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鱼”模型为项目实践提供教学支架
2024-04-02金海华
金海华
〔摘 要〕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在编排上由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构成,四个板块呈现了项目实践的基本框架。小学科学教师常常用项目实践的方式来指导教学。我们区提出了以“科学鱼”模型指导简约课堂,以此模型为基础,设计开发项目实践学习单。以人为本,项目实践,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鱼”;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9 009-012
以學生为本,打造简约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追求内容简约、过程简约、观念建构、思维卷入、实践跃进、分层评价、情感熏陶。新教科版教材在编排上由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构成。四个板块呈现了项目实践的基本框架,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常常用项目实践的方式来指导实际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在项目实践中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
一、以“科学鱼”模型为路径,设计学习主线,打造简约课堂
为在项目实践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学习路径,建构核心概念,打造简约课堂,我们区提出“科学鱼”模型,让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如鱼得水。
(一)构建“科学鱼”模型,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建构核心概念
项目实践有效地改善了小学科学中非逻辑的对答与活动,使课堂聚焦到某一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围绕这一任务情境开展深入研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公开交流分享,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层次与内涵,建构完整的学科核心概念。我们区提出小学科学的“科学鱼”模型(图1),指导日常教学。
(二)解读“科学鱼”模型,以学习设计为主线,实现“学教评一致性”
“科学鱼”模型以“聚焦”为“鱼嘴”,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探索”和“研讨”作为“鱼身”,是学习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拓展”为“鱼尾”,拓展的方向可以是多向的。在科学教学中,评价先行,“学评标准”为“鱼眼”,引领整个学习活动的方向;“学习单”为“鱼骨”,串起整个活动的过程;“总结”作为“鱼身”与“鱼尾”间重要的结点,在研讨之后进行小结,分享收获,从而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学教评一致性”。
(三)领悟“科学鱼”模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留足学习单的空间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项目实践学习单支撑起整个学习活动,是师生学习过程中有形的载体,是活动前教师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中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表达和活动操作的支架,是活动后学生丰富的学习成果的重要部分。为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项目实践学习单的设计不能过于封闭,要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要留足学生思维表达和生成活动的空间。因此一部分开放性的学习设计尤为重要。
二、设计“科学鱼”模型,满足学生需求,设计项目实践学习单
如何在科学课堂上以此模型为基础,眼里有学生的设计项目实践学习单,让项目实践学习单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教学支架,是我们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我们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根据模型中的教学逻辑,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架构学习单基本内容
《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材有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我们的学习单根据模型也需要包含教材的四个板块,理清学习内容(如图3)。
(二)根据模型理解问题逻辑,以高阶素养为目标,增加学习单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巧于设计精心的活动,把学生各种可能的情况预设在内,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问题逻辑。很多预设并不是学生在真实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生成与教师预设间存在很多偏差,导致课堂上学与教矛盾的凸显。因而,一节课要理解科学鱼的“血肉”,理解学生学习的问题逻辑来设计适合学生的项目实践学习单。《增加船的载重量》本课的问题逻辑如下。
教学逻辑容易以教为中心,使学生丧失兴趣;问题逻辑以学生为中心,以高阶位素养目标为导向,依据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单元。
(三)根据模型调整布局,学评一致,标准前置,设计学习单形式
“科学鱼”模型的“鱼嘴”——聚焦部分,我们用京杭大运河的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加铝箔船的载重量呢?用前置学习唤起上节课的探究结果:上节课用铝箔做船,你们小组的铝箔船能承载( )个垫圈。模型中的“鱼眼”——学评标准,制定了如下项目的成功标准,即学评标准。
赋星方式:完全达到标准,满星;基本达到标准,半星;无法达到标准,空星。
“科学鱼”模型的“鱼身”——探索部分和研讨部分是整个学习单的核心,体现学生项目实践的记录和思维过程。学习单上明确出示项目名称、列出实践材料、写出步骤与记录(见图4)。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评价,进行学评标准测评。“科学鱼”模型的“鱼尾”——拓展部分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以期学生呈现更多的答案。
我们对《增加船的载重量》进行了细致剖析,丰富项目实践学习单的内容,调整项目实践学习单的布局,以学定教,使其符合更适合学生的问题逻辑。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项目实践学习单的内容可参考如下图5。
三、优化“科学鱼”模型,学生概念进阶,丰富项目实践学习单
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对于学习单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与变式,我们可以根据图5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法使得学习单颇具特色,又有多样形式。
(一)点亮“鱼嘴”,了解不同学生的困惑,创新项目实践学习单更多功能
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中,对于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需要仔细观察比对。用放大镜观察颗粒大小,需要对颗粒的大小进行判断。有的学生可能会发问:颗粒大小的标准是怎样的?可以提供一份颗粒大小的标准资料供学生参考。也有学生会想:岩石软硬的标准是怎样的?可以提供一份软硬标准的资料供学生参考,用指甲、铜钥匙、钢钉刻画岩石进行判斷。通过“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在学习单上,供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查阅,解除实践中的困惑。
(二)丰富“鱼身”,顺应不同学生的思维,创新项目实践学习单记录方式
每一节科学课项目实践都有自己的难点,比如材料的选择、活动的记录、交流合作的体现,教师需要在设计学习单时充分考虑。六年级下册《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在“鱼身”探索部分,项目活动中有6种混合实验:白糖和水、食盐和水、小苏打和水、白糖和白醋、食盐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学生在混合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除了贴标签等方法之外,在学习单上设计操作区域,像一个“微型操作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形式。我在第2页学习单上设计了6个圆圈,这6个圆圈在实验中可以固定容器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南”,使实验材料不易混淆,泾渭分明。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操作结束,“微型操作台”变身“实验记录区”,每个混合实验后可以移开材料,在圆圈中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为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表格记录里不足发挥的空间,充分记录学习成果。学生在这里自由表达,每个记录都有不同,有效表达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进阶。
(三)收好“鱼尾”,考查不同学生的成绩,创新项目实践学习单评价内涵
五年级下册《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一课,特意选用两头没有竹节、两头有竹节、一头有竹节一头无竹节的竹竿做项目实践活动的材料。材料改进成为这一节课的亮点,如图8应用拓展题2。在项目实践之后,“鱼尾”拓展部分画出4个示意图,提问:在生活中选用竹筏时,下面示意图中哪个竹筏载重量大?这个检测是本节课材料创新后的一个拓展,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在活动中搜集证据和实证分析的能力。
这样的4种示意图,不仅指向了有无竹节的竹竿的选择,也指向了不同竹节类型竹竿的排列对于载重量的影响。这道题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了竹节的要义,把内隐的知识通过探究体验,以示意图的方式加以考查。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观察体悟,就不能选出正确答案B。
系统模型的开发为理解和测试系统的概念提供了工具。“科学鱼”模型为小学科学项目实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支架,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概念进阶提供了简约课堂。基于一定的方法路径,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以“科学鱼”模型设计各个部分,让教师成为学习设计的专家,指导项目实践,让学生像科学家或工程师一样经历每一个学习过程,建构学习概念。教师以“科学鱼”践真知,落实在每一节科学课堂上,让学生个体自由而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喻伯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