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OPPPS教学理念下《酒类分析检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重构

2024-04-02李芳香张春林

酿酒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目标课程课堂

李芳香,张春林

(茅台学院,贵州仁怀 564507)

《酒类分析检验》课程是茅台学院酿酒工程专业大三下学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研究白酒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白酒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白酒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小麦、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等)、辅料(谷壳、糠壳、窖泥等)、半成品(酒醅、基酒等)、成品(成品酒)、副产品(酒糟、黄水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对白酒工业化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等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或技能、具备较髙的专业职业技能和素质,能够解决白酒生产过程中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各类问题,能胜任制酒车间质检员、制曲车间质检员、工艺员、检测员等岗位工作。本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获得白酒分析检测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白酒分析检测等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三个教学轮次,27 个班次约900 人次授课发现,本门课程作为酿酒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各自为政、各重其重的授课现象,又因为本门课程作为考试课程,所以本门课程教师前半堂课,作为理论课程来讲,为学生输入大量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产生途径和原理,后半段主要以学生实操为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得出某个正确或者不正确的结论。课程总体存在教师集中输入,学生被动灌输的状况,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完成实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主性不强。为了打破传统实验课程教学弊端,实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以重构后的“P+BOPPPS+E”教学模型来实践本次教学理念。

1 以“BOPPPS”为基础的“P+BOPPPS+E”教学模式

基于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活动而提出的BOPPPS 教学模型,首次由哥伦比亚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于1987 年提出[1]。该教学方法具有教学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简洁易上手等优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作为一线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项核心且高效的教学技能。BOPPPS 教学模式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BOPPPS 来源于教学设计过程六个教学环节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主要包括:课程导入(Bridge)、学习目标(Objective)、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验(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本次改革和重构主要是在BOPPPS 教学模型的基础上[2],增加了课前预习(Preview)和课后探索(Exploration)教学环节,简称“P+BOPPPS+E”教学模型。旨在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延伸学习能力。P+BOPPPS+E 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由被动式、灌输式学习向探究式、主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由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向具体性、明确性学习目标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学习积极性相对更强[3]。以下是“P+BOPPPS+E”教学理念的简单探索和教学目的。

1.1 课程预习(Preview)

课程提前一星期左右,通过雨课堂或学习通发布课程预习通知,学生需自行查阅资料,完成课程预习并提出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了解到学生需要哪方面的知识,着重对哪些知识感兴趣,教师教学设计应适当根据学生所学,有所偏移,深入探究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1.2 课程引入(Bridge)

在正式上课之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发放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热门话题等各种资料导入课程[4]。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的引入方式要讲究技巧和方法,课堂引入应生动有趣,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同时课堂引入设计应尽可能富有逻辑且简洁,着重于将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效衔接起来。这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做好接受课堂所讲授内容的准备。因此,此步教学设计可以提供学生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的理由、与主体内容的高度关联性、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等。根据《酒类分析检验》课程试剂和具体生产过程,编写在白酒从原料到成品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情景案例,主要包括制酒、曲原料、生产特定场所、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关工艺员、检测人员对其的分析和讨论,以此为契机,设计课程引入,请同学们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表1 基于BOPPPS+E教学理念的探索的教和学的目的

1.3 学习目标(Objective)

学习目标一般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该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5]。通常可以通过板书、PPT 等方式呈现。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哪些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技能目标的达成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以内,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技能鉴定有一定关联度,并且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来测量;素养目标要从学生个人发展过程的职业道德、个人价值观、工匠精神和中国酒文化等传统文化价值为主。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设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自身感受出发,设置可实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

1.4 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

课前摸底的目的是掌握学生对前序和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及储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和设计后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明确[6]。课前摸底通常可以采用投票、发弹幕(留言)、问答和小测验等方式完成。为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先备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师可通过前测的结果,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可通过认真参与课前摸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学生可通过给老师留言、发送弹幕等,表达自己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迫切需求。教师可通过设置合理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检测题和弹幕,实现对学生与本节课相关知识较全面的了解。通过3~5 个课前预测,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包括一个主观题,主要关于学生就自己所掌握知识进行简单回答和提出自己的知识架构;另一题关于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想学到什么知识;第三题教师可以设置上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测试点,了解学生对于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可以设置1~2 题,使上节课知识与本节课知识合理过渡,加深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1.5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是BOPPPS 教学模型最核心的教学理念,总体要求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7]。教师在讲解相关概念、教学重点、难点等主要知识点时,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主体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此阶段需应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或是同学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案例研讨、案例分析、分享观点等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素养的培养[8]。根据对学生预习情况和前测情况的掌握,调整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争取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知识共享,观念共享,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1.6 课后测验(Post-assessment)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每节课程完成以后,教师即可设计课后测验。课后测验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验收学习成果。要求在课后或者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教学效果[9],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测验、做习题、操作演示、汇报分享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教师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后测的测验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或课程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可采用开闭卷考试、分享汇报、演讲、练习题、投票、问卷调查、心得、纸本报告等。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设置3~5 个问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否实现了教学设计目标。其中包括1~2 题关于学生对本节课的课后感受,和希望教师的提升方向和提升策略。

1.7 总结(Summary)

总结的目的在于通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理清本节知识脉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BOPPPS 模型更加强调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10]。在总结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总结整理课程内容,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后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常可以让多名学生进行总结补充,然后教师再强调重点、难点。通过列提纲、思维导图、填空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从“BOPPPS”各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课程脉络,掌握重难点知识,对课堂所学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将自身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型”。“内化于心”即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完全掌握,与自己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将所关联的知识不断建立联系,形成强大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外化于型”即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输出,即通过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悟,达到强化自身知识储备,系统梳理知识的深入所掌握知识的目的。

1.8 课后探索

课后,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题,主要为探索类的题型,引导同学们在学好课堂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课后探索,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如在“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文献,试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检测方法有哪些?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课堂方法,探索检测米酒、玉米酒中是否有甲醇存在?我国对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检测标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等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线上或课后分享探究成果,作为课后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2 结束语

“P+BOPPPS+E”教学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互动和反思的相对闭环完善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产教融合类课程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时较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模式之一。本次教学实施在BOPPPS 教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课前预习(P)和课后探索(E)教学设计,增加了课程的闭合性、完善性和系统性。同时授课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教学理念、相对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上准确把握该模型的深层内涵,因课制宜,不拘泥于特定的授课形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长知识、增技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目标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