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