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思考力的有效提问
2024-04-02段文娟
段文娟
〔摘 要〕 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思考力的有效提问策略。首先,提问的方式,提倡采用问题链。笔者分析了三种常见的问题链:线性问题链、辐射型问题链和树型问题链。结合问题链的设计案例研究促进学生思考力培养的策略。其次是提问的主体,提倡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有意义的对话。最后,在提问的内容上,提倡“限制”,规定范围。结合思考力的三要素,设计有限制的问题,灵活转化提问主体,形成思考力培养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问题链;思考力;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9 016-018
思考是課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警惕的“伪思考”,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阻碍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考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思考是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作为一种人脑中的运动,思考也需要思考力的作用。思考力是合乎逻辑地对客观事物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能力,包括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是构成智力的要素之一。因此,要促进有效思考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总是与问题伴行。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来自提问。因此,培养思考力最关键的一步是有效提问。
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培养思考力的有效提问策略,包括:提问的方式、提问的主体、提问的内容。
一、提问的方式,提倡选择多种类型问题链
所谓“问题链”,是具有系统性的层次分明的一连串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问题链,主要有线性问题链、辐射型问题链和树型问题链。
(一)线性问题链
线性问题链根据问题剖析的难度导向可以分为两种:浅移型问题链和深推型问题链。
浅移型问题链,起步问题对相应层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设计难度梯度递减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实质,建立思考的阶梯(如图1)。
剖析中心问题,逐步分解为学生思考力容易够到的问题难度梯度。
台阶1:可以先在A4纸中间剪一个洞,会发现无论怎么剪,洞的大小都无法超过A4纸的大小。这级台阶设计从学生的操作出发,进行尝试,由抽象文字到直观操作,带领学生走下第一个台阶。
台阶2: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如果把这两点放到立体空间呢?用两支笔演示,假设两点在两支笔的笔尖,图2、图3演示从平面到立体。学生走下第一级台阶后,发现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排除了第一种最贴近学生思考力的策略,因此第二级台阶的设计需要给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台阶3:如何把平面上的纸上的两点放到立体空间中去?(如图4和图5)从台阶2到台阶3,单从问题本身的难度来说,似乎是拔高了,但从学生思考力的发展方向来看,在抓住前一个线索的基础上,解决台阶3的问题,学生的储备是足够的。同样,对于抽象的问题直观地展示很重要。
台阶4:类比,点3和点4之间距离的改变方法?(如图6)引导学生从两点之间剪开。从空间转换到平面,再从平面转换到空间,两个点在三维和二维空间的变化,每一个台阶的跨度适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台阶5:捏住纸的两角向外拉,你发现了什么(如图6)?展示成果(如图7 )。这一步主要是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再次探索的兴趣,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靠近中心问题,稳击中心问题,挖出问题的实质。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动力。
五个问题一步一步搭建思维的台阶,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施加思考力,增加思考的厚度。浅移型问题链不仅适合某一个探究活动,也适用于一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深推型问题链,问题的初始浅显直白,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设计逐步导向中心问题,引出抽象性概念,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图9)。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中,有这样一组问题链。
台阶1:我想把这些热空气收集起来怎么办?(把纸筒罩在蜡烛上,把塑料袋罩在上面。)
台阶2:你看到了什么?(描述直观现象:塑料袋先上升后下降。)
台阶3: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又下降了?
台阶4:热空气往哪儿流动?冷空气呢?
一开始并未直接给出中心问题,而是给出在前面的铺垫下学生能够轻松完成的浅显任务。观察到塑料袋先上升后下降,将观察到的现象拆分成两个问题,最后点出中心问题: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这一组问题链每一个都建立在前一个问题基础之上,最后引出中心问题。深推型问题链适合用于实验分析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给出了思考力的方向,使思考力的大小随着问题的攀升逐步增大。
(二)辐射型问题链
辐射型问题链围绕中心问题(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向周围抛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集合起来又向中心问题进军,最终解决中心问题(如图10)。
中心问题: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先把家园贴上(板贴:将蜡烛换成城市),自然界谁的存在可以产生热空气?(将火焰换成太阳)
在太阳的照射下,这里的温度在升高,产生热空气,热空气往哪儿流动?(板贴向上的箭头)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热空气跑走之后留下的空间,谁来补位?(板贴两个蓝色的箭头)
此时热空气越升越高,开始冷却下降,这样一个过程形成风(如图11)。
子问题与子问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结合起来解决中心问题。辐射型问题链适合用于课堂总结部分,将关键问题整合,理清学习重难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力中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树型问题链
树型问题链以中心问题为根,衍生出多个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并列且导向中心问题,同时各个子问题在各自的枝丫上继续衍生出各自的次级子问题,使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如图12)。
中心问题:冷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从中心问题出发,先分解成两个大的子问题。
子问题1:怎样收集一瓶冷空气?
