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评估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优化问题

2024-04-05周喜林唐晓旭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考核学科评估

周喜林 唐晓旭

(1.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2.南京审计大学数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高校学科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学科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的一项措施,是对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方法,利用专门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科开展和建设等活动,通过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结构、社会服务及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考核的过程。至今为止,我国已经经历了第五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具体评估体系指标设置在不断改革和优化,从而提升学科评估成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评估考核的首要指标,重视对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并将教育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水平等纳入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这些考核因素的调整和变化表明了新时期学科评估制度的整体特点和教育改革方向,体系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教育培养基础和条件[1]。显而易见,评估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考核不断强化,符合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考核不仅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还能助力国家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的变化及分析

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是多样性的,是为具体服务对象而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发展和变化性的特点,在第五轮学科评估考核体系二级指标中增加了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并将原体系内科学研究水平考核指标中出版优秀教材调整至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使人才培养内容更加具体和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具体包含思政教育、培养过程、在校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发展质量4个方面。高校需深入分析评估指标体系其内涵因素及其必要性,使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抓住培养工作的要点,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应用性和时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

1.1 思政教育

学科评估考核体系中把思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指标中的首要因素,充分说明了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思政教育是培养人才素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一方面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意识方向,满足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发展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否将知识和技术进行正确运用和转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学科评估体系中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成效,突破思政教育的基本职能,进行深入研究和教育引领,拓展其本身的实际作用和意义,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类别和自身特色,充分将思政教育与学科发展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在保障和提升学术素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正确引领作用。

1.2 培养过程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中加强了对出版教材质量、科研育人成效和联合培养情况的考核,既可以检验学生培养的实际成效,又可以把传统评估体系的结果考核指标转移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的考核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全面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在过程建设中也可以做到规划的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创新,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其中,通过教材建设质量检验学科及专业建设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发展水平,加强教育管理的时代性;通过科研育人成效检验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社会认可度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对学生联合培养情况的考核可以检验专业知识面,有助于拓宽其国际视野,并与国际学术前沿结合,丰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渠道。

1.3 在校生培养质量

对在校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估是加强培养过程建设和管理规范的要求,可以直观体现人才培养的过程现状。其中对招生与授予学位的考核是对学校及学科的社会声誉及学生培养质量的检验;招生生源及报录比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对学校及学科以前及未来发展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而毕业生的学位授予情况可以掌握学生的在校培养状况,在校期间是否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等。另外,对学生在校期间所获成果的考核可以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故需根据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及时调整培养规划,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创新。

1.4 毕业生发展质量

毕业生发展质量主要考核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层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或研究领域是否属于社会发展的急需型行业,是否对社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长期发展性。通过社会的实际检验,衡量学校对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科及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更是对人才培养中各个环节及全过程是否科学的检验,尤其是权威的毕业生发展质量报告对人才培养工作极为重要,不仅能准确反映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同时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指导意义,进而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考核毕业生发展质量可以检测人才培养相关因素和环节的科学性,对每个环节的过程性管理进行质和量的综合检验,对人才培养教育进行全面考核并进行反馈,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积极作用。

2 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根据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体系的科学导向,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国家和谐稳定、社会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化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大方向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明确指引下,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筑牢人才培养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考核指标为高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可以更好地通过自我检验和社会检验完成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但人才培养的管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措施,才能更好地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和效果,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更符合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伟大的民族复兴储备中坚力量。

2.1 科学研究

学科评估中把科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且常态化的指标进行考核,体现了科学研究对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也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和提升渠道,教师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深化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容,优化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思路,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科所具有的科研队伍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是培养优秀学术人才的重要保障。同时,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也是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实际教育能力的重要体现,故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参加学科竞赛等形式,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科研及创新能力。通过评估检验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培养计划,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学术及应用型人才。

