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4-03王娜孙钰
王娜 孙钰
【编者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部提出“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指出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在落实这一工作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优势,统编版教材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进入学生心里。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究,有助于推动我们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推进其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教材中反映“五个认同”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认为教材蕴含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多样的存在形式和呈现角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施“五个认同”教育的教学路径:分解“五个认同”教育目标及任务,融入具体学段教学目标;注意捕捉、补充表现“五个认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学转化;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参与实践,利用多种形式促进“五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教育 道德与法治 实施路径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它指的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教育在德育中的深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切入点。本文立足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五个认同”教育内容在其中的融入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促进这些内容的教学转化路径提出建议。
一、教材的“五个认同”教育内容归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不仅多次提到“强化‘五个认同教育”这一内容,且提出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明确指向“五个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课程标准》在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目标的基础之上,高度重视“五个认同”内容在其中的地位。
增进“五个认同”教育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其一,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为道德教育提供宏观范围内的正确靶向。其二,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观范围内的全面认识。其三,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能够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方面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新的动力。
二、“五个认同”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审视
依据“五个认同”的基本内涵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对增进小学阶段“五个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实施、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学界普遍认为“五个认同”内容是族群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等方面认同的相互联结,由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整合而成。因此,本文欲从这三个维度对教材中“五个认同”教育内容的呈现进行审视。
1.民族认同:形塑中华民族历史记忆。
“五个认同”内容中的民族认同集中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巩固与壮大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过程中各民族儿女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记忆。教材中“中华民族认同”主要相关课文如表1所示,突出表现在民族印象和民族团结两个层面。
民族印象集中在对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描述,特别是各民族风貌的多维呈现。其一是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二年级上册《家鄉物产养育我》中的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物插图;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中对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故事的讲述。其二是民族精神面貌的描摹。如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中对傣族、藏族新年传统的刻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维吾尔族艺术特色、彝族文艺作品的展示。这些篇目的内容都从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内涵所在,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景象、节日传统、风俗文化,为学生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象留下厚重的色彩。
民族团结集中在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突出体现在五、六年级高学段的课文中。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聚焦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民族内部的团结。通过“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三个小部分,引导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意义所在,联结低、中学段的具体内容,传达我国民族关系所强调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要旨。
2.文化认同:体认中华文化生命活力。
“五个认同”内容中的文化认同集中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材中“中华文化认同”主要相关课文如表2所示。从课文的类属来看,其突出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华古老文化瑰宝的传承。其一,是节日风俗的讲述。如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和《新年的礼物》反映了各族儿女庆祝新年的传统方式和欢乐气氛。其二,是文化遗产的推崇。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中对造纸术发展的介绍;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对汉字、四大发明的详细描述。这些向学生展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革命文化集中在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历程的描绘,大多编排在高学段。如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中,教材运用榜样的故事,在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时激发其情感。榜样包括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如林则徐雷厉风行开展禁烟运动,坚决抵制鸦片。此外,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如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的爱国情怀,向学生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思想文化集中在對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的当代价值的发掘上,以启蒙知识为主,包括常用成语、名言警句、文化知识。如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用有关失信的成语举例,教育学生做人要养成言而有信的品质;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名言警句,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家训家规文化。
3.政治认同:烙就爱党爱国爱社会的底色。
“五个认同”内容中的政治认同集中表现在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材从多维视角对学生进行政治启蒙,力求从小为学生打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底色。教材中有关这三个方面认同的课文如表3所示。
对课文进一步归纳,我们可以从国家认同养成、政党认同养成、制度认同养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国家认同养成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其一是国家象征物。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具象思维,故中、低两个学段教材运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如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专门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国旗国徽国歌进行详细介绍。其二是国土意识。表现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识,如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中通过对广袤国土的描绘、台湾岛的介绍,教育学生明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政党认同养成重在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培养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其一是群团组织介绍,突出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如一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中儿童在队旗下宣誓、戴红领巾等内容,向学生传递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所在。其二是党的历史介绍,突出体现在诞生史、革命史和奋斗史。诞生史——《中国有了共产党》中描绘了党的成立过程、根据地的设立等。革命史——《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通过许多重要事件、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奋斗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美好光景,体现出党的领导作用。
制度认同养成重在引导学生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一是社会主义文化,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如中、低学段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规则意识培养、良好品质养成等,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构建着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其二是社会主义道路,突出表现在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其中描画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美好画卷。其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如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守护者”“我们的国家机构”等单元所呈现的我国宪法地位的体现、国家机构的职权和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多项法律对人民的保护等,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
三、“五个认同”教育进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路径审视
下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用好教材及相关素材,促进小学阶段增强“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三个角度提出如下教学路径。
1.教学目标角度:分解“五个认同”教育目标及任务,融入具体学段教学目标。
“五个认同”教育内容覆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段意识,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分别设立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使其更具体、更深入。如教材中“伟大祖国认同”的相关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困难的顺序编排。《课程标准》要求,低学段要能“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学段要能“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高学段要能“初步了解国情……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上除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应把握教材的内容安排主线逻辑,结合学段具体目标具体落实教学。再者,实施“五个认同”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学应根据学生认知及能力水平分解教学任务,使其真正切实可行。
2.教学内容角度:注意捕捉、补充表现“五个认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学转化。
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的内容呈现,找寻适当的切入点加以运用,包含插图所表达的符号意义、不同立意角度的教育意义。如“中华文化认同”中既有显性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隐性呈现的思想文化。其次,鉴于“五个认同”教育的内容难易程度有别、呈现的比重不同、侧重点不一,教师需要在相关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园、阅读角中的补充材料;另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科知识,用以对“五个认同”教育内容的补充,促进相关内容的识别和学生的理解。再次,教师应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关注不同学段内容的衔接、“五个认同”内容之间的关联,争取全面发掘相关教育内容表现,实现“五个认同”教育教学转化。
3.教学实施角度: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参与实践,利用多种形式促进“五个认同”教育。
首先,教师应尽力将相关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融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提升。如“政治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拼图游戏,帮助学生认识祖国省级行政区划,增进祖国认同;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党史小故事,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人大代表”,提升“参与度”,增进制度认同。其次,教师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以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真实体验,其中包括媒体资源、区域资源的运用。如身处红色文化地区的学校可以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运用,弘扬革命精神,培育学生对党的热爱等。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岩,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1(09):91-99.
[2]王润.教科书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要义、定位与进路[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10):19-23,45.
[3]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