将子問题1再次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这里为了区分,用字母表示。
a.现在这里有一个集气瓶,集气瓶中有什么?
b.怎样让里面的空气变冷?(在集气瓶中盛满冰,将冰倒进烧杯中,此时冷的集气瓶中装满了冷空气。)
c.怎样制造热空气?(放到热水中)这个问题从描述上看,像是与子问题1并列的,实际上是在子问题1解决的基础上通过类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归属于子问题1。
子问题2:怎样才能看到冷空气的流动方向?
a.(点燃一根线香或者艾草条)看到了什么?烟往哪儿流动?
b.(嘴吹一吹)烟往哪儿流动了?
(再吹一吹)现在又到哪儿了?
c.吹的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烟的流动?
d.我们可以通过什么看到空气的流动?
(在冷瓶中做标记,冷空气往哪儿流动,烟就往哪儿流动。)
结合两大子问题整合出实验步骤,最后解决中心问题:冷空气向下流动。树型问题链的设计,不仅在其中一个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时暗藏在一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建构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头脑中画出一幅完整的思考力的分析图谱。
二、提问的主体,提倡多种主体共同参与
问题链的设计一般是课堂教学前预设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调整,其中提问主体的调整可以使多种问题链在培养思考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思考力是主动生成的,比教师施加的作用力持久性更强。
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有意义的对话,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提问(师生互问),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相互提问(生生互问)。学生采用的思维方式除了体现在逻辑缜密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还体现在学生提问中。让学生学会有效提问,学会学习。让学生愿意去提问,要充分利用关键问题,在最近发展区跳一跳能碰得到的问题。关键问题的产生一般是生成性的,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产生,也可以是预设性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电为主题,在单元伊始,为了充分了解学情,同时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关于电,你想研究什么?将提问的权利转交给学生。大部分学生提出与本单元内容相符的预设问题,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压?这对于大部分四年级学生来说,是超出认知范围且在此阶段无须掌握的问题。此时,要将这个提问转换为有效问题,促进思考力的培养,就需要问题链,同时将提问的主体进行转换。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电流、电压的?原来该生的爸爸是电工。生活也是学习的课堂,让其他学生能有一个会学习、会发现、会思考的榜样,是这个问题主体转换的目的。主体的转换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三、提问的内容,提倡“限制”规定范围
力的分类中有一类是阻力。阻力都是需要消除的无效力吗?不一定,比如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人如何行走、车如何行驶?同样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也需要阻力。“限制”就是这样一类有用、有效的阻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节课《热空气与冷空气》中,有这样一组问题链的设计,一步步限制范围,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组问题链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入课堂主题。活动一开始,让学生点燃蜡烛,并从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各个方位有序地感受火焰周围的温度。在交流时,教师提出这样一组问题: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范围较广。)手碰到火苗了吗?(将思考方向转到空气上。)手跟火苗之间有什么?(进一步限制思考范围。)这周围呢?(在前几个一步步限制范围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将思考方向限定在空气上,此时稍微放大范围。这种有弹性的限制能够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效。)此时学生已经将思考点准确投射在热空气和冷空气上,教师可以顺利引入课堂主题——热空气和冷空气。缺少限制,问题会失去活力,出现更多的伪问题和伪思考。
课堂教学鼓励思考,但怎么能更好地促进思考力的培养?从思考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出发,问题链的设计要将这三个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其设计的方向提供了思考力推进的路线,问题链中的每一个问题给出了思考力的作用点,从一个问题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暗含了思考的梯度,遵循学情,选择合适的思考力的大小。灵活运用问题链,多种主体共同参与,限制合理有效的问题的范围,能将课堂提问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