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03尹带霞叶文玲李洁唐俊李学德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农科质量提升国际化

尹带霞 叶文玲 李洁 唐俊 李学德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农林高校对优秀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在分析现阶段农林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分析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并从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农林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途径,同时结合“新农科”背景,探讨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关键词 新农科;人才培养;国际化;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6-025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IN Dai-xia,YE Wen-ling,LI Jie et al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demand for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as analyzed,and the ways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ode,teaching staff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nd the futur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was discuss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Talents training;International talents;Quality improvement

國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人才的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全球经济和技术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学科领域都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农业科技人才成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战略需求。在“新农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林院校作为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责任重大。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国际化”包括学术体系和机构为应对全球学术环境而执行的政策和措施,监控国际化举措并确保国际化质量是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也在经历着新的变革。“新农科”这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成为农林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1 农林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2019年12月,新农科建设背景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正式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农林院校也逐渐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各大农林类高校积极修改培养方案,开展农林学科教育体系改革,在创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搭建产教合作实践平台、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出新举措,但在 “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1.1 农林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不够,经验较少 相对于其他学科领域,农林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经验相对较少。同时,农林领域本身也具有一些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大量的实地实践、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增加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难度。目前,一些高校还局限在传统办学理念的限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理解也不够全面,加上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入和供给不足,无法做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国际化教育。即使在有限的国际化教学工作中,还面临缺乏系统规划的指导、国际氛围不浓、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入和供给不足[2]。

1.2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有待提升 培养国际化农林人才,师资是重要保障,合格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承担培养国际化农林人才任务的教师需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近些年,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培养了大批专业业务扎实、英语水平较好的农林类师资进入高校工作,为农林类注入了很多创新型人才,对于“新农科”背景下国际化农林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同时具备高水准的国际化能力,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一大考验。“外语+专业”全能的师资相对欠缺,也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障碍之一 [3]。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有限,在教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方面缺少支持,也不利于教师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4]。

1.3 培养方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撑不足 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部分农林高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缺乏国际化和创新性。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培训时,难以掌握跨文化沟通、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等国际化人才应有的素养与技能。此外,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农林大学目前常用的教学方式中,以课堂讲解为主,实践教学和交互式教学不足,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方面的作用有限。在知识结构上往往重视常规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与国际化知识的结合,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国际化脱节。

1.4 国际化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和农林产业需求尚未完全耦合 [5]。由于缺乏对目标学生群体及其就业意愿和社会需求的深入调研,目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能完全匹配社会需求。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无法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国际化社会需求。同时,高校对职业规划和实践支持不足,导致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毕业后出现失业或从事与专业不符的工作情况较多。

农林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面对语言和文化障碍。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农林院校需要加强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机会。

2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分析

2.1 美国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国大学国际化的报告,以及促进美国大学国际化的支持项目[6]。迄今为止,美国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化办学理念鲜明;学生是国际化战略的中心;注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具备国际化的课程体系[7]。以哈佛大学为例,他们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本科生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国际化项目的中心。2019年,哈佛为学生制定的海外研修计划中,构建了多样的国际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能深刻理解当地语言、文化课程、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本土内涵。此外,哈佛还为教师设立“暑假出国学习项目”和“校长创新基金”,用于资助海外学习和交流[8]。在课程体系上,哈佛在2002年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培养“世界公民”的口号,明确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世界公民和领导者,通识课明确围绕全球性目标设置。

2.2 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政策

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很多举措用于推动国际教育,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吸引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如简化签证手续、实行技术移民等;逐年更新教育发展战略,指导国际教育;开展大型海外教育营销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大量留学信息;与一些国家签订贸易协定,消除教育服务贸易壁垒;成立国际教育机构,加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9]。这些政策不仅帮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留学生,也让本土学生受益,提高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教育出口大国。把移民政策与技术及学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動挂钩,对留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3 欧洲大学的Erasmus+项目

Erasmus项目(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欧盟在1987年成立的一个学生交换项目,2013年推出了新的Erasmus+计划[10],旨在促进欧洲大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培训和工作机会,对促进欧洲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创新和改革发挥中重要作用。此项目通过鼓励跨国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了解不同文化和教育制度,拓宽国际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成员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带来了诸多启示,要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环境中获得有利位置,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设置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不断创新和改革,统筹规划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和技术移民。

3 “新农科”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和农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借鉴国内国际高校的先进做法,农林高校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3.1 结合本土特色,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学生,开设适合他们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本地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双语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跨学科教学等,让学生接受多样化的国际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设立跨学科专业和课程,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研究合作项目。例如,农林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可以使农业人才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与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可以使农业人才了解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申请国际项目等,加强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 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开展国际化实践项目,拓展留学生来源和本土学生出国交流渠道。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的实践项目,如在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和海外非政府组织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国际化管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签署交流协议、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和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提高学校国际声誉和学术地位。组织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建立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交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交流计划,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海外交流机会,并从政策和经费方面支持他们参加国际竞赛和学术会议。

3.4 推动国际化文化培养 首先要加强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建立双语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高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适应度和吸引力。同时,学校可在校内推广国际化文化,比如增设外语角、国际学生交流活动、跨文化沙龙等,促进学生间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5 注重创新和实践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开设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研究。在农业领域,培养能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实践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包括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在教育中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

3.6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对国际化能力进行合理量化,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就业前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学术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同时,为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反馈和指导,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要加强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

4 结语

在新农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实践和创新,并加强国际交流和提升师资水平,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新農科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农林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国际农业科技机构、农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加强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学术能力、国际化素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国际化能力进行评价,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国际化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农林人才不断创新,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在新农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满足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全球公民”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ALTBACH P G,KNIGHT 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3/4):290-305.

[2] 张树峰,魏威岗.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问题研究 [J].教育现代化,2016,3(40):22-23.

[3] 张彩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质量提升路径:基于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1):108-110.

[4] 孙航.“四位一体”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174-178.

[5] 王杜春,牛海燕.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6):6-11.

[6] ZTURGUT O,CANTU M P,PEREIRA L J,et al.Effec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studies in education,2014,3(2):29-39.

[7] 季波,刘毓闻,陈龙,等.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3-80.

[8] 于海燕,张海娟.世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过程分析[J].高教探索,2012(3):71-77.

[9] 兰浈.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与技术移民举措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评论,2020(2):164-168.

[10] 袁李兰,陈悦.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国际化举措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6-61.

猜你喜欢

新农科质量提升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