2.2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保障科研持续发展及研究领域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科研人员提升科研能力、开阔学术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学术的创新思维。尤其是举办专业学术交流及报告活动,不仅对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拓展有利,而且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非常重要。在学科评估体系中学术交流是一项基本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包括国际学术交流情况,考察是否有师生在会议上发言或做报告等,这些指标都是对培养人才学术视野具体条件的检验,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情况的考核可以掌握学科师资队伍的科研领域和科研水平,便于学科整体师资队伍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建设。

2.3 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建设是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有利于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科研环境。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涉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管理制度、导师工作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经费支持制度、设施使用制度等,都是保障人才培养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管理过程中优秀生源的录取制度、专业及学术导师选拔和培养制度、学生的学术论文发表和学位论文送审制度、学位授予和论文答辩制度等,很多制度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密切相关,故各项管理制度也是学科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才能保障高效的培养秩序,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学科评估考核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更为全面,着重于对特色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与专业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做到实际应用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

2.4 经费支持

经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紧密关系。学科评估中各类项目经费情况是相对重要的考核指标,包括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及科学研究等各项建设经费的获批及使用情况,也包含教师获得各种纵向及横向等科研项目的经费情况等。学科评估中经费的多少和使用情况是对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进行考核,不仅是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重要条件,还是科研进行长远和深入研究的经济保障。此外,项目经费决定导师是否能为研究生科研提供经济支持,因此,需规范建立各种相应经费的使用和执行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保障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3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建设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时代创新型人才,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任务,要坚定办学的政治方向,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深入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调整建设,提升导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

3.1 学科交叉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体现了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理念[3]。挑战创新发展交叉学科,创新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是保障高等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科交叉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同时,还要结合行业内部特点优势、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学科持续建设目标、现有资源利用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培育、合理设置。明确学科发展思路,优化学科规划布局、调整学科建设体系,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发展新局势[4],促进交叉学科的建设,同时也为学科交叉提供有利的研究和发展条件,有助于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际经验表明,学科交叉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发展需要和认可,也是高校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3.2 科技创新型

2017年,国家出台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鼓励新兴学科”[5]。科技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目标,是解决社会新问题、新现象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人才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研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挑战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引领时代进步并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鼓励思维创新、学术创新,不断丰富创新角度和观点以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不断求新、创造、突破,向高端领域、新兴学科和方向努力钻研,在原有研究水平和基础上深化创新性。同时,创新也是一个企业、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增强社会竞争力,进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在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凭借突出的科技实力影响世界,把握国家发展方向的主动权,造福人民和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也只有做到科技创新才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人民安全,使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3.3 特色鲜明型

“特色办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根据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办学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学校学科特色应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参考世界各类大学和学科排名的权威指标体系,充分调研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管理经验,在各项考核评估指标中寻找差距和不足,坚持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总体原则,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特点的学科生态环境和氛围,夯实优势与特色,提升学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内涵的特色发展[6]。因此,学科及专业建设发展必须要保持特色、突出特色才是发展的有力保障,特色鲜明是人才培养成效的显著特征,也是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需要特色人才的不断培养和输入,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专门人才为社会发展做稳定且强大的开拓者和助力者。

3.4 服务社会型

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加强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社会创造出较大的实践价值,提升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效益。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加强社会服务方面的实践,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动员企业等相关社会机构和部门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构建校企互动、产学并举的联合培养机制。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的实际岗位工作中,经过不断锻炼,反复检验人才的适用性,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向,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互通纽带,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更新,让校企合作更加顺畅和深入,同步强化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推动教学和科研的持续进步。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逐步提高,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既要满足人才数量又要保证人才质量,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进行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针对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体系的宗旨和要求,被评估单位要在原基础上重新审视学科的建设发展标准和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突出人才创新的特色和重点,积极推动评估理念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深入实施和贯彻,准确评估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水平[6],从而更好地发挥“以评促进”的重要作用。总之,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评估的引领作用,将学科评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考核学科评估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超学科”来啦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