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量感
2024-04-02韦轶琴
韦轶琴
〔摘 要〕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阶段,而“量感”作为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数学学科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对数量、大小、比较、估算等基本概念的感知与理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对策,通过对小学数学“量感”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实施的具体培养策略,包括梳理数量关系、组织估算活动、建立单位联系和开展量感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核心素养;数量关系;估算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9 100-102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奠定学生数学基础的关键。在数学学科中,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对形成量感概念存在着一定困难,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量感培养的对策,以期为课程教育和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涵盖对数量、大小、比较、估算等基本概念的感知与理解。它是小学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整体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量感知是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核心。通过数量感知,学生能直觉感受到物体的数量,不依赖于具体的数字表示,而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认知和理解数量的多少。例如,通过排列物体、数物体个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量的变化与关系,从而建立起对数量的直观认知。
大小感知也是量感培養的重要方面。大小感知是指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大小、长短、高低等特征的感知能力,使其能直觉地辨别物体的大小差异。通过让学生比较物体的大小,观察物体的形态特征,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大小的直观认知,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地判断和比较物体大小。
比较和估计也是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对物体的大小、数量进行比较或估计,而这往往并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字。让学生通过直觉和经验感知,做出大小、数量的相对比较和合理估计,可以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量概念的能力。
度量和单位也是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度量和单位是将抽象的度量概念与实际物体相联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学生参与度量活动,使用标准单位进行度量,可使他们建立起对度量和单位的直观认知,在实践中准确运用度量概念。
二、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意义
(一)奠定数学学习基础
通过数学量感培养,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直观认知,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培养量感,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数量、大小等基本数学概念的直观认知,这为其后续学习数学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数量变化,能直观地理解数的增减,为学习加减法等基本运算打下基础。其次,数量感知是学生理解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直观感知数量的变化,学生能建立起数量之间的相对关系,比如大于、小于、相等等关系,有助于他们在后续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最后,数量感知也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数量估算提供了依据。例如在购物时,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物品的数量进行估算,可以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量感培养可以通过感知数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等方面。首先,通过量感培养,学生在感知数量过程中需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比较物体大小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大小的判断,以此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通过实际活动和解决问题,学生在量感培养中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进行估算活动时,学生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估算,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量感培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感知数量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探究问题,实现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锻炼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量感培养通过感知数量的活动,锻炼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数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第一,通过量感培养,学生在感知数量的过程中,需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比较活动时,学生需运用数学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大小,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通过实际活动和解决问题,可让学生在量感培养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估算活动时,学生需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估算方法,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三,量感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感知数量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能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梳理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重要的一环。其中,“长方形的表面积”作为基础知识之一,涵盖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以“长方形的表面积”为例,通过梳理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与运用数学概念,可培养他们的量感。第一步,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量关系,教师先以一个实际场景引入:“假设我们要铺设一个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个个相同大小的瓷砖拼接而成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知道每块瓷砖的长和宽,如何计算需要多少块瓷砖才能铺满整个教室的地面?”第二步,提供一个具体的长方形,让学生自行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表面积。通过这个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长方形表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例如,学生可以使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为4米,宽为3米,那么表面积就是4米×3米=12平方米。第三步,在学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引入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表面积=长×宽。通过解释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第四步,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长方形的表面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变化多样的题目,如不规则形状、含有小正方形的图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第五步,为了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还可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房间,规定一个房间的最大面积,让他们计算出最合适的长和宽。第六步,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让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组织估算活动
估算是指在没有精确计算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近似,得到一个大致的数值。做法如下:一是提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物体特征进行估算。例如,一个教室的面积、一个书包的重量、一本书的厚度等,通过把实际测量和估算相结合,培养学生对量的感觉。或者,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中进行具体的估算:让学生选择一排书架,估算每层书架上的书籍数量,通过每层数量乘以总层数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籍数量,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法运算与估算的关系。二是提供一些物体或数字,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或数量,之后进行估算。例如,比较两个水果篮中水果的总数,要求学生通过估算确定哪个篮子中的水果更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觉。三是将估算融入日常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关于各种数量的估算问题,让学生估算教室里的人数、课桌的数量等。这样,通过反复的日常练习,加深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和掌握。四是组织一些实践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估算。例如,设计一个小花园的面积,要求学生估算需要多少土地、多少植物等,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估算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尺子、天平等进行估算,这有助于他们将估算与实际测量相结合,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估算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数量的估算能力,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单位联系
在数学教育中,建立对常见量及其单位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一环。以“常见的量”复习教学为例,其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量的具体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这一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正确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单位,如千克、克等,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例如,可在教室内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书、笔、小球等,并提供一个天平。让学生两两比较这些物品的重量,用天平称重并记录下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质量的概念,理解质量单位的具体含义。其次,复习时间单位,如秒、分、小时等,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单位的不同。例如,可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跑步、做俯卧撑等,让学生用秒表记录所需时间。同时,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这些实际活动,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时间单位的不同,也理解时间单位的具体含义。同时,可组织学生复习人民币的单位,如元、角、分等。教师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购物计算,熟悉对人民币单位的使用方法。学生在购物过程中需要选择具体商品,根据单价计算总价,并用人民币进行现金支付,这利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实际货币的单位使用方法,更能了解不同金额的表示方式。最后,在学生熟悉各个量及其单位后,组织其开展单位之间的换算训练。例如,让学生将千克换算成克,将分换算成小时等。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可感受到不同量的具体意义,掌握它們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这一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有效地建立起对常见量及其单位的联系,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对策,可有效培养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量的具体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意识到单位即是数量中的“量”。这一教学策略,有助于在核心素养框架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徐馨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14):48-50.
[2]吴晓英.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进阶之路[J].新教育,2023(11):18-20.
[3]胡海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3):74-76.
[4]宋显庆,宋洋.培养“数感”量感,发展核心素养: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课例小学数学现场展示交流活动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23(5):46-49.
[5]陈垚清.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探究[J].教师,2022(3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